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back健康教育模式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知信行的影响

2021-08-20 02:58区泳燕唐婉璋王结仪蔡婷吴珺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0期
关键词:病患者反流食管

区泳燕,唐婉璋,王结仪,蔡婷,吴珺

(1.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广东 广州 511495;2.陆军第七十四集团军医院,广东 广州 510220)

0 引言

胃食管反流病,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引起的烧心症状[1]。根据是否引起食管溃疡以及糜烂,分为返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食管炎。多因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异常、食管清除能力下降、食管屏障功能受损引起。典型临床表现为烧心、反酸,非典型症状为胸骨后疼痛,放射到胸部、肩背部、颈部,与心绞痛相似[2]。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压力的增大,导致胃食管反流病发病人群逐渐趋向年轻人,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临床对于胃食管反流病多以保守药物治疗为主,可通过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如雷贝拉唑、奥美拉唑;促进胃肠动力药物避免胃酸反流,如莫沙必利、曲美布汀等相关对症药物起到先祖的治疗效果[3]。但大部分患者病情缓解后,难以保持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饮食不规律或不健康生活习惯均可导致病情反复,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且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因此,提高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重视病情,成为当前护理人员的首要任务。而Teachback健康教育模式采用双向信息传递模式,注重对患者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与患者反馈,以患者为中心,能够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增加其对护理干预的依从性,指导其进行自我护理,加强患者自护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4]。基于此,本文就Teachback健康教育模式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知信行的影响展开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内收治的8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其以护理干预措施差异分为参照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25.08±3.54)岁。研究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25.32±4.01)岁。所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且均自愿参与本研究,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 方法

1.2.1 参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给与对症治疗,对参照组患者实施用药指导、口头健康教育等常规健康干预措施。

1.2.2 研究组:患者实施Teach-back健康教育,具体干预措施为:①成立Teach-back健康教育小组,由高级责任护士担任组长,护士长担任副组长,5名责任护士担任组员,组员收集本院既往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病例资料,组长和副组长对组员进行胃食管反流病对症培训,使小组成员熟练掌握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常见疾病诱因、治疗方案、健康饮食、生活方式、常见不良反应及日常注意事项,并制定相关干预计划。如睡觉抬高床头,少吃高脂肪食物,戒烟、酒,少吃巧克力、咖啡、薄荷、大蒜,控制体重;②按照干预计划,制定健康教育手册、视频等,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向患者介绍Teach-back健康教育手册中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健康知识,重点告知患者健康饮食和遵医行为对疾病的影响。一般来说胃食管反流病无需住院,因此多为门诊诊疗,就院时间较短,护理人员应充分保障患者理解健康手册内容,便于患者院外持续采取遵医行为。

1.3 观察指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完全按照医嘱治疗方案用药;部分依从:断断续续依照医嘱治疗方案用药;完全不依从:完全不按照医嘱用药;总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所有例数×100%;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躯体状况占比40%、日常状况占比40%、心理状况占比20%);干预前后对自身疾病认知度和健康知识掌握度(以本院自制胃食管反流病了解评分表为判定标准,满分100分,评分与认知及掌握度呈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研究所得数据均录入至Excel 2010中予以校对,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s)表示计量资料,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用卡方(χ2)检验。P评定检验结果,P>0.05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分析。研究组治疗依从率为97.50%(39/40),明显高于参照组87.50%(35/40),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n(%)]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均有所提高,但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s,分)

注:*与组间同期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躯体状况 日常状况 心理状况参照组 40 干预前 22.26±3.39 25.74±3.83 9.05±3.48干预后 29.17±4.10 31.38±4.97 12.78±2.01 t - - 8.215 5.685 5.870 P - - 0.000 0.000 0.000研究组 40 干预前 22.34±3.52 25.38±4.09 9.12±3.04干预后 34.39±4.29* 36.65±4.28* 16.67±2.58*t - - 13.733 12.040 11.976 P - - 0.000 0.000 0.000

2.3 所有研究对象护理前后对自身疾病认知度及健康知识掌握度分析。对比结果显示,干预后,所有研究对象对自身疾病认知度及健康知识掌握度均有所提高,但研究组患者对自身疾病认知度及健康知识掌握度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对比对(自身±疾s,病分认)知度及健康知识掌握度

3 讨论

现代人的晚餐相对丰盛,进食量也相对较大,过量饮食会加重胃的负担,引起胃的消化功能障碍,使胃排空减慢。胃排空的时间大约是3~4 h,晚餐时间过晚,睡觉时胃内容物尚不能完全排空,一旦平躺,胃内压力增高,食物更容易返流到食管,引起烧心、泛酸、打嗝、胃胀等不适,滞留于胃内的食物很容易返流入食管。因此,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是降低大部分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关键[5-6]。

胃食管腔因过度接触(或暴露于)胃液而引起的临床胃食管反流症和食管黏膜损伤的疾病,因此称为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是多因素的,其中包括食管本身抗反流机制的缺陷,如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和食管体部运动异常等,也有食管外诸多机械因素的功能紊乱[7]。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包括从十二指肠流入胃的胆盐和胰酶等反流入食管,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病理性反流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障碍和(或)与其功能有关的组织结构异常,以至食管压力低下而出现的反流,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并发症[8]。

虽治疗方式简单,但治疗效果需患者严格遵循医嘱,健康饮食和生活,禁烟忌酒,但常规的健康干预模式,力度不够引起患者重视,对患者的健康引导不足,无法达到理想的健康管理干预效果[9]。而Teach-back健康教育通过收集既往资料,去其糟泊取其精华,完善胃食管反流病健康教育资料,并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疾病相关知识。便于以标准化的健康教育知识对患者进行知识、信念和行为(知信行)的评估,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采取健康教育措施,在整个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但可以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度和健康生活的掌握度,还可详细了解到健康生活对自身疾病的积极影响[10]。使患者出院后自愿坚持健康生活及饮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全面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形成积极循环,可有效降低疾病复发率,避免医疗资源浪费,侧面提高医院的外在形象。

综上所述,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实施Teach-back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知信行,是一项科学有效的干预模式。

猜你喜欢
病患者反流食管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职业病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研究
非酸反流引起胃食管反流烧心症状的特点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轻度二尖瓣反流是怎么回事(下)
巴雷特食管该怎样治疗
浅谈老年咳喘病的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