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骨科(DCO)技术治疗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1-08-20 02:57陈伟珑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0期
关键词:骨关节多发性状况

陈伟珑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医院,广东 广州 511340)

0 引言

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是由于某种致病因素导致两个及以上骨关节同时发生创伤并且至少有一个部位的创伤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病症。该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的等特点。为了很好的对患者进行治疗、改善其预后状况,临床治疗中常以外科手术的方式进行,但传统术式往往具有创面大、风险高、出血多、易感染等缺点,致使整体治疗效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介于传统术式的高风险率和低成功率,那么,如何进行治疗才能更好地提升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和以后效果,就成为了该疾病治疗的重难点。而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进步和 损伤控制骨科(DCO)技术的发展,本次研究选取对象90例对该技术在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选对象90例(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采用双盲法平均分为DCO组和传统组进行治疗。DCO组患者45例,其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28~65岁,平均(46.67±8.96)岁;致病因素:交通意外13例、高空跌落9例、跌打损伤11例、重物击打7例、暴力伤害5例。传统组患者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9~64岁,平均(46.72±9.07)岁;致病因素:交通意外14例、高空跌落10例、跌打损伤9例、重物击打6例、暴力伤害6例。

(1)纳入标准:①患者的症状表现符合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疾病诊断标准,且经过血常规、X线片、CT或MRI等临床相关检验后确诊;②患者存在明显明显外伤史且伴随多处骨关节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等各项症状及体征者;③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本次研究均知情且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其他危重症疾病;②存在严重精神性疾病者;③患者或家属拒绝参与本次研究或研究过程中依从性极低者。

两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对比无较大差异,无法对研究所得结论造成影响,存在对比意义(P>0.05)。

1.2 方法。传统组采用传统常规的创伤手术进行治疗,并运用常规的专科性照护,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处理和预防。DCO组则采用损伤控制技术治疗,依据损伤控制技术实施三个阶段治疗。具体如下:

(1)第一阶段:①早期阶段:对患者的伤情做出检诊和判定,对其体温、凝血功能指标以及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紧急救治,以保障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②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给予基础性维系,如:吸氧、输液、输血等,来尽可能避免患者出现休克状况、减轻出血状况[1]。③做好患者复苏治疗以及相关干预。由于骨科创伤严重可能导致患者大量出血而导致休克,则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液体复苏,通过静脉滴注等方式帮助患者进行输血以及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2)第二阶段:①控制出血及彻底清创:对患者骨折断端处的积血和切口周围积血进行清理,并需要确保彻底清除以尽可能地对可能出现的感染进行控制[2]。②ICU病房病情维护:在初步处理完成后将患者送至ICU病房进行进一步病情维护,帮助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和体内外循环,帮助患者进行生理代谢紊乱调节等治疗。③必要固定:对于出现骨折状况的患者,对其骨折部位进行断端衔接和初步固定。

(3)第三阶段:确定二次手术治疗时机: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病情状况进行;观测并跟具观测结果对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进行二次确定。具体手术时间及方式需要根据患者具体受伤部位(如:骨盆骨折、脊柱骨折等)及实际状况(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及其他慢性病者、身体素质较差等)等进行判断,并根据手术方式及部位的差别对相对应的骨折固定材料进行选择[3]。

1.3 观察指标。①对两组患者治疗整体治疗过程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进行记录。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的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检验,其中凝血指标检验包括: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各项。③在患者治疗后对其并发症状发生状况进行统计,主要并发症包括: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伤口感染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并对治疗后各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进行计算。并发症总发生率=上述各并发症发生之和/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数据通过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所得概率、比例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得计量数据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整体治疗指标数据。对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对记录数据进行分项对比(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体温恢复时间(h) 住院时间(d) 骨折愈合时间(d)传统组 45 497.03±37.12 178.72±41.17 16.83±4.32 20.36±4.17 161.42±24.18 DCO组 45 271.49±22.93 135.81±32.15 8.12±2.04 15.24±2.13 92.13±11.02 t-34.676 5.511 12.230 7.335 17.492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2 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对比(P<0.05),具体详情见表2。

表2 患者凝血功能指标(±s)

表2 患者凝血功能指标(±s)

组别 例数 PLT(×103/L) APTT(s) FIB(mg/d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传统组 45 178.76±16.42 150.48±11.52 27.39±3.13 35.45±3.11 404.11±43.17 350.52±40.15 DCO组 45 177.76±16.74 131.13±7.86 27.36±3.31 39.17±4.15 404.23±43.05 330.02±30.12 t-0.286 9.308 0.044 4.812 0.013 2.740 P-0.388 0.000 0.482 0.000 0.495 0.004

2.3 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进行分项统计并对并发症总发生率进行计算(P<0.05),详细数据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对比[n(%)]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早期手术方式治疗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虽然能够取的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该术式具有较高的风险系数和较高的难度,且手术时间相对较长,需要对患者进行较长时间的麻醉。在手术过程中,由于患者的创伤关节暴露时间过长,因此很容易导致患者体温异常降低,甚至出现持续降低的现象,如果不及时干预和处理,可进一步引发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使并发症发生风险大幅增加。而DCO技术能够通过一系列创伤后临时性的生命救护措施对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进行有效维持,该术式能够对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的病理性和生理性改变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使手术创伤引发的机体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最大程度的减少,进而使患者术后的复苏时间尽可能地缩短,提高患者的存活几率[4]。

所谓的损伤控制技术是以损伤控制理论为指导,改变传统常规手术治疗中的复杂繁琐过程,用于救治严重创伤患者时,以简单、快捷的方式,及时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促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采用分阶段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应性提出治疗措施,选择手术时机[5]。这种分阶段的治疗方法可在病情前期,防止患者体温下降、内循环异常、凝血功能障碍以及酸中毒等病理性变化发生,减少不可逆损伤,为及时抢救患者的生命提供有利条件。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中各项数据指标(包括:出血量、手术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的统计对比、治疗前后各项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均进行检测以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状况进行对比,经过数据对比后发现,DCO组患者经治疗后各项数值与传统组相比均具有显著优势,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的治疗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因此,建议将其在临床治疗应用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骨关节多发性状况
中医辅助对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镜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多发性跖疣143例临床观察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64排CT诊断骨关节损伤的优势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在老年骨关节术后镇痛的效果分析
安全感,你有吗?
“十五大”前夕的俄共组织状况
成年女性是类风湿骨关节病的高发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