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体外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在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21-08-13 07:41关威辽宁省本溪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辽宁本溪117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14期
关键词:心搏心肺消耗

关威 辽宁省本溪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 (辽宁 本溪 117000)

内容提要:目的:探究心搏骤停患者接受自动体外除颤仪与心肺复苏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心搏骤停患者,以简单随机化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心肺复苏干预,实验组给予自动体外除颤仪与心肺复苏联合治疗,分析2组心搏骤停患者治疗的结果。结果:实验组心搏骤停患者,其复苏成功率为78.00%,高于对照组复苏成功率40.00%,P<0.05;2组心肺复苏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急救消耗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搏骤停患者接受自动体外除颤仪与心肺复苏联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促进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提高,意义重大。

心搏骤停是心脏障碍的一种,其有着较高的发生率,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目前,临床对于心搏骤停,主要是实施心脏除颤干预,以能量脉冲作为基点,刺激患者的心房,可有效将心肌折返的相同通道消除,且通过同步除极,来抑制心肌纤维的颤动,通过窦房结节起搏点,来主导心脏节律,使得患者的心率尽早恢复至正常水平,以此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1,2]。本研究主要对心搏骤停患者接受自动体外除颤仪与心肺复苏联合治疗的效果作观察,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8年1月~2020年1月100例心搏骤停患者,以简单随机化法分组,每50例。实验组中,年龄21~75岁,平均(45.28±5.22)岁,13例为心源性疾病,28例为急性中毒,9例为脑血管性疾病,男26例,女24例。对照组中,年龄22~74岁,平均(44.96±4.96)岁,12例为心源性疾病,27例为急性中毒,11例为脑血管性疾病,男27例,女23例。对比2组心搏骤停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可比性较好,且本研究已被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心肺复苏干预,提前将急救物资准备好,对静脉通道建立,给予患者吸氧干预,并与胸外心脏按压配合,对患者的意识具体恢复情况实时监测,以肾上腺注射或者补液干预,进行急救,如有必要,则给予患者人工呼吸。

实验组自动体外除颤仪与心肺复苏联合治疗,其心肺复苏治疗方案与对照组一致。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在其身体各个部位,对电糊合理的涂抹,放置电极,调整放电量,防止发生触电误伤的情况。为心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治疗的过程中,查看患者是否存在脑水肿的情况,并与患者的具体病情相结合,给予其适当的皮质激素或脱水剂干预,并与患者家属积极的沟通,使其协助医护人员进行除颤前的相关准备工作,心电图与除颤仪相连接,将患者身上的相关杂物脱去,使得其胸壁充分的在空气中暴露。电极板在胸壁位置牢固的粘贴,保证电极间的干燥,防止出现短路的情况。同时,医护人员应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若患者心室颤动为细颤,则及时实施适当肾上腺素治疗,若其心室颤动为粗颤,则对除颤能量保持的同时,按照先低后高的原则,在放电结束后,强化患者心电图变化的观察。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接受再次除颤干预,除颤的过程中,不可接触患者和其治疗设备,避免出现触电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对2组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作观察,并分析2组心肺复苏时间、急救消耗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的差异性。

心肺复苏成功:包括心搏骤停6min及以内、心搏骤停6~10min、心搏骤停11~15min的复苏成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P<0.05为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 2组复苏成功情况分析

实验组心搏骤停患者,其复苏成功率为78.00%,高于对照组复苏成功率40.00%,P<0.05,见表1。

表1.2组复苏成功情况分析[n(%)]

2.2 2组心肺复苏时间、急救消耗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析

2组心肺复苏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急救消耗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2组心肺复苏时间、急救消耗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析(±s)

表2.2组心肺复苏时间、急救消耗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析(±s)

组别 例数(n) 心肺复苏时间(min)急救消耗时间(mi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min)实验组 50 13.37±3.31 3.14±1.55 4.71±0.63对照组 50 13.80±4.22 4.02±1.26 5.22±0.47 t 0.567 3.115 4.588 P 0.572 0.002 0.001

3.讨论

心房颤动是导致患者出现心搏骤停的主要因素之一,若不能及时且全面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并实施有效的治疗干预,则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使得电子脉冲治疗在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得以提高[3]。为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首先应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观察,若在心肺复苏后,患者出现心房颤动的情况,则应及时实施除颤救治干预,尽量在5min内,完成各项除颤急救干预,从而缓解心房颤动所致的心脏骤停情况。同时,实施救治的过程中,在确定患者为心搏骤停后,应立即协助其保持为平卧位,开放气道,抬起下颌,持续给予患者胸外心脏按压,连接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变化情况,及时清理患者身上的相关杂物,保证患者胸壁处于暴露的状态,电极板牢固粘贴,确保电极板处于干燥的状态,防止电路短路。若患者出现细颤,则可适当实施肾上腺素干预,来促进效果的提高,其初始能量设置为200J,若除颤效果不理想,则可适当增加能量。以心电图情况为基点,判断是否成功除颤,从而为患者后期救治提供依据[4]。

本研究中,实验组心搏骤停患者,其复苏成功率为78.00%,高于对照组复苏成功率40.00%;2组心肺复苏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急救消耗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表明心搏骤停患者接受自动体外除颤仪与心肺复苏联合治疗,可提高复苏的成功率,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在为患者实施救治的过程中,应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将其口鼻中的血块或呕吐物清理干预,给予患者正压吸氧,从而促进其救治成功率的提高[5]。

综上所述,自动体外除颤仪与心肺复苏联合应用于心搏骤停患者的治疗中,能够促进复苏成功率的提高,降低患者的救治时间,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心搏心肺消耗
玉钢烧结降低固体燃料消耗实践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转炉炼钢降低钢铁料消耗的生产实践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降低钢铁料消耗的生产实践
《心肺血管病杂志》
我们消耗很多能源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对预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意义探讨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突然倒地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