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航华,郑映娟
(揭阳爱维艾夫医院 生殖科,广东 揭阳 522000)
目前临床妊娠率为25%~60%,但最终分娩率为20%~30%,其原因主要是自然流产率较高,约为10%~20%[1],早期妊娠流产多与患者血栓前状态有关,患者机体内存在一种或多种遗传性(获得性)凝血功能异常情况,引起抗凝、凝血功能障碍,导致止血系统失调,引发持续性高血凝状态,若控制不当会导致流产[2]。流产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打击和经济、心理负担,现时针对血栓前状态致早期先兆流产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低分子肝素比较常用,而低分子肝素注射方式为皮下注射为主,皮下注射该药时出现皮下岀血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使患者增加了焦虑、紧张、恐惧、抑郁心理,为了避免患者以上的不良心理反应,我院对低分子肝素的皮下注射技术进行了改良,改良后取得患者高度认可,减少了皮下出血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揭阳爱维艾夫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孕6~8周)436例为研究对象,随时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各218例。改良组年龄23~45岁,平均(34.23±5.21)岁;对照组年龄24~46岁,平均(34.67±5.13)岁。纳入标准:①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早期先兆流产者及对低分子肝素无过敏者;②患者无其他家族病史及身体器官功能良好;③精神状态良好,可进行正常交流;④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排除标准:①异位妊娠者;②血液疾病及凝血功能疾病者;③自身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④子宫畸形及妊娠结局相关的染色体异常,生殖系统感染者;⑤精神及认知障碍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注射部位为腹部脐周皮肤,以脐为中心左右10 cm,上下5 cm,每针穿刺点间隔2 cm,左右交替穿刺,避免在有损伤、疤痕、硬结、红肿等部位注射,药液是预灌好的低分子肝素抗凝剂[3]。对照组在进针前排尽残余空气,常规消毒后捏起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在预留穿刺部位垂直进针0.5~1.0 cm,回抽无回血后推药液,推注完停留5秒拔针,后用干棉球轻按穿刺部位10 min[4]。改良组在进针前药液不排气,让气泡向上,选择好皮肤按常规消毒,左手食指及拇指以5~6 cm捏起皮肤皱褶,右手握笔式持针,针头朝下,轻轻一摇使针管内气泡上至活塞处,在皮肤皱褶最高点快速垂直进针(深度1/2~2/3)或根据患者胖瘦程度选择进针深度,不回抽,缓慢推注药液大概10 s,全部推完停留10 s再按进针反向拔针,最后把气泡注入可以使针头前面的余药液推进皮下,皮下组织充分吸收针头前面的余液,整个过程皮肤保持皱褶,注意不按压。如有出血点或血肿,可轻轻按压3~5 min,注射后禁忌按摩及热敷,患者腹部系皮带、裤带处不予注射。
1.3 评价标准。注射后12 h内观察评估穿刺部位皮下出血情况,先用尺子计量皮下出血面积,标准:拔针后肉眼见血液或药液渗出;皮下出血直径≤1 cm为阴;直径1~2 cm为阳性;直径>2 cm为大面积出血。结束治疗周期后采用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为满分制,分值>80为非常满意;分值60~80为满意;分值<60为不满意。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改良组皮下出血较对照组轻,患者满意度改良组比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注射局部皮下出血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有数据显示,女性的凝血功能与反复着床失败有一定的关联,有形成血栓倾向的女性胚胎着床失败率高于无形成血栓倾向的女性[5]。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患者中有多数人在移植胚胎后为了降低因为血液高凝状态引起的妊娠早期流产,需要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低分子肝素具有强大抗凝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但其治疗时间较长,常规皮下注射方法容易形成皮下硬结或皮下出血,使患者增加思想负担及焦虑心理。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常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严重会影响家庭和谐,因此,妊娠成功率成为临床治疗中首要的解决问题。改良后的注射方法明显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及恐惧心理,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使患者更愿意配合治疗,更有利于胚胎着床,从而提高了妊娠成功率。
综上所述,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改良后皮下注射方法明显减少了皮下出血,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减少负面情绪产生,使患者安心接受治疗,提高了药物利用率及妊娠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