囊肿型胆管乳头状肿瘤患者CT及MRI影像学特征观察

2021-08-10 03:28沈进东耿承军殷慧康郎蔚渭
肝脏 2021年7期
关键词:附壁性病变黏液

沈进东 耿承军 殷慧康 郎蔚渭

胆管乳头状肿瘤(IPNB)源于胆管黏膜上皮病变,形状为乳头样,有低度恶性病变的潜能,且不易进行诊断[1]。部分IPNB患者由于胆管内分泌黏液,胆管呈囊性扩张而呈现囊肿外观,因此被称为囊肿型IPNB[2]。囊肿型IPNB外观及病变位置与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MCN)相似,两种疾病在术前诊断中容易混淆,对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产生影响[3-4]。因此,临床需要找到较为精确的方法对囊肿型IPNB和MCN进行分辨,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囊肿型IPNB、MCN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了解其差异,为临床诊断、鉴别囊肿型IPNB和MCN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第904联勤保障部队医院经术后病理学证实为囊肿型IPNB患者90例,经术后病理学证实为MCN的患者9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影像学表现。纳入标准:年龄18~65岁,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肾、肺功能异常者,曾行过胸腹部手术者,存在CT及MRI检查禁忌证,CT及MRI图像质量差影响分析。将IPNB组分为侵袭性病变(51例)与非侵袭性病变(39例),IPNB侵袭性病变为伴有相关浸润性癌;IPNB非侵袭性病变为低、高级别IPNB肿瘤,多为原位癌或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属癌变前状态[5]。本研究开始前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二、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CT、MRI检查。采用 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行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参数设置:管电流、电压、层距、层厚、螺距分别为150 mAS、120 kV、5 mm、5 mm、1.0 mm,注射碘海醇入肘静脉,流率2 ml/s,剂量1.5 mmol/kg,从膈顶扫描至髂嵴上缘。使用UIHMR770 3.0T MR扫描仪行上腹部MRI增强扫描和平扫,平扫包括T2W:TE 74~94 ms,TR 2000~2800 ms,NEX 2,层间距、厚度分别为1 mm、5 mm;DWI:TE 55~68 ms,TR 2600~7000 ms,NEX 6,层间距、厚度、b值分别1 mm、5 mm,500 s/mm2。对比剂GdG-DTPA静脉注射,流率、剂量分别为2 ml/s、0.2 mmol/kg,行T1W增强扫描,TE 1.20~1.40 ms,TR 2.55~3.55 ms,NEX 2,层间距、厚度分别0、5 mm。从膈顶扫描至左肾下极。

由2名工作经验10年及以上的放射科医师对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价,病灶直径(病变最大横截面长宽高平均值),病灶位置(左叶、右叶、交界),病灶形状(单囊、多囊),病灶内部有无囊内出血( T1WI 高信号或CT 值>40 HU)、附壁结节,病灶是否与周围胆管交通、扩张。

三、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IPNB组和MCN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IPNB 组和MCN 组基础资料

二、两组CT及MRI影像学结果

两组病灶直径、位置、形状、囊内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NB组病灶内部附壁结节、胆管交通、胆管扩张例数占比高于MCN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CT及MRI影像学结果

三、IPNB组中侵袭性病变与非侵袭性病变CT及MRI影像学特征

IPNB组中侵袭性病变的病灶直径高于非侵袭性病变(P<0.05),两组病灶位置、形状、内部囊内出血、内部附壁结节、胆管交通、胆管扩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IPNB 组中侵袭性病变与非侵袭性病变CT及MRI影像学特征

讨 论

IPNB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管腔形状为绒毛状或乳头状,有1/3 IPNB管腔内会分泌黏液,当黏液分泌较多时,黏液堆积引起胆管堵塞,下游胆管液体流通不畅,使肿瘤胆管内压力升高,导致胆管以不正常状态扩张,呈现囊肿型[6-7]。MCN为肝脏囊性肿瘤,囊肿型IPNB和MCN的影像图片形状相似,且病变位置相同,均为胆管黏膜上皮病变,因此二者分辨较为困难,不利于拟定治疗方案[8]。因此,了解囊肿型IPNB、MCN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对两者的诊断、分辨具有重要价值。

本研究中,IPNB组病灶内部附壁结节、胆管交通、胆管扩张例数占比显著高于MCN组,且MCN组胆管交通例数为0,提示出现这三种特征的患者为囊肿型IPNB的可能性较大,病灶与胆管相通基本可以排除MCN。吴琛等[9]在MCN与囊肿型IPNB的CT及MRI表现分析中也发现这三种特征对诊断囊肿型IPNB和MCN具有重要价值,16例囊肿型IPNB患者均存在胆管扩张,25例MCN患者均不存在胆管交通,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其原因分析如下:囊肿型IPNB肿瘤往往伴多发附壁软组织结节,MCN有壁结节但较少。囊肿型IPNB属于胆管以不正常状态扩张造成,因此,无论肿瘤位置在哪,均会表现为胆管扩张,其扩张可能与黏液过量分泌或肿瘤侵犯上下游胆管有关[10-11]。由于肿瘤在胆管内,理论上囊肿型IPNB的病灶均会与上下游胆管相通,其未与胆管相通的原因可能为:①黏液堵塞胆管时,将上下游胆管相通的通道堵塞,使病灶无法与上下游相通;②上下游胆管通道开口较小或囊肿型IPNB病灶直径过大,病灶无法通过相通的通道,或是通过了通道但临床影像学难以显示出来,因此影像学结果表现为囊肿型IPNB胆管相通的例数较多[12-13]。而MCN肿瘤多为囊实性,囊壁形状不规则,有分隔影,由于肿瘤较实,病灶很少造成区域性扩张,不会和胆管相通,部分MCN可以分泌黏液,但黏液会被封锁在肿瘤中而不会进入胆管,因此其影像学结果中胆管扩张例数较少,且基本不存在胆管相通[14-15]。

本研究中,IPNB组中侵袭性病变的病灶直径显著高于非侵袭性病变,提示病灶直径较大的囊肿型IPNB恶性程度更高,可能为肿瘤直径较大时对胆管的压迫更高,对周围的侵袭性也越强[16]。而病灶其他情况则为囊肿型IPNB一般症状,不因其是否为侵袭性病变而有所变化。

综上所述,病灶内部附壁结节、胆管交通、胆管扩张可以作为囊肿型IPNB和MCN诊断、鉴别的依据,病灶直径较大的囊肿型IPNB为侵袭性病变的可能性更高。

猜你喜欢
附壁性病变黏液
纯磨玻璃结节的HRCT征象对非附壁型浸润性肺腺癌的诊断价值
掘进工作面附壁风筒控尘特性研究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支气管镜下径向超声引导联合测量技术在肺周围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Cif基因表达研究
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
常规MR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开窗引流术治疗口腔颌面囊肿及囊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