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体研究机构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
——以扬州大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为例

2021-08-15 00:44朱广龙周桂生曹永忠孙伟白皓
教育现代化 2021年104期
关键词:双一流扬州一流

朱广龙,周桂生,曹永忠,孙伟,白皓

(扬州大学 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院,江苏 扬州)

一 引言

自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1],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柱[2];并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等一系列举措性文件。“双一流”建设成为高校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指挥棒,各高校相继整合优势资源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向“双一流”发起冲锋[3]。2018 年 8 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4],文件中继续强调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由此可见,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成为“双一流”评判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相继成立实体研究机构、大力引进优秀青年教师从事专职科学研究,旨在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推进学校的科研产出,争创“双一流”高校。

教学和科研是“双一流”流建设评判的重要依据,而科研是“双一流”建设任务的重点与难点[5]。为提高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各高校纷纷整合资源,相继成立了各类实体科研机构。扬州大学为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1992年,学校由江苏农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商业专科学校、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在“双一流”的建设征程中,积极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先后成立的研究机构多达10余个。扬州大学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院是扬州大学根据国家农业产业战略发展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综合优势,重点打造“更加国际化、更加地方化”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2015年成立了校直属研究机构[3]。2016年,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简称国际联合实验室)依托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院建设,2019年通过教育部现场验收。扬州大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属于独立型实体科研机构,依托扬州大学作物学、兽医学、畜牧学等特色优势学科,联合多所世界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校,围绕动物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动物重要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控技术创新及应用、作物资源创新及利用、作物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创新及应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畜产品安全技术创新及应用等 5个研究方向,开展农业与农产品领域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创新性研究[3]。

文章以扬州大学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为例,探讨实体研究机构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人才培养、学科交叉融合、科学研究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并对实体研究机构的发展提出建议,为高校实体科研机构的发展与“双一流”建设提供参考。

二 实体研究机构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

(一) 在人才引培与团队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重担[6]。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人才是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活动的根本,因此人才引培和团队建设是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国际联合实验室注重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引培和团队建设。现有专兼结合的科研队伍100多人(专职队伍32人),包括院士3人(含澳大利亚外籍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7]。专职研究队伍中,高级职称7名(特聘教授2名)、中级职称25人,新引进人才100%具有海外留学经历;1人获批科技部杰出青年来华工作人才计划,3人获批江苏省“博士集聚计划”,10人获批“绿扬金凤”人才计划等人才项目。专职研究人员按照学科和研究方向成立了“作物绿色栽培与逆境生理创新团队”“作物功能基因组及新型育种技术研究创新团队”“经济作物遗传育种与环境互作创新团队”“畜禽遗传育种(改良)与健康养殖创新团队”“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与重大疫病风险评估创新团队”5个特色创新研究团队。

加强学习与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保障[8]。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尤其是高校科研人员,只有储备新知识、掌握学术新动态,才能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实现创新与超越。国际联合实验室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定期召开学术沙龙等学术会议;选拔资助优秀教师出国访学和国际合作交流。在国际联合实验室的教师队伍中,全部都有一年以上出国留学或合作交流的经历。

此外,实体研究机构还肩负着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实践实习及毕业论文实验指导的重任。目前,研究生已成为高校科研和创新的主力军,实体研究机构已成为研究生开展科研训练、接受学术培养的首选之地[9]。国际联合实验室依托作物学、兽医学、畜牧学等学科,每年招收硕士、博士及海外留学研究生约30人、本科实习生约20人,且招生规模逐年增大。国际联合实验室培养的研究生在科研素养与科研成果方面优势明显。此外,国际联合实验室注重培养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学术规范。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及提高论文写作水平是科研人员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必备的基本功,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及教育部出台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相关文件的高压背景下,对研究生的文献梳理与引用、论文写作与发表等学术规范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10]。国际联合实验室时常召开学术不端警示教育、督促导师定期开展学术规范培训活动,加强思想教育,确保师生严守学术底线。

