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歌曲《纺车旁的玛格丽特》钢琴伴奏创作特点

2021-08-15 18:40林启璇
大众文艺 2021年14期
关键词:纺车浮士德大调

林启璇

(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广州 510500)

《纺车旁的玛格丽特》D118 是弗朗兹•舒伯特(1797-1828)于1814年为钢琴和女高音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舒伯特一生创作了约 600 首艺术歌曲,在这些声乐作品中,大部分歌词来自约翰•路德维希•威廉•穆勒和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诗歌,例如,声乐套曲《冬之旅》 D911(1827)、艺术歌曲《魔王》D328 (1815) 和艺术歌曲《野玫瑰》D257 (1815)等。十八世纪末,在早期音乐和文学浪漫主义的影响下,艺术作品的题材不仅仅局限于宗教,还包括民间故事、爱情和乡村生活。舒伯特正是在作品中传承发扬这种风格的作曲家之一。在他的声乐作品中,钢琴伴奏部分不仅仅是简单的居于独奏之下担任伴奏,其重要程度与独唱部分不相伯仲,其中,《魔王》D328更是以钢琴伴奏的难度著称。

《纺车旁的玛格丽特》取材于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悲剧《浮士德》的第一部分,第 18场。在故事中,浮士德是一个背弃上帝并与恶魔梅菲斯特进行黑暗交易的学者,他不惜将自己的灵魂出卖,投入永恒的诅咒,以换取今生的力量和知识。在恶魔梅菲斯特的帮助下,浮士德爱上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女孩玛格丽特,但由于梅菲斯特的阴险狡诈和浮士德的贪得无厌,故事的第一部分以玛格丽特的死告终。这个传说启发了许多伟大的作家、音乐家和其他艺术家。关于浮士德主题的两部最著名的作品是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浮士德医生的悲惨历史》和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浮士德》。《纺车旁的玛格丽特》中宛若喃喃自语的歌词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了解玛格丽特的悲伤和她对浮士德充满爱情的强烈渴望,这一幕描述了玛格丽特在她的纺车旁触景生情,回想着与浮士德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却又因他不在身边而感到悲伤不已。

《纺车旁的玛格丽特》是回旋曲式,曲式结构如下:

A-B-A-C-A-D-A

A段1-12小节,B段13-30小节,A段31-41小节,C段42-68小节,间奏69-72小节,A段73-83小节,D段84-113小节,A段114-120小节。

A段代表玛格丽特的现实生活,C和D段描述了玛格丽特对浮士德热烈的爱情以及他们之间的甜蜜回忆。舒伯特使用回旋曲式表现了玛格丽特反反复复的不安情绪,即便她对爱情仍抱有渴望和激情,但浮士德离开所带来的悲伤仍然萦绕在她的心头。作品以d小调创作而成,从调性上看,d小调常被认为带有“死亡”色调,具有忧郁的女性色彩的特点,舒伯特使用了d小调来配合歌曲忧伤的中心情感,作曲家在17岁创作了这部作品,尽管还很年轻,但这部作品仍然表现出成熟的作曲和音画法的使用技法。接下来,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作品创作特点进行探讨。

音画法是一个音乐术语,指的是在音乐写作中反映出的歌曲的歌词或主题,常用于标题音乐的创作中。《纺车旁的玛格丽特》以钢琴伴奏部分右手的回旋重复音型开场,模仿纺车纺线时转动的律动同时,钢琴的左手保持固定的节奏型,模仿脚踩纺车踏板的动作。如谱例1所示,作曲家在钢琴伴奏部分明确指明右手应保持连奏(sempreligato),左手保持断奏(sempre staccato)。这里钢琴伴奏的写法不仅代表纺车的运作,还暗示着玛格丽特迷茫的心境。

谱例1:舒伯特《纺车旁的玛格丽特》第1-3小节

如谱例1所示,舒伯特在前三个小节使用d小调的I级和弦(即 d-f-a),在第 8 小节中(见谱例2),他使用了减减七和弦(即还原b-d-f-降a)。小三和弦和减减七和弦具有向内收缩的特点,和弦色彩暗淡,减减七和弦在音响效果上更是属于尖锐的不和谐音响。

谱例2:舒伯特《纺车旁的玛格丽特》第8小节

A段的歌词中文大意如下:“我心神不宁,我思绪重重,没有了他,一切都是荒芜”。减和弦通常被认为是不和谐或不稳定的,舒伯特在A段使用的和弦符合歌德为这首诗设定的情绪。通常,作曲家通过转调来改变音乐的情绪。在这部作品中,舒伯特在伴奏部分进行了多次转调。A段以d小调开始,然后转调到C大调进行四小节并返回d小调。在B段,从第13小节开始,音乐经过d小调、E大调、e小调、F大调,然后回到d小调。前三段 A-B-A有着相同的动机,但B段的多次转调暗示了玛格丽特的思绪越飘越远,前三段一直在小调和大调之间摇摆不定,也暗示了玛格丽特摇摆不定的不安情绪。

