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祛瘀涤痰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脑梗死康复期患者

2021-08-19 03:39谢佳威张萍谷华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13期
关键词:全血益气活血

谢佳威 张萍 谷华伟

(1河南省滑县牛屯中心卫生院 滑县456400;2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 安阳455000;3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 安阳455000)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脑血管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患者健康[1]。目前,临床上多予以溶栓、保护神经、改善血液循环等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脑梗死,但长期使用不良反应较多。中医学认为,脑梗死属“中风”范畴,病机为肾精亏虚、髓海失养、气血瘀滞,而康复期患者多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病机,治疗以益气补血、通络化瘀为原则[2]。益气祛瘀涤痰法具有补中益气、凉血祛瘀、化湿豁痰之效。本研究旨在探究益气祛瘀涤痰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安阳市中医院2020年7~12月收治的96例脑梗死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63.32±8.56)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3.22±0.48)个月。观察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4.12±7.62)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3.16±0.5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患者家属同意,且获得安阳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中医内科学》[3]中脑梗死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确诊,病程属于康复期(14 d~6个月);入组前未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进行抗凝治疗。(2)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伴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疾病者;严重颅脑感染者;出现脑出血、颅脑外伤、颅脑占位、中毒性脑病等类似症状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治疗期间退出本研究者;伴精神疾病者;对本研究相关药物过敏或有严重不良反应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常规治疗,治疗时间均为28 d。

1.3.1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注册证号H20130339)口服,0.1 g/次,1次/d。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气祛瘀涤痰法治疗,全方组成:地龙12 g、赤芍10 g、当归15 g、郁金10 g、黄芪30 g、石菖蒲l0 g、川芎15 g、红花12 g、丹参12 g、桃仁10 g、水蛭6 g,三七粉3 g;便秘加大黄9 g;口角歪斜加僵蚕10 g、蜈蚣3 g。水煎服,1剂/d,早晚服用,150 ml/次。

1.4 观察指标(1)治疗效果。(2)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共42分,神经缺损程度与分值呈负相关;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自理能力,共100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分值呈正相关。(3)治疗前后血黏度指标,包括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4)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腹部疼痛、消化不良、胃肠疼痛。

1.5 疗效评估标准 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对正常生活无影响,经CT、MRI检查显示无梗死灶为显效;上述症状有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90%,影响正常生活,但可自理,经CT、MRI检查显示仍有轻微梗死为有效;上述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无生活自理能力,经CT、MRI检查显示梗死灶未见明显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显效+有效=总有效。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比较(分,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比较(分, ±s)

组别 n NIHSS 治疗前 治疗后ADL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 t P 48 48 11.23±2.45 11.12±2.01 0.241 0.811 4.95±1.94 6.96±1.97 5.037<0.001 42.56±7.13 43.32±6.56 0.544 0.588 77.21±6.45 71.13±5.98 4.789<0.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黏度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黏度指标比较(mPa·s,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黏度指标比较(mPa·s, ±s)

全血黏度高切治疗前时间 组别 n 血浆黏度 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观察组对照组48 48 t P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48 48 t P 2.66±0.49 2.54±0.56 1.117 0.267 1.23±0.09 1.96±0.86 5.849<0.001 14.52±1.58 14.96±1.65 1.334 0.185 9.65±1.23 13.23±2.32 9.446<0.001 10.84±1.38 11.36±1.25 1.935 0.056 4.11±0.21 7.01±0.98 20.468<0.001 6.96±1.32 7.02±1.25 0.229 0.820 3.05±1.62 5.89±1.02 10.278<0.001

2.4 两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脑梗死是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引起人类死亡的第二大病因,具有发病急、致残率高、反复发作、后遗症较多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阿司匹林是脑梗死康复期常用治疗药物,但长时间服用,副作用较大。

中医学认为,脑梗死属“中风”范畴,病位在脑,涉及肝肾,康复期以气虚血瘀、痰瘀阻络为主要病机,治疗以活血通络、清热涤痰为原则[4]。益气祛瘀涤痰法具有益气活血、祛风化痰、通经活络之效,全方由地龙、赤芍、当归、郁金、黄芪、石菖蒲、川芎等组成,符合脑梗死康复期病机治则。其中,地龙具有清热息风、通经活络、活血散瘀之效;赤芍具有散瘀凉血、清热止痛之效;当归具有调经止痛、补血活血之效;郁金具有解郁开窍、清心凉血之效;黄芪具有补气行气、利尿托毒之效;石菖蒲具有化痰开窍、祛湿开胃、醒神益智之效;川芎具有补气活血、化瘀止痛、行气开郁、祛风燥湿之效;红花具有活血、散瘀、止痛之效;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功效;桃仁具有活血祛痰、润肠通便之效;水蛭具有破血逐瘀之效;三七粉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之效。诸药合用共奏益气祛瘀、活血通络、开窍祛浊、通腑化痰之效[5]。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减弱脂质过氧化,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栓形成;当归能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循环血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川芎可改善脑能量代谢,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等;地龙能抗凝,促进纤溶,抑制血栓形成[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益气祛瘀涤痰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脑梗死康复期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指标均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益气祛瘀涤痰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血浆黏度。这可能与益气祛瘀涤痰法有活血化瘀、益气化痰、通经活络之效有关。综上可知,益气祛瘀涤痰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脑梗死康复期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血浆黏度,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全血益气活血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丹芎活血片对瘀血型膝痹病的效应研究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大枣煮浮小麦益气止虚汗
大枣煮浮小麦益气止虚汗
微量全血彗星试验检测电子制造业不同工种人群DNA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