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

2021-08-13 06:54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杭州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杭州市杭州制造业

□ 文 / 潘 扬 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数字与其他信息资源相比具有可复制、可传输、可计算的特点,凭借其特有优势,数字技术在近年来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渐步入数字时代。

从宏观方面来看,数字经济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从微观层面来看,数字技术的应用会加剧企业间在价值供给上的竞争,企业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其数字化转型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积极促进新一代数字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对传统制造企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是制造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

杭州制造业发展历程

从18 世纪60 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引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制造业经历机械化、电气自动化、信息化三个阶段,进入以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工业4.0 发展阶段。2013 年德国提出“工业4.0”计划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实行再工业化战略,强化实体经济发展。我国提出通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

经过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发展,杭州制造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制造基础雄厚,产业结构不断完善,高附加值产业发展迅速,拥有众多工业制成品,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

本文通过分析1978 年以来杭州市第二产业GDP增长情况(如图1),以及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分布数据,将杭州市制造业发展分为基础逐步完善、高速发展融入全球价值链到如今增速放缓产业转型升级三个阶段(如表1)。

表1 杭州市制造业20年发展变迁

图1 杭州市第二产业GDP及增速

第一阶段(1978 年-20 世纪末):制造业体系逐步完善阶段。从改革开放开始,杭州逐步建立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从以重工业企业为主开始快速发展生产消费品为主的轻工业制造,民营制造业蓬勃发展,出现了以万向、传化为代表的一批民营龙头企业。到20 世纪末,杭州制造业形成了以纺织、电子通信设备、化工、交通运输、饮料制造、机械制造、金属冶炼、造纸为主的基本结构。

第二阶段(2001 年-2009 年):制造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杭州第二产业GDP 增速稳定在10%以上,众多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形成全球竞争力。到2009 年,杭州市纺织业工业总产值923.3亿元,位居榜首,纺织化工仍是杭州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增长较快的是交通运输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0%以上。出现了以吉利控股、西子联合等为代表的一批制造业龙头企业。

第三阶段(2010 年至今):杭州第二产业GDP 增速下降至个位数,同时贸易摩擦、国际局势变得复杂,制造业进入产业升级、内需拉动的新时代。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效率较低,在我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的背景下,10 年间工业总产值不升反降。2019 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2354.58 亿元位居第一位,年均增长110%以上。杭州制造业从纺织业一枝独秀到2019 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龙头,产业结构升级成效明显。以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华三通信等为代表的数字化企业在近10 年间,实现了多维度、多层面、多链条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既推动了企业自身的高速发展,也拉动了行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创新与发展。

过去十年,杭州第三产业占比从2010 年的48.7% 增加至2020 年的68%,第二产业占比从2010 年的47.8%下降至2020 年的29.9%。与数字经济产值、增加值均占到全省60%形成对比的是,杭州规上工业的一些数据指标仍低于不少省内外先进城市。杭州工业增加值总量近年来增长较慢。2009 年,杭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高于武汉、成都和宁波;但到2019 年,杭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比武汉、成都和宁波少了1100 亿元、400 亿元和 900 亿元左右。10 年时间里,杭州工业增加值被武汉和成都分别赶超了1300 亿元和700 亿元。这直接导致了杭州市生产总值在这段时间中被成都和武汉赶超(如图2)。

图2 国内重点城市第二产业增加值

根据市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4290 亿元,增长13.3%,高于GDP 增速9.4 个百分点,占GDP 的比重为26.6%,较上年提高1.9 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正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传统制造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效率较低,低成本优势正逐步减弱。必须着力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管理效率,重塑竞争优势,数字化转型正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推出了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应用演进的一系列政策。政策范围广,推进力度大,有力支撑了制造业实体变革(如表2)。从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到工信部印发《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 年前后政策强调高端装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 通信等领域的自身发展以及与工业场景的深度融合、应用,2020 年新基建政策又进一步细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深化政策在产业中的支撑、引领、推进作用。

表2 国家层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主要政策

2018 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杭州市全面推进“三化融合”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打造全国产业数字化变革示范地。其后,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制造业“互联网+”提升行动计划,深化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大力推广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互联网+制造”新模式,逐步实现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2 亿元对数字化改造项目给予支持。

