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2021-08-20 02:57何荣亮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0期
关键词:括约肌肛门直肠癌

何荣亮

(孝义市人民医院,山西 孝义 032300)

0 引言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超低位直肠癌在临床上是指肿瘤最下端距离肛缘小于5 cm的一种直肠癌类型。疾病一般采取手术治疗,其中,传统的开腹手术为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由于手术行腹部永久性结肠造口,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比较大。而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括约肌切除保肛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中有了广泛的应用基础,但常规的开腹手术治疗,手术对患者机体损伤大,出血量多,因而可引发多种并发症,且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的影响。而腹腔镜技术的应用,极大的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面临的问题,能够通过诊疗同时推进,对患者腹腔进行实时监控,极大的保证了手术效果及安全,对患者预后效果有良性影响[1]。目前,关于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治疗方式,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为了提供这方面的研究依据,本次研究对收治的22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方式开展了深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随机筛选的22例超低位直肠癌病例,均采取保肛术治疗,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组,各11例。观察组,男6例,女5例,年龄32~78岁,平均(45.6±3.7)岁。对照组,男7例,女4例,年龄35~72岁,平均(46.2±4.1)岁。纳入标准:患者均经直肠指检,肿瘤标志物、胸片、彩超及MRI检查确诊超低位直肠癌;术前结肠镜检及活检明确诊断;直肠MRI检出局限性直肠壁肿瘤,肛管测压确定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肿瘤无远处转移;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5 cm以下;患者有保肛意愿;符合手术指征;排除标准:肿瘤侵犯外括约肌者;出现排便功能障碍者;合并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腹部相关手术史者;合并其他机体器官、组织恶性病变者;有手术禁忌证或麻醉禁忌证者;存在交流障碍或精神病患者。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知晓手术事项及风险,并签订同意书。分组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开腹括约肌间切除保肛术治疗。指导患者保持截石位,头高脚底,实施全身麻醉,自患者下腹部正中位置取20 cm左右切口,并逐层分离皮下组织,直达腹腔。依据全直肠系膜切除的治疗原则,将肠系膜下血管分离解剖。将血管周围的淋巴结及脂肪进行彻底清扫,并将肠系膜下动静脉进行结扎后离断。游离直肠四壁纸直肠系膜最末端,保证肠管裸化大肛提肌平面位置。保持直肠系膜表面完整,并自双侧直肠沟旁进行有效分离,直达盆底。分离盆筋膜脏壁两层间结缔组织,将直肠侧韧带切断,并游离肛管至提肛肌平面。腹部手术完成后,将会阴部彻底消毒,并以环形切口切开括约肌,充分暴露后,将肛门内括约肌切断,肛门外括约肌保留。进入括约肌间隙,与腹部操作平面回合,并在肿瘤上方10 cm处将结肠切断,获取的标本送病理室检验,确定切缘阳性后,可采用一次性底座在结肠近端断端包埋,并以反荷包缝合肛管,与吻合器底座相连,置入一次性吻合器,完成结肠管吻合术。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

1.2.2 观察组实施腹腔镜括约肌间切除保肛术治疗。手术准备同对照组,麻醉起效后,在患者脐部取10 mm切口,建立人工气腹,将腹腔镜置入。在右锁骨中心、右下腹与双侧髂前上棘连线处取12 mm切口,置入Trocar,作为主操作孔;在左锁骨中线脐下1~5 cm处,距右锁骨中线脐下1 cm处,分别取10 mm切口,置入Trocar,作为副操作孔。其他操作方法同对照组,在腹腔镜监视下进行操作。

1.3 观察指标

1.3.1 评估两组手术及恢复指标,包括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1.3.2 评估两组术后并发症,以切口感染、肠梗阻及吻合口瘘为评估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以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比数据。(±s)为计量方式,检验值为t;n(%)为计数方式,以χ2检验。P<0.05,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及恢复指标对比。由表1可见,观察组手术耗时较对照组短,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手术及恢复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手术及恢复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手术耗时(min)术中失血量(mL)肛门排气时间(d)住院时间(d)观察组 11 184.8±13.5 158.1±10.8 2.4±0.7 7.5±1.4对照组 11 225.2±20.0 214.8±28.5 3.3±0.5 9.4±0.7 t - 5.553 6.170 3.470 4.026 P - 0.000 0.000 0.002 0.00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对比。由表2可见,术后并发症对比,观察组发生率0.0%,对照组为36.4%,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对比[n(%)]

2.3 两组远期疗效对比。由表3可见,肛门功能对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灶远处转移率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局部复发率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远期疗效对比[n(%)]

3 讨论

目前,在国内外研究中,对括约肌间切除保肛术比较推崇,因其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性保肛的效果[2]。而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虽然可以达到保肛的目的,但由于手术创伤比较大,切口暴露,可引发感染的风险。且手术时间较长,由引发出血量增加,腹腔包括时间过长等问题,引发手术风险,也是术后并发症多的诱发原因,因此传统开腹手术保肛治疗的整体效果并不显著。

内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得以腹腔镜微创手术为代表的治疗手段开始盛行。腹腔镜辅助治疗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痛感,有助于预后恢复,还可提升远期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将腹腔镜用于括约肌间切除保肛术的辅助治疗中,这种手术方式通过腹腔镜直视,可进行更加精确的操作,能够将直肠充分游离至肛提肌平面,方便保证全直肠系膜的完整性,并将其彻底切除[3]。通过将肿瘤与内外括约肌有效的分离,还可避免括约肌受损,将内外括约肌和部分直肠黏膜切除后,虽然会影响术后排便功能,但引发的直肠最大耐受容积以及顺应性改变量较少,排便功能可在术后经过代偿期后顺利恢复。从本次研究结果上看,观察组手术耗时较对照组短,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在腹腔镜辅助下,通过小切口及实施监控操作,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且可避免手术操作失误,降低手术中的损伤及风险,因而患者恢复效果好[4-5]。在腹腔镜监控下,可节省手术直肠系膜剥离时间,尽快完成手术,有效保证手术安全。本次研究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过腹腔镜手术治疗,引发的术后并发症少,利于恢复。综上所述,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保肛术的实施,能够尽量保证患者肛门功能,提升其生活质量,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括约肌肛门直肠癌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肛门瘙痒如何治疗
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的应用研究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改良肛门镜治疗妊娠合并尖锐湿疣的效果评价
肛门瘙痒不能挠
基于U-net的直肠癌肿瘤的智能分割
为什么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