栓塞式开窗术治疗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的临床研究

2021-08-20 02:57黄田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0期
关键词:性病变颌骨开窗

黄田河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 口腔科,广东 深圳 518101)

0 引言

颌骨牙源性囊性病变是近些年我院收治率较高的疾病,囊性病变早期无症状,不易查觉,囊腔较大时往往因造成颌骨的明显膨隆,骨质严重吸收变形,牙齿移位、咬合紊乱,神经损伤、出现颜面部的畸形等相关症状而被发现。对囊性病变的治疗过去常采用手术治疗[1-2]。手术治疗方法容易引起患者面部畸形、咬合紊乱,有的需要修复治疗。开窗术治疗大型颌骨囊肿经研究后发现其在囊性病变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即使不做二期手术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3]。随着相关研究的进行,加上开窗术本身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特点,因此其已经成为了临床首选治疗方式[4]。我院在开窗术基础上应用塞子阻塞窗口,防止口腔异物落入囊腔而引起感染,也可防止开窗口愈合而至引流不畅。因此,笔者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同行学者的经验,研究通过活动栓塞法开窗术对我院囊性病变患者进行治疗来观察开窗术在治疗囊性病变的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的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纳入10例,共计包括男6例,女4例,年龄20~46岁,平均(33.3±2.6)岁。其中多发于上、下颌有2例,单发于上颌5例,单发于下颌3例。病损直径3.0~10.5 cm,容积10~30 mL。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栓塞式开窗术治疗方案,具体如下:①首先局麻切开患区黏骨膜,暴露骨面,用骨凿或咬骨钳去除囊肿表面菲薄骨质,或通过拔出囊肿边界的牙齿,暴露囊壁,切取少许囊壁组织送病理检查后,将囊壁和口腔黏膜相对缝合,使囊腔与口腔相通。②用3%双氧水、0.9%氯化钠注射液交替冲洗囊腔,最后用庆大霉素冲洗,再填人碘仿纱条,碘仿纱条可稍紧;③术后进行常规抗生素治疗,并使用复方氯己定进行漱口,术后17天左右将碘仿纱条抽取出去,更换碘仿2~3次,观察开窗处黏膜愈合、囊腔瘢痕收缩是否趋于稳定;④塞子的制作:囊肿塞是利用硅橡胶印模材调好放置位囊肿造口,使印模材覆盖囊肿造口处邻牙、牙槽嵴上及周围的黏膜,紧密接触使其凝固。凝固后取出印模材,调制并用刀片消除多余部分,注意不要影响咬合。这样囊口塞和囊口弥合固定较好;⑤若趋于稳定后用制作塞子塞入开窗出。冲洗囊腔时将塞子拔出,抽出囊液并冲洗囊腔后,再将塞子塞进开窗口。并教会患者自行囊腔冲洗,每天2次。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复诊并行X线全景片检查。根据X线片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行刮除术。

1.3 疗效观察

1.3.1 基本情况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患者囊腔是否消失。囊腔容积测量:负压吸尽囊内分泌物,然后向腔内注入生理盐水, 测量囊腔容积大小,每2个月一次。为减少误差,每次测量重复3次取平均值。囊腔容积减少平均百分率=(起始容积-不同时间点测量容积)/起始容积×100%[5]。

1.3.2 影像学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囊腔病变区的大小变化情况,囊腔病变影像面积测量: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以及24个月复诊,拍摄曲面断层片观察病变范围的改变情况。使用扫描仪对治疗前后的曲面断层片进行扫描,图像经处理软件后,对治疗前后的双侧髁突之间距离及灰度进行校正,测量病变区像素点,计算病变影像面囊腔面积减少平均百分率=(起始面积- 不同时间点测量面积)/起始面积×100%[5]。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SPSS 13.0统计学软件;资料描述:计数资料为(n,%),计量资料为(±s);差异检验:计数资料为χ2,计量资料为t;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P<0.05。

2 结果

2.1 患者术后囊腔病变面积减少情况对比。入组的10例患者术后囊腔面积均逐渐减小,术后24个月囊腔面积减少率达到了100%,囊腔全部消失,恢复较好,见表1。

表1 患者术后囊腔容积减少情况对比(±s,%)

表1 患者术后囊腔容积减少情况对比(±s,%)

术后时间 囊腔面积减少百分率术后3个月 51.3±2.6术后6个月 86.8±6.6术后12个月 96.3±5.4术后24个月 100.0±1.3

2.2 患者术后囊腔容积减少情况对比。入组的10例患者术后囊腔容积均逐渐减小,术后24个月囊腔容积减少率达到了100%,囊腔全部消失,恢复较好,见表2。

表2 患者术后囊腔容积减少情况对比(±s,%)

表2 患者术后囊腔容积减少情况对比(±s,%)

术后时间 囊腔容积减少百分率术后3个月 48.9±3.5术后6个月 84.7±9.3术后12个月 94.6±4.5术后24个月 100.0±0.6

2.3 术后病理证实。入组的10例患者中,牙源性角化囊肿6例,具体表现为无典型、完整的囊壁组织,组织仅表现为纤维样,在组织周边可见慢性炎症病灶;囊性成釉细胞瘤2例,其内可见囊壁衬里上皮增厚,纤维囊组织内被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含牙囊肿2例:表现为纤维囊壁内衬复层鳞状上皮,偶见黏液细胞或纤维柱状细胞,囊液呈琥珀色。

3 讨论

开窗术比传统手术在治疗颌骨牙源性大型囊肿中有以下几个优点:①手术创伤小:传统的手术主要是截骨术和刮除术。截骨术要求手术视野充分暴露,并在囊壁外0.5 cm处截骨。创伤较大,可造成患者畸形。咬合紊乱,同时可能损伤部分牙齿及血管神经。而颌骨囊肿开窗术的仅在使囊腔与口腔相通呈开窗状态,无需暴露整个囊壁。因此手术创伤较传统手术明显减少[5]。②对囊肿周围存在的重要结构影响小;③最大程度的保护了颌骨囊肿所涉及的牙齿;④颌骨囊肿开窗术后可造成颌骨有一个缓慢而自然的骨质修复过程,而且囊腔囊肿开窗术后囊腔明显缩小,这样为后期选择手术治疗创造良好条件[6-7]。⑤手术操作简单,炎症期也可手术。传统的治疗方法手术创伤大病、损伤部分牙齿和组织,可能加重术后感染的机会。而且开窗术局麻下进行,操作简单易掌握,术后无加重感染,手术安全性高。⑥费用较低。另外栓塞式开窗法好处有:防止口腔异物落入囊腔内而引起感染和防止开窗口重新愈合而至引流不畅。同时解决了颌骨牙源性大型囊性病变传统手术治疗的缺点,应既创伤大、操作复杂、花费高,甚至有的需二期手术[8]。用栓塞式开窗术治疗颌骨牙源性大型囊性病变创伤小、操作简单、花费少、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栓塞式开窗术将成为未来治疗颌骨牙源性大型囊性病的主要的和首要的方法。

综上所述,栓塞式开窗术在治疗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中获得了较好了效果。

猜你喜欢
性病变颌骨开窗
种植体-颌骨界面微动损伤的多指标评价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继发囊性病变的影像特征分析
颈部囊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和MRI影像学特征对比研究
46例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治疗体会
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用于胰腺囊性病变辅助诊断价值对比
探讨螺旋CT 和磁共振(MRI)在肝脏囊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生火取暖要开窗
初秋入睡前关好窗
冬天不开窗闷出一身病
清晨别急着开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