2019 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新制造业计划”,落实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造业强区。大力推进“三提两改一创”,推进产业提档,即培育引进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保护传承经典产业。构建相得益彰的现代产业体系。鼓励企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为主线实施重大技术改造,购置工业机器人,给予企业一定资助。对认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项目给予资助。同年,杭州市政府推出《杭州市加快5G 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为杭州数字经济发展提供5G新型基础设施支撑。

2021 年,为大力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深化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杭州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未来工厂”的若干意见》,积极推广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个性化定制、共享化制造六大数字化“新场景”,大力培育“聚能工厂”“链主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云端工厂”五类未来工厂。全市每年认定不超过5 家“链主工厂”、20 家“智能工厂”、50 家“数字化车间”,分别给予不超过 500 万元、200万元、8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如表3)。

表3 近年来杭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主要政策

杭州制造业数字化改革面临的问题和难点

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通过对杭汽轮、杭氧集团、浙江吉利汽车集团、蒲惠智造、秒优大数据、浙江华临绿建等在杭制造业企业调研走访,发现企业普遍存在数字化转型思维匮乏、数字化基础薄弱、数字化转型障碍较大等问题,阻碍行业发展的难点问题依然不少。

一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思维匮乏。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认识不深,对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大脑等新事物持保守态度,认为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困难作用不大,没有充分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优点和必要性。

二是数字化转型成本过高。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需要在网络、设备、信息系统等数字化资源配置方面投入较大成本,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需要一个过程,企业短期难见成效。在传统行业中,先做产业数字化的企业投入大,但很快会被行业内其他企业学习进而赶超,投入产出比失衡。许多传统制造业企业规模不大、经营模式单一,加之融资难、抗风险能力低,很难承受前期数字化转型过高的成本。

三是数字化专业人才短缺。数字化转型需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支撑,而数字化技术作为新事物,传统制造业企业一线生产和管理人员普遍缺乏数字化专业技能。目前企业只能招聘人才后自主培训数字化技能,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培训成本,另一方面也担心专业人才的流失。

四是数据安全缺乏保障。数字化转型在为促进企业发展和创新带来大量机会的同时,也导致了企业需要应对转型期间所带来的特有风险。工业数据不同于消费数据,其数据内容包括生产、运营、设备、产品、用户等多个方面,在采集、存储和应用过程中一旦泄露,会给企业和用户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企业普遍对集团内部的数字化持肯定态度,认为集团内部的数据打通有利于数据价值的挖掘,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但对通过工业互联网进行数据收集、传输和数据共享存在顾虑。

推进杭州制造业数字化改革的建议

构建良好的政策生态环境。一是树立样板企业,通过培育五类未来工厂,宣传推广数字化转型工作,转变企业观念。二是建立鼓励龙头企业、头部企业多承担社会责任,由政府、行业协会牵头,龙头企业与其他企业联合,建立数字化转型联合体,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共同开发,共同使用,促进产业集群和上下游产业内的数字化转型,提高效率。三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与服务平台合作,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上云”提升数字化水平。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根基,决定着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水平与应用前景。布局建设5G、工业互联网、产业大脑等为代表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提高通信连接速度和计算存储服务能力,提高信息及时传输、数字实时处理等基础保障能力,夯实高速互联和智能控制的基础能力,是保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使数字化、智能化融入数字经济生产、运营、营销、产业协作的方方面面,加快建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特别是推进5G 网络与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移动、安全、高速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保障。

加大数字化专业人才培育。加强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原有的制造业企业劳动者技能已经不符合数字工厂、未来工厂的新要求,相关部门应提前谋划,通过就业培训、继续教育培训补助等方式帮助劳动者学习数字化专业技能;对于难以适应新要求的劳动者,也要做好预案,通过再就业培训、提供公益性岗位等化解就业压力,发挥社会保障体系作用。

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构建数据安全保护体系,保护工业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2020 年8 月,《浙江省公共数据开放与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促进和规范公共数据开放、促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发展、保障公共数据安全。建议参考公共数据立法和国际经验,加快推进工业数据安全立法,明确数据产权的所有人,规范数据资源的使用、交易、共享,出台工业数据利用规则和标准。明确企业可以采集、独享使用的数据边界,保障数据采集合法、规范。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各方数据开放共享。

猜你喜欢
杭州市杭州制造业
浙江省杭州市湖墅学校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玻璃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风景如画的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杭州院子
杭州
杭州旧影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