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芹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重庆 400016)
脑卒中的致残率较高,发生偏瘫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表现为一侧身体麻木、无力,可在恢复期阶段通过康复治疗改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临床常规的训练方法是进行运动疗法和理疗等干预,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但与理想效果有一定差距[1]。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患侧的大脑神经兴奋性降低,而镜像疗法是基于神经元理论的一种干预方法,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2],应用在脑卒中恢复期可能会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故本研究将探讨镜像干预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主动腕背伸角度(AROM)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试验内容后签定知情同意书。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纳入的193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6例)和观察组(97例)。其中对照组男56例,女40例,年龄58~70岁,平均(65.80±3.42)岁;偏瘫侧:左侧61例,右侧35例;病种:缺血性脑卒中70例,出血性脑卒中26例。观察组男61例,女36例,年龄58~72岁,平均(65.49±3.32)岁,偏瘫侧:左侧59例,右侧38例;病种:缺血性脑卒中66例,出血性脑卒中31例。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3],处于脑卒中恢复期;②认知、意识、精神正常;③生命体征稳定。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②有影响肢体功能的手术史;③骨骼肌萎缩。
1.2 方法。基础方法:先由治疗师评估每位患者的运动情况,通过康复治疗小组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对照组:予以常规训练方法干预。①运动治疗:运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Bobath疗法等方法改善功能障碍,采用平衡诱发训练、核心稳定训练、半桥运动、下肢负重训练增加躯干肌的控制。②理疗:功能性电刺激、高频外周磁刺激、肌电生物反馈。③作业训练:训练日常生活能力以及上下楼梯训练。每个项目40 min,一天一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镜像干预。①患者穿袜双脚分开站立在镜子前,上肢自然下垂,充分放松后,治疗师在患者发出口令让患者身体以直线向前倾,稳定至极限,每天训练两次。②上肢训练:双侧同时做腕背伸、伸指动作,可结合积木、球练习。要求患者注视镜中,以健手完成动作并想象为双上肢完成动作。每次20 min,一天一次。③下肢功能训练:指导患者健侧肢体的镜像与患侧重合,完成踝关节外翻、足跟触地踝关节背屈、膝关节屈曲肾盏及端坐位髋关节屈曲肾盏、内外伸展等动作,每个动作重复十次,总训练30 min。一天一次。
两组每周训练5 d,均接受2个月的训练。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指标。记录两组徒手肌力、AROM、运动功能。
(1)徒手肌力:于干预后,采用徒手肌力检查(MMT分级)[4]评估患者的徒手肌力,分为0级:全程无法检测到肌肉收缩;1级:可检测到肌肉收缩但无动作产生;2级:可在床上水平移动但无法抬起肢体;3级:可抬起肢体,但无法对抗阻力;4级:可对抗较弱阻力;5级:正常肌力,可对抗阻力。
(2)AROM:于干预前后,使用通用型量角器测量患者坐位,轴心为桡骨茎突,桡骨与固定臂平行,关节的正常范围为0°~80°,角度越大,关节活动度越好。
(3)运动功能:于干预前后,使用简式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总分100分)[5]评价患者的上肢功能(66分)和下肢运动功能(34分),得分越高代表运动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采用z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徒手肌力对比。观察组干预后的徒手肌力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徒手肌力对比[n(%)]
2.2 两组AROM对比。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AROM分别为(8.52±1.06)°、(8.69±1.13)°(t=1.078,P=0.282),观察组干预后的AROM(35.16±5.24)°大于对照组的(28.67±4.62)°(t=9.123,P=0.001)。
2.3 两组运动功能对比。观察组干预后的上肢功能与下肢功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运动功能对比(±s,分)
表2 两组运动功能对比(±s,分)
注:*表示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上肢功能 下肢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96 25.32±3.08 34.69±4.82* 14.26±3.05 22.67±5.14*观察组 97 25.61±3.42 45.68±5.46* 13.41±3.10 28.65±5.29*t - -0.619 -14.828 1.920 -7.965 P - 0.537 <0.001 0.056 <0.001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多存在姿态控制差、运动控制差、核心肌力差等现象,导致整体运动功能低下,AROM小,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能力。临床一般的康复治疗重点是在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应用平衡诱发训练、核心稳定训练、半桥运动等运动疗法,以及功能性电刺激等理疗方法和作业训练等方法改善患者整体的运动功能障碍,未注重单独单独上肢的肌力及运动功能的训练,对于AROM改善效果一般[6],镜像干预是一种认知干预,通过视觉反馈训练改善上肢的肌肉控制,与常规干预结合可能会有效提升AROM,提高改善运动障碍的效果。
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的徒手肌力优于对照组,AROM(35.16±5.24)°大于对照组的(28.67±4.62)°,上肢功能与下肢功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镜像干预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徒手肌力,进而提高运动功能和AROM。因运动治疗中的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平衡诱发训练、核心稳定训练等方法通过训练患者平衡能力、协调步态,提高肌张力和对躯干肌的控制能力;理疗可一定程度上改善足下垂,提高下肢步行功能,作业治疗中的上下梯训练有助于协调患者的整体运动能力[7]。因额下后回部、顶下小叶等部位有镜像神经元,镜像干预是通过镜子让患者观察健侧上肢活动时在镜子里的成像,可视化的自主运动可刺激左右大脑半球的相关运动区域,让患者产生患侧与健侧的双手在对称移动的错觉,并让患肢尽可能地做出与健侧上肢一样的动作,可提高麻痹肢体的兴奋性,锻炼上肢运动能力。同时患者在镜像中观察动作图像与执行动作可进一步激活镜像神经元细胞,促进受损区域的恢复。另外,可引起运动皮层的激活,通过增加锥体束的电导率并诱导前角细胞突触前的活动,提高上肢本体感觉与运动反馈的环路[8],联合常规康复干预,可提高患者的徒手肌力,改善对肢体肌肉的控制,进而提高AROM与肢体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镜像干预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徒手肌力,提高A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