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下息肉摘除术治疗肠道息肉的疗效观察

2021-08-13 07:41杨雄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内镜中心天津3019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14期
关键词:肠镜摘除术息肉

杨雄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内镜中心 (天津 301900)

肠息肉是消化系统临床常见的一种良性病变,好发生于乙状结肠及直肠,其病因多为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所致,临床多伴有腹泻、腹胀及腹痛等症状,可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1]。早期对于肠息肉的治疗多采用开腹息肉摘除术,疗效虽然可靠,但并发症多,患者术后恢复慢。近年来,随着无痛胃肠镜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以无痛胃肠镜下息肉摘除术为主的微创手术已成为临床治疗胃肠道息肉的首选,由于其有效切除率高,且无痛、安全,已广受临床上医生及患者的青睐[2]。本研究主要探讨胃肠镜下息肉摘除术治疗肠道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19年5月~2020年7月收治的88例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肠镜检查及术后病理分析确诊,伴有腹泻、腹胀、腹痛等症状,患者自愿接受息肉手术治疗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肠癌等其他肠道疾病,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手术相关禁忌。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腹腔镜组和肠镜组,各44例。腹腔镜组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45~69岁,平均(57.59±7.35)岁;带蒂情况:27例有蒂,17例无蒂;息肉类型:单发19例,多发25例。肠镜组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45~67岁,平均(57.33±6.78)岁;带蒂情况:29例有蒂,15例无蒂;息肉类型:单发18例,多发26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3d给予高营养半流食,1d给予流食,术前当晚清肠,8h禁食禁饮。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息肉摘除术,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取截石位,于脐下缘取弧形切口,建立气腹(压力维持12~15 mmHg),置入Trocar作为观察孔,同时分别于左、右腹选择合适位置作为操作孔,术中采用腹腔镜息肉摘除术摘除息肉。肠镜组采用肠镜辅助下的息肉摘除术,患者麻醉起效后行无痛胃肠镜(日本奥林巴斯,型号:CV-290,国械注进20153060977)检查,发现息肉后,将肠镜推送至息肉最远端位置,并充分暴露息肉位置并使其处于肠道内易操作部位,选择采用合适的电切圈套器套住息肉根部后进行电凝切除,先凝后切、交替进行,小息肉采用活检钳夹除,大息肉分次切除,直至息肉完全摘除,电流选择3~4档,单次通电时间2~3s,术中注意息肉残基有无出血,若存在渗血部位,给你电凝止血。所有患者术后卧床休息,禁食24h,禁止剧烈运动,常规抗炎抗感染,待通气后可进食清淡饮食,由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后7d复查,比较两组息肉有效切除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及息肉有效切除率以例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情况

肠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或短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比较(±s)

表1.两组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首次排气时间(d) 住院时间(d)腹腔镜组 44 89.56±15.69 47.11±9.24 1.44±0.56 6.03±1.77肠镜组 44 74.44±14.35 33.35±8.34 1.19±0.42 4.85±1.21 t 4.717 7.333 2.369 3.651 P<0.001 <0.001 0.020 <0.001

2.2 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

两组有效摘除率组间比较(腹腔镜组93.18%,肠镜组95.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镜组并发症发生率2.27%明显低于腹腔镜组1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比较

3.讨论

肠息肉是肛肠外科临床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多数患者在出现腹部症状后肠镜检查或体检肠镜检查时发现,肠息肉临床可表现为带蒂息肉、无蒂息肉等多种类型,若不及时摘除,任由发展,随着患者息肉的增大或增多以及年龄的增加,息肉有发生癌变的风险[3]。相关报道[4]表明,息肉存在时间越长,直径越大,其发生恶化的风险越高,通过早期对其进行摘除,可将其控制在恶化前期,防止其发生恶性病变,从而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微创、无痛等治疗手段成为肠息肉的治疗首选,其中临床上以无痛胃肠镜息肉摘除术的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在胃肠镜下可清晰观察到息肉大小和位置,再通过高频电凝技术对息肉进行摘除,该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术后并发症少以及息肉切除完全等特点。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有效摘除率比较(腹腔镜组93.18%,肠镜组95.45%)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两种方法均为肠息肉的有效治疗手段。但肠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均明显少于或短于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腹腔镜组(P<0.05)。结果提示,胃肠镜息肉摘除术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手术对肠道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从而间接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同邓嘉秋等[5]相关报道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胃肠镜息肉摘除术对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肠镜摘除术息肉
白兆芝治疗胃息肉经验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右美托咪啶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肠镜下治疗的效果观察
探讨拉坦前列素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中的应用
浅析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腹腔镜肝包囊摘除术的护理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肠镜麻醉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