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早期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08-20 02:57孙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0期
关键词:颅脑血流发生率

孙晶

(长江航运总医院 神经外科,湖北 武汉 430000)

0 引言

随着工业、交通业的迅速发展,事故发生率也越来越高,颅脑损伤患者也有所增多。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发病急且发展迅速,可在短时间内造成人体多种神经功能的损伤,引发机体内多项系统功能的障碍,甚至导致呼吸衰竭,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健康[1-2]。颅脑损伤最常见也是较严重的意识障碍就是昏迷,治疗的关键就是促进早期昏迷患者恢复其意识状态[3]。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对颅脑损伤早期昏迷患者实施右正中神经电刺激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长江航运总医院的颅脑损伤早期昏迷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0~60岁,平均(45.23±1.55)岁,10例坠伤,25例交通事故伤,5例其他;研究组40例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0~60岁,平均(44.85±2.03)岁,9例坠伤,24例交通事故伤,7例其他。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颅脑损伤并伴有昏迷症状,GCS评分<8分,无颅内血肿和脑积水,颅内情况与生命体征稳定,本院秉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告知患者家属研究内容,家属知晓后自愿配合。排除标准:癫痫症状发病者,严重心脏、肝脏、肾脏功能衰竭者,妊娠期与哺乳期女性,基线资料不齐全者。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促醒康复治疗,对患者进行声光、语言刺激,并同时采用物理、药物治疗、高压氧、运动及针灸等治疗。研究组:该组患者实施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仪器采用英国Verity Medical公司生产的右正中神经电刺激仪,在患者右前臂腕横纹上方2 cm部位贴敷皮肤电极,给予直流电刺激,运用不对称方波,波宽为300 ms,刺激强度设置为10~20 mA,频率设置为40 Hz,每分钟设置工作20 s、静息40 s,每日进行电刺激治疗8 h,连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情况,患者采取腰椎穿刺术,成功穿刺后与颅内压监护仪(理邦CBS-11X2P)连接,对其颅内压进行检测,同时对患者健侧与患侧大脑中动脉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Vd与收缩期峰值的血流速度Vs进行测定,脑部血流灌注速度计算方法为Vm(Vs+Vd)×2/3。

(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3)对比两组患者颅内压以及GCS评分,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对患者昏迷情况进行评分,包括言语反应、睁眼反应、运动反应,每项1~5分,总分15分,得分越高表示改善情况越好。

(4)对比两组患者意识状态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版本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型数据用±s表示,用t值检验;计数型数据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代表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内对比对照组皮层与丘脑血流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皮层、丘脑与脑干血流显著增加,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研究组脑血流灌注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情况(±s,mL/min·100g)

观察指标 时间 对照组 研究组 T P皮层 治疗前 10.08±3.23 10.11±3.18 0.0419 0.9667治疗后 10.21±3.17 12.33±2.85 3.1454 0.0023 T - 0.1817 3.2880 - -P - 0.8563 0.0015 - -丘脑 治疗前 8.42±2.18 8.44±2.07 0.0421 0.9665治疗后 8.37±2.07 12.34±2.12 8.4740 0.0001 T - 0.1052 8.3246 - -P - 0.9165 0.0001 - -脑干 治疗前 6.55±1.23 6.51±1.19 0.1478 0.8829治疗后 7.93±1.52 9.12±1.87 3.1231 0.0025 T - 4.4636 7.4473 - -P - 0.0001 0.0001 - -

2.2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2.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以及GCS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颅内压与GC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表3 治疗前后颅内压与GCS评分对比(±s)

表3 治疗前后颅内压与GCS评分对比(±s)

组别 颅内压(mmHg) GCS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4.75±3.12 16.38±3.08 6.22±1.18 7.99±1.85研究组 25.02±3.14 15.12±2.13 6.19±1.21 10.03±1.88 T 0.3858 2.1280 0.1123 4.8916 P 0.7007 0.0365 0.9109 0.0001

2.4 对比两组患者意识状态恢复情况。研究组患者平均觉醒时间短于对照组,觉醒率高于对照组,植物状态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所示。

表4 意识状态恢复情况对比

3 讨论

颅脑损伤常见于车祸、头部受到钝器打击、高空坠落等意外引起的颅脑组织严重受损,典型的症状就是颅内血肿以及颅内高压等,患者会感到头晕恶心、呕吐、意识不清、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12 h以上的昏迷,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造成神经功能受损[4]。该疾病病情危重且发展迅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由于颅脑损伤的患者常处于昏迷状态,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机体免疫力有所下降,因此,对于颅脑损伤早期昏迷患者应尽早采取有效救治措施[5-6]。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治疗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时常采用电刺激治疗,通过对患者脊髓电刺激、丘脑核团刺激以及经皮电刺激等促使患者意识觉醒,而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是经皮电刺激中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法,通过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刺激解除神经细胞抑制的状态,可增加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进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对于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具有唤醒作用,同时有助于增加患者脑血流灌注,可缩小缺血区域并加速脑血流速度。该治疗方式操作简便且无创,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7-8]。

本次研究中采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的研究组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T=3.1454、8.4740、3.1231,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5006,P<0.05);研究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T=2.1280、4.8916,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觉醒时间短于对照组(T=5.7127,P<0.05),觉醒率高于对照组(χ2=4.0205,P<0.05),植物状态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χ2=4.0205,P<0.05)。

综上所述,对颅脑损伤早期昏迷患者采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其脑血流灌注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促进患者尽早觉醒,降低植物状态与死亡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价值。

猜你喜欢
颅脑血流发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