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子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手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2021-08-19 03:38赖炽洪朱蓉雪叶莹温建航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13期
关键词:上肢康复训练疗法

赖炽洪 朱蓉雪 叶莹 温建航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广州510317)

肩手综合征(SHS)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见于脑卒中后上肢偏瘫,多发于脑卒中后1~3个月,发生率为12.5%~70.0%[1]。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肢肩、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晚期皮肤和肌肉萎缩、骨质畸形,运动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上肢功能。临床多采用关节注射、电针、冷热水浴、运动疗法等传统治疗为主,但效果欠佳,且这些疗法属侵入性治疗,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2]。康复训练通过活动肩手综合征患者关节,减轻肌肉痉挛,刺激对侧脑皮质功能代偿,改善症状,但多数患者因疼痛难以坚持康复训练。物理因子疗法用于卒中后SHS治疗被证实有效。本研究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物理因子疗法治疗SHS患者,分析对患肢疼痛、水肿、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21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后SHS患者为研究对象。6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s)

?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3]和《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4]脑卒中和SHS诊断标准;(2)脑卒中病程为0.5~6.0个月;(3)年龄55~75岁;(4)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5)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精神疾病;(2)脑卒中前即存在骨骼类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肩部疼痛、肿胀和活动功能障碍;(3)先天性心脏病、精神疾病等。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1)正确摆放体位:患处放置棉质垫物做支撑;(2)被动运动:采取仰卧位,康复师依次对患者肩、肘、腕、手指等部位进行关节活动训练,运动手法、力度以患者能接受为宜;(3)主动训练:取仰卧位,主动进行上肢抓握、Bobath握手等动作练习。康复训练2次/d,20 min/次,1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周。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物理因子疗法。(1)低频脉冲磁疗:应用BY-1型脉冲磁疗仪,治疗时将两组磁环分别放在患侧肩部上下,频率为1~10 Hz,磁场强度为50%~100%,20 min/次;(2)半导体激光治疗:应用MDC-500型镓铝砷半导体激光治疗机,输出功率0~500 mW,输出波长810 nm,光斑直径5 mm,对人体组织穿透力强,可达5~7 cm。将激光垂直对准肩关节疼痛处,距离2~3 cm,照射10 min;(3)超短波治疗:应用上海产CDB-1型的超短波治疗机,频率40.68 MHz,波长7.7 m,最大输出功率200 W。将两个电极放置于患区,间隔2~3 cm,20 min/次。上述所有治疗频次均为1次/d,10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疼痛程度,0分,治愈;1分,活动时疼痛或偶发疼痛;2分,自发痛、活动疼痛;3分,休息时自发疼痛。(2)手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估手部功能受损程度,包含疼痛、痛觉过敏,水肿,肩部被动外展、外旋时疼痛,共14分,得分越高损伤越严重。(3)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上肢运动功能指数,包括33条,每条0~2分,运动功能障碍包括严重<33分,明显33~55分,中度56~63分,轻度64~66分,共66分,得分越低运动功能越差。(4)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包含洗澡、穿衣、进食、如厕等10项,每项5~15分,总分100分,分越高表明生活能力越强。(5)临床疗效。

1.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用FMA评分变化判断,显效:评分提高≥50%,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有效:评分提高25%~49%,疼痛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无效:评分提高<25%,上肢活动能力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VAS评分对比 干预后2周和4周,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VAS评分对比(分, ±s)

表3 两组VAS评分对比(分, ±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同组干预后2周比较,#P<0.05。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2周 干预后4周对照组研究组30 30 t P 3.28±0.73 3.30±0.75 0.105 0.917 2.68±0.60* 2.10±0.51* 4.034 0.000 1.06±0.33*# 0.54±0.12*# 8.111 0.000

2.3 两组FMA、SHSS评分对比 干预后,两组FMA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SHS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FMA、SHSS评分对比(分, ±s)

表4 两组FMA、SHSS评分对比(分, ±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n FMA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SHS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研究组 t P 30 30 36.20±8.98 36.28±9.03 0.034 0.973 55.08±8.66*62.30±8.08*3.339 0.001 9.56±1.88 9.61±1.90 0.102 0.919 4.66±1.38*3.68±1.65*2.495 0.015

2.4 两组BI指数评分对比 干预后两组BI指数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BI指数评分对比(分, ±s)

表5 两组BI指数评分对比(分, ±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

3 结论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40%~50%脑卒中患者合并SHS并发症[5]。SHS不但严重影响上肢功能,还能使残存功能或已恢复功能再次丧失。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治疗SHS至关重要。临床上多采用康复训练为主,脑卒中后SHS康复训练主要是为了减轻患者疼痛、消除关节水肿、减缓肌肉痉挛,从而促进患者关节及上肢活动功能康复。张晓娜等[6]研究表明康复训练可减轻脑卒中后SHS患者疼痛、改善手部功能,疗效显著,但仍有多数患者因疼痛难以坚持康复训练,降低治疗效果。

中医学将脑卒中后SHS归属于“风瘫、偏枯”范畴,主因是气血瘀滞,风寒入侵,导致气血瘀闭,因此,治疗基本原则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舒筋散结为主。物理因子疗法通过调节自主神经,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利于消散水肿、清除炎症物质。卢红玉等[7]研究物理因子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SHS,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及水肿程度,加速肩手功能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VAS、S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主要原因是低频脉冲磁疗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肌张力,减缓疼痛。半导体激光照射可产生生物刺激,促进血液、淋巴微循环,使血管扩张,缓解肌肉痉挛,达到抗炎、镇痛和调节微循环作用,且激光照射的穴位具有温灸效应;而康复训练可降低疼痛程度,减轻肌肉痉挛。二者联合治疗,疼痛减轻、水肿消散效果增强。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治疗后FMA、BI指数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这表明物理因子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为超短波治疗可促进水肿消散、消除致痛物质、促进局部血压循环。通过反复进行被动、主动肢体运动,可减轻肌肉痉挛,促进患者上肢活动功能康复。

综上所述,物理因子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SHS,可提高患者手部活动功能,减轻患者关节疼痛及水肿等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上肢康复训练疗法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32例——附单纯功能锻炼22例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