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转化作为社会美育发展路径的可行性探析

2021-08-15 18:40
大众文艺 2021年14期
关键词:产品化美育受众

龙 伟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一、引言

谈道美育,诚如蔡元培先生所言,“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同时他也认为,“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美育通常涵盖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社会美育作为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的重要强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审美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好美育工作,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几千年华夏文明沉淀了无数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美育陶养的资源,如何在当前社会语境中将其美育陶养作用最大化,是当前社会美育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社会审美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的社会性能力之一,因此,通过创造性转化使之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和学习生活,为社会提供一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美与欣赏美的健康环境,在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至关重要。

二、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路径

(一)数字化应用

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网络新媒体改变了大多数人学习、生活和娱乐的方式,且在后疫情时代愈发明显,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与推广,新型的数字化产品通过新媒体进入公众视野的速度大为加快,网络受众对经过创新的传统文化形式接受程度也大为提高,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参与了当代社会美育建设,推动了网络时代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美育发展的双重效益。

以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采集与应用为例,该院在敦煌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传播方式,通过数字化应用,以网络受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把敦煌壁画艺术按照壁画类别、石窟形制、绘画年代等详细区分,网络受众可根据自身审美偏好进行选择性探索与吸收。同时也将故事化情节、岁时习俗与节令中气等,输出为全新的视觉语言,这些内容在动态效果、色彩认知、造型元素、图文版式、字体设计上下足功夫,以传统美的意境感染人,结合数字化媒体的视觉冲击,笔者认为这是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在提升大众审美能力的同时坚定了民族文化自信的典型案例。数字化应用所蕴含的社会美育作用已经在当前社会各个层面广泛渗透,其深度与广度绝非传统社会美育路径可比。所以,当前对传统文化资源社会美育功能的挖掘,必须高度重视对包括数字化网络媒介的运用,必须与时俱进地认识到当代网络传播的性质和效能,同时,切中网络受众审美时容易出现广泛的二次传播行为,而这种社交圈内的“个人与个人”的主动传播较之传统的“社会与个人”的被动接受,意味着网络受众对信息的真正认同与主动接受,而这种主动性才是衡量社会美育是否真正有效的重要标准。

从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角来看,消费时代的文化产业具备的社会美育功能亦需得到关注。当今时代也是一个以消费为重要特征的时代,满足物质资料需要的生存资料消费和满足精神需要的个人发展消费都会得到极大发展。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并倡导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文化强国战略建设的今天,我们必须注意到人民消费结构转型所蕴含的巨大意义。当精神文化消费已经渐趋成为人民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内在需求时,通过文化产业升级,打造群众能够普遍接受的优秀数字化产品,以此推动社会美育发展至关重要。在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应用的背景下,网络受众潜移默化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必然会影响其市场消费行为中的购买决策力,受众群体会主动在产品中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价值,这不仅仅是拉动文化消费的现象,更多的是文化自信的直接体现。随着熏陶的逐步深入,受众群体对于西方文化更能理性看待,审美偏好也不再完全受西方审美主导影响,所以这固然是文化资源转化对社会美育发展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是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

(二)产品化开发

以故宫文创为例,无论是品牌形象、市场分析、营销策略,还是文化挖掘、产品工艺与定位都是促使它持续火爆的缘由,其产品的文化性、审美性、互动性与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都十分值得借鉴。出彩的文创产品一定是能够触动它所面对的文化消费群体的审美神经,能够满足其精神文化需要,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其审美情感的共鸣。故宫文创成功地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古典文化符号融入年轻受众的流行圈内,通过产品拉近了消费群体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当代消费群体对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的再认知与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发生的同时,一种关于文化美感的欣赏能力亦在逐步地培养起来,这便是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现代消费经济行为无意间推动了社会美育发展的一个绝好例证。