在C段,歌词讲述了玛格丽特对浮士德的爱慕和甜蜜的回忆,歌德在这里描述了浮士德的一个特定形象:“他矫健的步伐,他高贵的身影,他嘴角含笑,他眼波流转,他妙语连珠,他温暖的手,还有,啊,他的吻!”伴奏转调到d小调的关系大调F大调,右手仍然保持十六分音符的音型,模仿纺车旋转的轮子。但与前几节不同的是,舒伯特在这里主要使用了持续16个小节的大三和弦(见谱例3)。音乐一改A段的暗淡低落,变得温暖明亮起来,与A段的和弦相比,大三和弦听起来更加舒缓,歌词的情绪已经变得更加平静,这里的音乐暗示着玛格丽特回忆起与浮士德的亲密时刻,她的希望被甜蜜的回忆所点燃,似乎忘记了悲伤。

谱例3:舒伯特《纺车旁的玛格丽特》第52-55小节

从第 51 小节到第 62 小节,和弦进行从 F 大调-F 大调属七和弦-g小调属七和弦-g 小调-降E 大调-降A 大调-降B 大调属七和弦-降B 大调进行。在第63小节,一个增六和弦(降b-d-f-升g)将音乐引至d小调的VI级和弦,然后是一个减七和弦,(还原b–d-f-升g )以V级上的九和弦结束。此时,右手模仿纺车运作的回旋音型戛然而止,取而代之是两小节力度标记fz的附点二分音符和弦,作曲家在独唱部分“吻”的单词上加上延长记号,加强了语气,先前通过一次次转调所累积的情绪张力,以及来自增六和弦和减七和弦带来的不和谐音响,这一停顿表明玛格丽特在回忆浮士德的吻时感到无比痛苦。

谱例4:舒伯特《纺车旁的玛格丽特》第65-68小节

D段(84-113小节)表达了玛格丽特强烈的情感和对爱的向往,并将这首作品推向了高潮。从第85小节到第93小节,舒伯特使用上升音型将作品一步步推进,独唱部分的五个乐句每次都以2度向上模进(即降b-c-d-还原e–升f)这里的上升音型描述了玛格丽特对浮士德的渴望。钢琴伴奏部分通过属七和弦进行模进:第85-86小节降E大调V级-I级;第 87-88小节:F大调 V级-I级;第89-90小节:g小调V级-I级;第 91—92小节:a小调V级-I级。音乐上的不断推进更好地诠释了歌词中的:“我炙热的渴望,满心满怀。啊,如果我得以拥他入怀”。

谱例5:舒伯特《纺车旁的玛格丽特》第84-95小节

从92小节到111小节,独唱部分重复相同的旋律来加强玛格丽特的情绪,歌德在诗中写道:吻他,如我所愿,在他的吻中我会死!两段的歌词都使用语气强烈的词,为了使音乐更好地配合歌词内容,舒伯特在85-90小节的伴奏部分标记了crescpoco a poco,accelerando以建立紧张感,将音乐推动向前,表现出情绪上的递进。从第101小节到第111小节,舒伯特在每一小节左手第一拍的持续低音上都使用fz的力度,左手不断地节奏模式暗示着纺车的脚踏运动,随着玛格丽特内心炽热的情感,她的动作也变得更加激烈。

谱例6:舒伯特《纺车旁的玛格丽特》第100-111小节

随后,全曲通过渐弱渐慢(decresc.eritard.)再次回到A段的“我心神不宁,我思绪重重”,形成首尾呼应。钢琴伴奏部分右手虽然仍保持着纺车持续的转动,但音乐整体已经缓和下来,相较于全曲开始,音乐上的动力已渐渐消退,最后在ppp的力度中结束了全曲,留下无限的哀叹。

音乐是一门融会贯通的艺术,戏剧、诗歌和绘画与音乐创作的关系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尤其进入浪漫时期,艺术创作的核心渐渐从宗教转移到情感表达上,作曲家在作品里倾入更多个人情感,标题音乐的产生的使得音乐更加具象化,作品开始具有清晰明确的主题,标题音乐经李斯特、德彪西等作曲家发展至全盛。在《纺车旁的玛格丽特》中,我们不难发现舒伯特在和声、调性、曲式结构、力度变化上,与歌词内容进行匹配,体现内容的变化并加以强调,这部作品达到了内容与音乐的高度统一,具有极强的渲染力。通过纺车(钢琴)和玛格丽特(女高音),我们在《纺车旁的玛格丽特》中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戏剧性场景。这两种元素通过音乐,表达了其鲜明的形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了意象与内在的和谐统一。

注释:

①Faust.“Legend of Faust”.Accessed on June.5,2021.http://www.faust.com.

②“d minor”,Characteristics of Musical Keys,http://www.biteyourownelbow.com/keychar.htm Accessed on June.5,2021.

猜你喜欢
纺车浮士德大调
作为赌注的浮士德
《浮士德》(书影)
纺车,承载印度历史与浪漫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视域下解读《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老纺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13代“纺织” 57年传承 纺车织成的“梦桃精神”
G大调随想曲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古诺的《浮士德》
奶奶的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