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复位的影响

2021-08-20 02:57杨鸿昌江伟雄叶若欢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0期
关键词:巩膜玻璃体眼压

杨鸿昌,江伟雄,叶若欢

(揭阳市普宁市人民医院 眼科,广东 揭阳 515300)

0 引言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眼病,通常情况下,患者的双眼先后发病,多数患者会出现近视性屈光不正,一旦视网膜脱离,感光细胞层的营养受损,患者需要接受及时有效的视网膜复位治疗,否则将会出现视网膜萎缩、变性,对视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1-2]。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治疗技术,融合了20G和25G玻璃体切割术的优点,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共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旨在深入研究和分析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的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开展研究的时间段是2020年1月~12月,将该时间段内于我院就诊的4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在研究开展前,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42~76岁,平均(58.62±2.37)岁;左眼12例,右眼8例。观察组男14例,女6例;年龄43~78岁,平均(58.78±2.51)岁;左眼11例,右眼9例。通过比较两组的相关资料,P>0.05,两组之间是存在可比性的。纳入标准[3]:①研究中纳入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眼科B超声和裂隙灯显微镜等检查,明确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②入组研究对象均是单眼发病;③入组病患的基础资料完整,可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治疗;④在研究正式开展前,所有患者均明确表示对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是知情的、同意的,并且均明确表示是自愿参与研究的,此次研究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4]:①合并严重的眼外伤;②既往有眼部手术史;③患有其他眼科疾病。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采取的手术方法是巩膜扣带术:常规消毒铺巾,行球后阻滞麻醉,根据巩膜扣带方式行象限性结膜打开,并预置巩膜外垫压缝线。在视网膜裂孔偏下6点钟方向角膜巩膜缘后12~15 mm做巩膜隧道切口,于显微镜直视下行视网膜裂孔周围巩膜外冷凝,对裂孔后缘和两端进行定位。对预置缝线的位置进行调整,对巩膜外加压,维持眼压,避免出血,再次对眼底情况进行检查。指测眼压偏高,则行前房穿刺,放出少量房水,维持指测正常眼压。复位结膜,对位缝合。手术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治疗,预防感染。观察组采取的手术方法是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行球后麻醉,采用23G微套管系统对球结膜进行错位,穿刺刀斜20°~30°向前推2~3 mm后,垂直巩膜穿刺入患眼,将穿刺刀拔出后,预制套管,固定在巩膜的穿刺口处。在颞下放置灌注管,分别在两点钟方向和十点钟方向置入玻璃体切割头和光导纤维。玻璃体切割系统的负压设置为400~500 mmHg,工作速率为每分钟2000~2500转。切除玻璃体后,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情况对患者予以激光和气液交换治疗,将套管拔除,并使用棉签对穿刺口进行按压。手术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治疗,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①对两组的一次性复位率和最终复位率进行计算,并将两组的计算结果予以组间比较。②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眼压、视力改善情况予以准确评估和记录,并将两组治疗前后的眼压和视力予以组间和组内比较。③记录术后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玻璃体出血、白内障、高眼压、低眼压,计算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组间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统计时使用的软件是SPSS 25.0,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计数和计量资料表示方法分别是n,%、(±s),检验方法分别是卡方、t,统计学结果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的一次性复位率和最终复位率。通过对比两组的一次性复位率和最终复位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一次性复位率和最终复位率的对比分析[n(%)]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眼压水平和视力水平改善情况。治疗前对比两组的眼压和视力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视力和眼压较治疗前均有变化,而观察组治疗后患者的眼压和视力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眼压及视力水平(±s)

表2 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眼压及视力水平(±s)

组别 时间 视力 眼压(mmHg)观察组(n=20) 治疗前 0.84±0.12 13.68±1.05治疗后 0.21±0.11 15.02±1.23对照组(n=20) 治疗前 0.85±0.13 13.67±1.08治疗后 0.31±0.16 16.87±1.27 t/P对照组(治疗前后) 11.714/0.001 8.584/0.001 t/P观察组(治疗前后) 17.307/0.001 3.705/0.001 t/P组间值(治疗前) 0.253/0.802 0.029/0.976 t/P组间值(治疗后) 2.303/0.027 4.679/0.000

2.3 对比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术后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相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采取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治疗可以缓解、消除玻璃体视网膜的牵拉,对视网膜功能的恢复有促进性作用。近年来,玻璃体手术逐渐运用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治疗上,随着切割系统的不断完善,关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取得了新进展[5-6]。

表3 术后并发症的组间比较分析[n(%)]

本次研究对比了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与巩膜扣带术两种方法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通过对比发现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患者一次性复位率和最终复位率更高,这说明此种治疗方法具备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患者的视力水平有显著改善,眼压更平稳,并且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这说明此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更高,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控制患者的眼压。巩膜扣带术是常用的手术方法,手术影响较小,在临床上开展更容易,并且治疗费用更低,对于视网膜裂孔位置集中的早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于一些稍复杂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巩膜扣带术则很难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复位成功率相对较低,术后还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近年来,玻璃体切除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20G玻璃体切割术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手术器械频繁的进入和出入巩膜的穿刺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并且采用此种手术治疗方法,手术切口相对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患者术后眼部的恢复时间。而25G玻璃体虽然创伤性相对较小,术中不需要将结膜切开,术后眼部恢复较快,但手术器械容易出现变形的情况,切除周边玻璃体和视网膜光凝的操作难度相对较大[7]。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综合了20G和25G玻璃体切割术的优势,拓展了玻璃体切割术的手术适应证。此种手术操作能够在手术套管下对切口形成保护,能够避免器械造成的损伤,促进患者眼部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8]。并且,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反应相对较轻,其视力恢复速度更快,还可以减轻对视网膜造成的损伤。

综上所述,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治疗上,运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更

3 讨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目前主要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平稳控制患者的眼压,因此,具备临床应用和推广的价值。

猜你喜欢
巩膜玻璃体眼压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24h眼压的重复性测量及夜间坐卧位眼压的差别
高频超声在玻璃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非接触广角镜联合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预后
眼压自测法——指测法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