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角度看,社会群体、群体行为、所处环境三者之间紧密关联且相互影响,社会群体除了可以直接学习文化资源的产品化开发,亦会通过观察他人的开发行为在社会内部进行间接学习,通过对他人的开发行为及其成果的观察从而获取新的开发认知。社会群体观察社会活动中传统文化资源产品化开发的同时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自信心,通过观察会增加社会群体对自我是否能运用所拥有的专业技能去完成文化资源产品化开发的自信维度,相互佐证和完善,基于不断地开发——观察、观察——开发,促使产品中的文化审美不断发展和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我效能感自然流露为民族自豪感,这是社会审美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维度。换言之,产品化开发一定程度上会发展形成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中上述的社会学习理论效果更为显著,文化产业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引领社会文化潮流并为国家整体的文化顶层设计服务的职能,社会美育是文化产业发展中能够兼顾也必须兼顾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可以说,其本身就是文化产业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情境化构建

文化资源的情境化处理,简而言之,将文化资源通过情境场域来表现传统文化中的意境、元素、审美。以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为例,其火爆程度与具体情节不再赘述,就情境化处理手段而言,传统文化的审美高度已经决定了此节目策划的站位与思维高度,观众在情境中能够感受传统意境之美、古典服饰之美、厚重音乐之美、律动舞蹈之美。这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也是文化诉说的语言魅力,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从心理学领域的“共情”角度来看,文化资源的情境化更能感染人、熏陶人和鼓舞人,作品以良好的心理互动为出发点,牢牢把握传统文化与观众内心世界之间的关系,让观众感受意境、服饰、音乐、舞蹈文化的美感。讲好文化故事,情境化构建更具有沉浸式文化体验的优势,在视觉听觉的双重加持下更容易产生文化共鸣,从而实现文化熏陶与美育熏陶的双重实效。

三、文化资源转化的关键环节

无论是数字化、产品化还是情境化,决定传统文化资源转换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创造力的参与与否。“个体从欣赏艺术到了解知识,有了知识才能分辨美丑,提升审美力最后转为自身所用,这样才达成了社会美育的推进目标”。笔者认为,社会美育的“赏、知、鉴、用”四个环节中应该而且必须增加“创”的环节,“创”是接受之后的融汇与再创造,“创”的有无也直接反映了“赏、知、鉴、用”等能力的限度,它对社会和个人同时提出了要求。

把握“赏”的环节,应该由政府、研究机构、高校与广大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提供“赏”的基本载体,注重文化资源原始的艺术感染力,以博物馆、美术馆、新媒体等为传播媒介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由此产生高度的文化认同感,产生文化认同是进行社会审美熏陶的基础。把握“知”的环节,需建立在足够了解地域文化资源底蕴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入解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知”,“知”的环节也是直接学习的结果。把握“鉴”的环节,需要我们在文化资源转化思维、转化语言上下功夫,促使大众能够进行文化价值、文化内涵的品鉴,以此向下一个环节推进。把握“用”的环节,文化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社会审美最为重要的环节,人民群众可以“用”文化资源转化路径来提高自身审美,或者是进行社会改造,而“用”的环节人民群众就可以通过观察示范去进行间接学习,他人的“用”是否能为我所用极具借鉴意义。把握“创”的环节,强调创造性转化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化、产品化、情境化的创新,“创”的环节是相互影响相互熏陶的结果,通过不断观察他人的应用开发等创意行为从而形成“创新——观察——再创新”的良性创新循环氛围。

四、结语

文化资源转化是文化的延续,也是社会美育发展的路径。重视传统文化资源发掘,聚焦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社会美育的重要意义,是学界持续关注的问题。对于经济欠发达城市而言,如何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地域文化资本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在各个环节中下功夫,打磨精品,实现获取文化资本与提升社会审美双重实效。讲好文化故事,组合提升社会美育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实效,使之良性的循环互动,从而全面激发大众欣赏美、认识美、创造美的活力。这不仅仅是文化与美育的关系问题,是关系到民族文化根基维系与国家现代公民培养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国家现代性规划可能实现的程度。

猜你喜欢
产品化美育受众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战术导弹架车发展现状及产品化设计技术探讨
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装置型号与产品化一体化工作模式初探
新媒体传播以及受众参与式文化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太阳能电动车的设计与试制
即时分享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