(二) 在科学研究与协同创新中的作用

教学育人和创新研究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科研在高校发展中的显示度逐步提升,成为彰显高校实力的重要名牌[11]。原因之一在于高校实体科研机构的发展和贡献。联合实验室聚焦动物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动物重要疫病和人兽共患病防控技术创新及应用、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及利用、作物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创新及应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畜产品安全技术创新及应用等5个[12]研究方向开展国际合作与创新研究。近三年来,专职科研团队申报各类纵向项目100余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省级项目30余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等市厅级项目20余项,实到科研总经费约2500多万元;发表SCI论文120多篇,中文核心期刊6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50余项、授权10多项;获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21年国际联合实验室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资助率29.2%)、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资助率45.5%),立项数创新高,立项资助率位于学校涉农学院前列。专职科研人员人均科研贡献率位居全校前列,在2019年和2020年学校直属科研机构考评中名列第一。

目前,扬州大学各涉农学科实力显著提升,其中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环境生态学、微生物学等11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2021年扬州大学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所有这些成绩都与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实体研究机构的贡献密不可分。

(三) 在国际合作交流与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国际化是高校提高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应对教育国际化竞争的必然道路[13]。在“双一流”目标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就要求高校要对标国际,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实现教育的国际化。扬州大学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国际化发展主要包括访学交流、国际合作平台的建立、人才的国际化培养等。联合实验室与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获批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1个,建有中国扬州大学-加拿大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中国扬州大学-泰国农业大学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中国扬州大学-澳大利亚CSIRO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合作科研平台。近年来,年均接待国外教育、科技代表团来访40余次、海外专家来华访学100多人次,举办农业与农产品安全领域高端学术会议50多场次。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2项。近年来,派出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招收海外留学生50多名,创建的“三融三联”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获2020年度“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2018-2019年连获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奖,2020年被学校表彰为“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先进工作单位”。

近年来,随着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化步伐的推进,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逐步规模化、系统化。依托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阿10+1高教合作、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等项目和平台,国际联合实验室拟联合学校海外学院,将成建制招收海外留学生,开展从留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的招生与一体化教学与和科研培养。这些国际留学生大多来自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我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国际友好合作伙伴。

(四) 在乡村振兴与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战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的主体[14],在乡村振兴与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扬州大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加强科研协同创新与乡村振兴,以产业为导向、以问题为抓手,牵头建设扬州大学乡村振兴协同研究中心和扬州大学兴化乡村振兴研究院,在苏南、苏北、苏中乡村振兴服务基地。成立了“奶业”“羊业”和“农业食品安全”等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创新团队集群);创新学科交叉协同机制,主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乡村振兴和产业链建设管理办法,设立乡村振兴研究专项和产业链前沿交叉学科研究专项,以产业链带动创新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链各团队积极推动示范基地、示范点建设,围绕技术和模式的推广,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发布技术指导方案,开展现场观摩示范。使各项技术真正落地,助推了企业技术创新、农民增产增收。在技术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技术转化,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

三 高校实体研究机构发展的思考

实体研究机构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贡献日益凸显。实体研究机构对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双一流”建设的贡献取决于实体研究机构的科研条件、机构的体量、队伍的质量。因此,高校在实体研究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上要考虑以下几点:(1)扩大体量:实体研究机构的科研队伍是决定科研产出和队伍建设的基础;团队体量越大、科研产出越多、贡献越大;(2)引培高端人才:在一定体量的基础上,高精尖的人才队伍越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越多、贡献越大;(3)改善科研条件、完善设施设备:在一定体量的基础上,要配套相关办公及科研设施设备,改善条件、更新设备,满足科研需求才能保障科研产出;(4)畅通职称晋升通道、落实激励政策:高校实体研究机构快速成立,但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较为落后。如在研究人员职称晋升方面,学校缺乏适合于专职科研人员的职称晋升文件与通道,而是借鉴教学系列的职称评审条件、要求有教学成果与相关业绩,而实体研究机构的专职科研人员不安排教学,因此职称难以晋升,这不利于科研人员的成长、科研热情和积极性的调动。考虑并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实体研究机构才能高质量长效发展。

猜你喜欢
双一流扬州一流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关注一流学科
扬州的夏日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扬州绒花”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