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剂量胰岛素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实施治疗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1-08-20 02:58陆智莹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0期
关键词:胃动素小剂量胃肠功能

陆智莹

(隆安县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2799)

0 引言

随着医疗水平的逐年升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多种生命支持技术的有效应用,早产儿存活率逐年升高。而营养是让早产儿生存的基本、核心条件。充足的营养可促使患者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以及胃肠黏膜屏障功能逐步成熟完善[1]。但是,早产儿因尚未发育完好便离开母体,消化系统和胃肠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有较高的几率发生喂养不耐受现象[2]。而喂养不耐受症状不仅会导致早产儿产生腹胀、胃潴留、呕吐等症状,还会导致早产儿无法摄入充足能量,体重不增反降,逐步降低早产儿的存活率[3]。因此,如何治疗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促使早产儿摄入充足能量,成为重症儿科学新的研究重点。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胰岛素治疗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隆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患儿分为两组各55例。试验组男31例,女24例,日龄1~7 d,平均(4.38±2.10)d。对照组男30例,女25例,日龄1-7 d,平均(4.31±2.15)d。纳入标准:患儿均满足喂养不耐受标准[4];孕周37周以下;出生时体重在2000~2500 kg;具备一定吸吮、吞咽功能;监护人同意参与研究患儿。排除标准:合并小儿先天性疾病;合并免疫缺陷;合并先天消化道畸形或遗传代谢性疾病;治疗前已经发生败血症、重症感染等疾病患儿。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55例给予对症治疗:①对症治疗:停止喂养患儿1~2次或是将奶量减少2~4 mL。若患儿存在排便不畅症状,则需给予灌肠排便干预;若患儿存在晚期代酸,则及时给予纠酸处理;部分患儿还需及时给予静脉营养保证患儿摄入充足能量和热卡。②母乳喂养:对患儿进行喂养评估,决定患儿的喂养方式。通过人工挤奶或是开奶器收集母乳,应用集乳袋收集、运送。最初给予10~20 mL(一次),将母乳平均分成8份,每3 h喂养母乳一次。结合患儿的喂养耐受程度与医生医嘱,逐步将患儿的日进奶量增加到190 mL/kg,停止肠外营养。试验组55例联合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在患儿每天晨餐后给予0.1 u/kg皮下注射,在患儿恢复全胃肠喂养之后,将胰岛素用量减少一半,继续注射2 d,停止用药。一共治疗7~21 d。

1.3 观察指标。①治疗有效率,疗效评定标准[5]如下,显效:患儿经治疗后腹胀、呕吐症状基本消失,日进奶量显著增加,生长发育逐步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经治疗后腹胀、呕吐症状有所缓解,日进奶量有一定增加,生长发育有所恢复。无效:患儿经治疗后腹胀、呕吐症状、日进奶量、生长发育情况无明显变化。②喂养耐受指标:指标有开奶时间、全经口喂养时间、胎粪排空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③胃肠功能、免疫功能:指标分别是胃动素、胃泌素、CD4+、CD4+/CD8+。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喂养耐受指标、胃肠功能、免疫功能)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治疗有效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喂养耐受指标水平比较。试验组的开奶时间、全经口喂养时间、胎粪排空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喂养耐受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喂养耐受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开奶时间(h)全经口喂养时间(d)胎粪排空时间(d)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d)试验组 55 12.09±1.83 12.32±4.38 3.40±0.75 9.35±2.16对照组 55 16.21±1.99 16.19±4.91 4.48±0.87 11.87±2.75 t - 11.3019 4.3620 6.9730 5.3444 P -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2.3 两组胃肠功能、免疫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的胃动素、胃泌素、免疫功能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胃动素、胃泌素、免疫功能高于治疗前,试验组治疗后的胃动素、胃泌素、免疫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胃肠功能、免疫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胃肠功能、免疫功能比较(±s)

注:与同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胃动素(pg/mL) 胃泌素(ng/L) CD4+(%) 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55 197.28±34.12 459.17±51.23△ 247.86±67.91 337.18±72.43△ 29.17±4.65 38.96±5.10△ 1.31±0.41 1.92±0.52△对照组 55 198.01±35.01 371.23±40.29△ 248.13±68.08 275.18±70.27△ 29.34±4.75 33.14±4.93△ 1.35±0.43 1.55±0.49△t - 0.1107 10.0066 0.0208 4.5563 0.1897 6.0849 0.4993 3.8405 P - 0.9120 0.0001 0.9834 0.0001 0.8499 0.0001 0.6186 0.0002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新生儿出生后持续6月纯母乳喂养,才能保障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才能促使新生儿免疫功能与胃肠功能等发育完善,才能减少新生儿婴儿的疾病发生率,才能为新生儿日后健康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相较于奶粉,母乳中的低敏蛋白丰富,可促进新生儿机体健康发育。有研究指出,纯母乳喂养可促使早产儿的脑部功能、免疫功能逐步发育成熟,还可保护患儿的肠道,可促使患儿肠道黏膜逐步成熟,继而降低患儿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腹泻以及细菌感染等疾病的发生率。但是,因为早产儿的呼吸中枢系统、肝脏功能发育不成熟,多数患儿存在喂养不耐受现象,无法全母乳喂养,临床需加强监测与照护,促使患儿逐步恢复正常,恢复全母乳喂养。

既往临床多通过对症治疗与母乳喂养联合干预,促使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逐步恢复正常生长发育,逐步缓解临床症状。但是,有研究指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胰岛素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加速喂养不耐受症状的消除,促使患儿尽快恢复出生时体重。胰岛素是一种可促进合成代谢的激素,可促进患儿合成蛋白质与脂肪酸,促使胃肠道逐步营养,提升患儿的胃肠营养摄取能力。但因为患儿年龄较小,机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所以最初治疗必须以小剂量胰岛素为主。定时注射胰岛素,可循序渐进的促使胃肠道成熟,促使营养、乳糖酶分泌,增加乳糖酶活性,可辅助患儿消化、吸收乳糖,促使患儿体重逐步增长。本研究结果指出,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8.18%大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0.00%,意味着小剂量胰岛素皮下注射,可进一步改善患儿机体功能,加速喂养不耐受症状的缓解,可促进患儿正常生长发育;试验组治疗后的喂养耐受指标、胃肠功能、免疫功能优于对照组,意味着小剂量胰岛素皮下注射,可更好地促进机体各项功能发育,可提升机体的营养摄入能力,可促使患儿迅速恢复经口喂养与出生时体重。

综上所述,小剂量胰岛素可有效治疗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可促进机体各项功能发育。

猜你喜欢
胃动素小剂量胃肠功能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小剂量喹硫平对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增效作用的比较研究
小剂量左甲状腺素对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效果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呛咳的影响
水囊联合小剂量催产素应用于足月引产的临床疗效观察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术后早期促康护理措施对肝癌开放性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
降逆理气汤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慢性肾衰竭与血浆胃泌素胃动素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