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疼痛的影响

2021-08-19 03:38罗发展余诗婷黄志浩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13期
关键词:根型活动度颈椎病

罗发展 余诗婷 黄志浩

(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康复科 英德513000)

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以针对性非手术疗法为主,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头颈持续牵引等。其中物理疗法、药物治疗、牵引疗法均可带来明显疗效,物理疗法是通过电、热等物理因子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局部代谢产物的排除与吸收,消除炎症[1]。但是单一治疗对促进患者颈椎功能的改善效果有限,有研究指出联合多种疗法可增强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颈椎功能快速恢复,以提升生活质量。推拿疗法是在中医推拿理论指导下,采用不同推拿手法作用于特定穴位,进而起到改善颈椎脊神经根受压的作用[2]。鉴于此,本研究探讨推拿手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例。参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8~62岁,平均(46.31±5.41)岁;病程1~9年,平均(4.62±1.82)年。研究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5~63岁,平均(46.72±5.34)岁;病程1~9年,平均(4.67±1.7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对理疗、推拿手法耐受良好者;积极配合治疗者。排除标准:合并骨结核、肩关节周围炎、胸腔出口综合征者;严重骨折或残疾者;具有药物过敏史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科室常用药美洛昔康片、盐酸乙哌立松片、藤黄健骨片等常规药物治疗。

1.2.1 参照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物理疗法治疗。选择超短波治疗仪,指导患者取坐位,将棉垫固定于颈项第7颈椎棘突两侧,并将输出极板置于棉垫上。开始治疗超短波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针对性地调整治疗强度。急性期患者无热量,治疗20 min;缓解期患者微热量,治疗20 min;康复期患者温热量,治疗20 min。1次/d,5次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2.2 研究组 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用推拿手法治疗。针对急性期患者,取侧卧位,颈椎保持水平位,松解颈肌。术者坐于患者头侧,采用一指禅推法、轻缓柔和的法按压颈项,直至触及条索状改变或确定压痛点,揉、捏、拿、按、弹拨颈椎两侧紧张酸胀的肌肉筋膜。针对缓解期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站于患侧,先施以轻缓柔和的法、一指禅推法,再继续采用上述手法按压颈椎两侧紧张酸胀的肌肉筋膜;取仰卧位,术者用右前臂穿过患者颈项,抬起头部,左手扶住下颌,向前屈,缓慢左右旋转数次后,拔伸6次。针对康复期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于患者头侧,实施推拿手法与上述一致,若患者存在病变棘突右偏情况,应右手拇指顶住病变棘突右侧,左手掌根按左侧太阳穴,右指向左、左掌向右,双手相向作一个可控的快速扳动,有时能听到“咯喇”的弹响声,触诊棘突偏歪情况改善则手法复位成功。1次/d,3次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的颈椎关节活动度,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根据《康复疗法评定学》[3]中颈椎关节活动度测量方法评估两组颈椎关节活动度,分为侧屈度、前屈度、后伸度、旋转度4个部分,分别记录其活动度数值。

1.4 疗效评定 疗效评判标准: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状完全消失,颈椎挤压试验呈阴性,颈部可自由活动,为治愈;患者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状基本消失,颈椎挤压试验呈阴性,颈部可正常活动,对生活和工作无明显影响,为显效;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颈椎挤压试验呈阴性,颈部活动轻微受限、酸胀、僵硬等,为有效;患者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颈椎挤压试验呈阳性,颈部活动受限,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以%、(±s)表示,并分别行χ2检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关节活动度比较 两组治疗前颈椎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颈椎关节活动度大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关节活动度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关节活动度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研究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 ±s)

表3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 ±s)

组别 n 活动受限 肢体麻木 颈椎疼痛 头晕目眩参照组研究组30 30 t P 13.14±2.25 6.16±2.36 5.11<0.05 4.77±1.36 2.57±0.69 2.74<0.05 10.69±2.47 6.13±1.02 3.13 <0.05 3.82±0.34 1.57±0.21 11.15 <0.05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病程长,复发率高,采用手术治疗风险较大,而且费用较高,大多数患者选择非手术治疗。牵引治疗是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可限制颈椎活动,缓解关节骨刺对神经根的刺激,有效改善水肿、充血等情况;超短波治疗是常见的理疗手段,高频电波作用于颈椎,使内部升温,可产生化学-体液反应,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并起到消肿、抗炎的作用;推拿手法是以“巧力寸劲”取胜,既能滑利关节,又能缓解肌肉痉挛,可纠正颈椎关节紊乱[4]。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参照组(73.33%)(P<0.05),本研究结果与吴以诚等[5]研究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具有一致性。说明推拿联合理疗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采用理疗治疗效果。这是因为理疗虽能缓解颈椎局部内部的肌肉粘连、气血不畅的情况,但对促进关节复原的效果欠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推拿可以松解颈部肌肉,并采用复位手法将颈椎错位的小关节复位,使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有效调整,恢复颈部肌肉群力学平衡和生理状态,所以采用推拿治疗可增强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的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关节活动度大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推拿治疗可显著减轻患者神经根受压情况,促进其颈椎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这是因为理疗是通过高频电波产生热量,促进颈椎内部的改善,但对纠正患者颈椎错位和提高关节活动度的干预都具有局限性,故改善效果欠佳。推拿依据“筋骨平衡,筋骨并重”理论[6],采用整复类手法向侧方移动患者椎体,以改变椎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位置,松解紧绷的后纵韧带和纤维环,可纠正颈椎关节紊乱,改善颈椎生理曲度,进而恢复患者筋骨生理学、力学的平衡,促进颈椎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促进患者颈椎症状缓解具有积极作用。这是因为推拿能舒筋通督,起到去除病机、调理脉络气血的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症状,还能整复错位、松解粘连,促进颈椎局部血运,加速体液循环,实现局部组织消炎的目的,这对减轻颈部疼痛、改善活动受限、缓解肢体麻木都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推拿属于盲端操作,对术者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严格要求,建议推拿科医师重视患者的病症和诊断分析、判断和总结,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进行治疗,通过针对性地调整手法,可实现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综上所述,采用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较理想,可改善患者的颈椎神经根受压情况,并缓解临床症状,可显著促进颈椎关节活动度的恢复。

猜你喜欢
根型活动度颈椎病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运用效果观察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