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果,黄秋果,李姣姣
(方城县中医院,河南 方城 473200)
甲亢为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属于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可制造和释放甲状腺激素,激素进入血液后可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功能,主要是维持各个器官、系统、组织的功能,进而保证人们正常的生活以及工作。受某些因素影响,甲状腺会分泌超量的甲状腺激素,进而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并造成特殊的临床表现,医学将该种情况称为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初发性甲亢即为第一次发病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怕热、心动过度、心肌、多食、多汗、消瘦、大便溏薄、乏力、性情烦躁等[1]。甲亢包括垂体性甲亢、甲状腺性甲亢、药源性甲亢、卵巢甲状腺肿、异源促甲状腺激素综合征、多发性骨纤维异常增生症甲亢、甲状腺炎等。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积极进行治疗,避免疾病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害。甲亢起病缓慢,病情不受季节影响,四季均可发生,往往会持续多年,通过合理治疗可恢复正常。本研究以栀子清肝汤加减及甲巯咪唑片治疗初发性甲亢的具体情况为内容,同时选择医院收治的118例患者采纳不同治疗措施实施评价。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均来自于方城县中医院诊断并接受治疗的的初发性甲亢患者,共计118例,病例选取时间为2018年6月10日至2020年6月10日,通过随机综合平衡法划分成实验组与参照组,各组有59例患者。实验组男28例,女31例,年龄为29~67岁,平均(48.06±2.79)岁;病程为1~4年,平均(2.46±0.86)年。参照组男30例,女29例,年龄为30~66岁,平均(48.08±2.84)岁;病程为1~4年,平均(2.55±0.91)年。经专业统计学软件对两组基线资料进行评估后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标准。入组研究患者均为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获取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年龄在80岁以下,依从性较高;中医诊断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悸、怕热、心动过速、多汗、消瘦等症状。本研究中排除严重肝肾功能疾病、正在采取药物治疗、精神障碍疾病、失语、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患者。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接诊后,必须停止服用含碘食物,进而展开治疗。参照组:接受甲硫咪唑片治疗,药物厂家是北京太洋药业有限公司,规格是5 mg×100 s,国药准字H11020885每次服用2次,每次10 mg,根据病情酌情增减剂量,连续用药2个月。实验组:接受栀子清肝汤加减治疗,所用药物是茯苓、白芍各15 g,牛蒡子、栀子各12 g,牡丹皮、柴胡各10 g,当归8 g,川芎、甘草各6 g。依据患者病情适当的加减药物,对于心悸较为显著的患者,可加入酸枣仁、柏子仁115 g,远志8 g,多余多食症状的患者,添加白虎汤,对于情绪烦躁的患者,添加龙胆草与夏枯草各15 g,黄芩12 g,对于手颤的患者,加入石决明25 g、钩藤12 g,刺蒺藜10 g。药方中加入清水后煎煮,取药汁服用,每日1剂,早晚各服用1次。
1.4 疗效评价标准。①治疗效果。应用《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评价治疗效果[2],患者多汗、眼突、甲肿、烦躁等症状消失,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判定为治疗显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甲状腺激素水平基本恢复正常,判定未治疗有效;上述指标均未满足,为治疗无效。②甲状腺素水平。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所检测的指标主要是F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游离甲状腺素)、TSH(血清促甲状腺素)。③临床症状。对比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主要症状为多汗、烦躁、甲肿,以0~4级法评分,分值越大,表明临床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研究所涉及的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 24.0软件实施处理,数据资料有计量与计数两种,前者采取“±s”表示,以“t”实施检验,后者采取“[n(%)]”,以“χ2”实施检验,组间差异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分析。评估两组治疗效果情况得知,实验组与参照组之间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表1分析。
表1 治疗效果量表[n(%)]
2.2 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表2中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数据显示,实验组与参照组进行治疗前的FT3、FT4、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量表(±s)
组别 例数 FT3(分) FT4(分) TSH(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59 14.28±3.27 5.02±1.04 3.96±1.36 1.24±0.21 0.09±0.05 2.01±0.26参照组 59 14.26±3.16 5.76±1.13 3.92±1.41 1.38±0.23 0.08±0.06 1.85±0.18 t-0.0337 0.1568 0.0841 3.4527 0.9834 3.8863 P-0.9731 0.8756 0.9330 0.0008 0.3274 0.0002
2.3 临床症状积分评价。表3数据显示,参照组与实验组治疗前的多汗、烦躁、甲肿评分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降低,且实验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3分析。
表3 临床症状积分评价量表(±s,分)
表3 临床症状积分评价量表(±s,分)
组别 例数 多汗 烦躁 甲肿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59 2.35±0.43 0.53±0.14 2.46±0.75 0.28±0.11 2.43±0.41 0.37±0.12参照组 59 2.43±0.81 0.47±0.15 2.43±0.78 0.34±0.12 2.46±0.35 0.51±0.14 t-0.6700 2.2461 0.2129 2.8310 0.4274 5.8319 P-0.5041 0.0266 0.8317 0.0055 0.6698 0.0001
甲亢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典型症状是烦躁、多汗、甲肿、眼突、心慌、疲惫等,根据疾病表现,中医将该疾病归纳至“瘿气”的范畴[3]。造成甲亢的因素较多,主要以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伴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伴甲亢、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为主,常规治疗措施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但是该疾病极易复发,常规治疗措施难以实现理想效果。相关文献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甲亢可获取显著效果[4]。
本研究中参照组采取甲巯咪唑片进行治疗,该药物的主要机理是抑制甲状腺内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对于T3和T4的合成进行抑制[5]。口服后,药物吸收较为迅速,具有极高的生物利用度,且半衰期较长,可在短时间内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可治疗各类甲亢[6]。但是,甲巯咪唑片的不良反应较多,例如再生障碍贫血、关节痛、呕血、皮疹等。中医认为,造成甲亢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内伤,可导致肝功能紊乱,因而主要治疗原则是滋阴降火、疏肝理气[7]。在栀子清肝汤中,白芍可补血,牡丹皮具有清热凉血的效果,栀子可泄火除烦躁,当归能够补血活血,柴胡可以疏肝和胃,牛蒡子具有疏散风热的效果,甘草可补脾益气,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的作用。诸药合用后具有清除烦躁、清肝泻火、养阴益气的效果,可有效改善疾病症状[8]。
综上所述,在初发性甲亢的治疗中,应用栀子清肝汤加减及甲巯咪唑片治疗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促进疾病症状消失,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恢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