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脑血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1-08-20 02:58刘晓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0期
关键词:脑血栓护理人员状态

刘晓琳

(黑龙江省第三医院,黑龙江 黑河 164000)

0 引言

老年人常见脑血栓这一疾病,该病发病急,恢复缓慢,患者的身体机能、心理状态以及组织器官都受到较大的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降低[1-2]。本次研究主要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脑血栓患者的护理效果,为促进脑血栓患者的康复提供一定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纳入黑龙江省第三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的急性期脑血栓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及观察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38~74岁、平均(50.34±10.34)岁。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39~75岁、平均(50.77±10.60)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影像学检查确诊;②病程不超过7 d;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恶性器质性病变;②配合度差;③意识模糊、思维异常;④出血性疾病;⑤短暂性脑缺血;⑥重要脏器功能异常。

1.2 方法。按照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对所有患者实施改善循环、脑保护、溶栓、抗血小板以及营养神经等治疗,给予所有患者常规干预。常规护理:对患者的血压进行监测,强化生命体征的监测,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控制感染[3]。对患者给予溶栓治疗时,准确把握用药时机以及剂量,当发病时间超过6 h时要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来给予溶栓药物治疗。住院期间,加强对患者的意识变化的观察。对患者的血常规进行定期检查,当发现皮下紫癜、瘀斑、牙龈出血、黑便等时,要高度警惕出血的可能,及时报告医师处理。使用抗凝药时,加强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胃肠道溃疡等的观察。对患者给予利尿剂时,定时定量用药,对患者的24 h尿量进行观察及记录;当患者的血压波动比较大时,要减缓血管活性药物的给药速度以及药量,采用靶控输注的方式来给药。脑血栓急性期,患者保持严格卧床休息;患者处于安静舒适、通风良好、温度合适、光线充足的环境;床单平整,无渣屑,病房整洁,避免患者的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到压迫而引起压疮,对受压部位进行定时按摩;护理人员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卧位,头部高度不能超过心脏平面以改善脑部血供;偏瘫肢体采用功能位;患者每日采用棉球蘸取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清洁;住院期间,患者膳食应营养均衡;当患者出现便秘时给予开塞露、软化大便等。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之后,家属协助患者进行活动,从而预防机体废用性综合征的发生。当患者步态不稳、行走不稳时,要采用相应辅助工具,同时专人陪护以避免发生以外;患者存在肢体偏瘫时,要加强对患者的安全管理,预防摔倒、坠床等事件的发生;当患者存在肢体感觉障碍时,要注意预防烧伤、烫伤[4]。疗程在1~2周。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增加综合护理干预,从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以及早期综合康复等方面实施。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功能(BI)。观察干预后的焦虑(HAMA)、抑郁(HAMD)。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SPSS 2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s)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总有效率[n(%)]

2.2 观察两组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干预后观察组FMA、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上肢FMA 下肢FMA BI观察组(n=50)干预前 36.86±5.75 18.34±4.22 49.64±5.52干预后 57.34±4.56 29.86±3.73 75.56±7.84 t干预前与干预后 19.733 14.463 19.115 P干预前与干预后 <0.001 <0.001 <0.001对照组(n=50)干预前 36.56±5.97 17.98±4.57 49.28±5.79干预后 43.36±5.48 24.46±4.20 63.34±7.85 t干预前与干预后 5.933 7.382 10.192 P干预前与干预后 <0.001 <0.001 <0.001 t干预前组间 0.256 0.409 0.318 P干预前组间 0.799 0.683 0.751 t干预后组间 13.866 6.798 7.788 P干预后组间 <0.001 <0.001 <0.001

2.3 比较两组心理状态。观察组干预后的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心理状态(±s,分)

表3 比较两组心理状态(±s,分)

组别 n HAMA HAMD观察组 50 17.36±6.63 25.26±4.27对照组 50 21.85±5.22 29.31±3.50 t-3.763 5.187 P-<0.001 <0.001

2.4 比较两组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见表4。

表4 比较并发症发生率[n(%)]

3 讨论

饮食护理:脑血栓患者受到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以及身体不适等生理状态的影响,其容易发生缺乏食欲的情况,患者的营养供应难以得到保证,这对疾病的康复不利。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饮食护理,当脑血栓急性期,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而不能进食时,此时要给予患者鼻饲,同时将留置胃管期间的护理工作以及记录工作做好,强化对胃管的相关知识的讲解。当患者具备进食能力时,鼓励患者食用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的食物,限制糖类摄入量,增加鱼类、黄豆、水果以及新鲜蔬菜的食用,膳食要控制总热量,补充钙的摄入[5]。

心理护理:脑血栓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而表现出意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以及运动能力障碍等,患者的心理压力比较大,这对康复会带来众多影响。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取得患者以及家属的信任,对患者实施护理时主动热心、服务周到、态度诚恳,积极解答患者的疑问、解决患者的困难,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打消患者的顾虑,增强患者的信心。护理人员从生活、疾病、心理以及认知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干预,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促进其康复[6]。

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解脑血栓的危险因素、诱发因素、病因以及防治要点等。对患者、家属讲解康复技术以及知识,对患者的功能训练以及生活方式进行指导。教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合理安排生活,起居饮食规律,增加体育锻炼及户外活动,预防感染,控制其他对疾病康复不利的影响因素。

综合康复: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病情康复来制定康复计划。采用数字卡片、图片等对患者的记忆力进行训练[7]。对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教导采用坐位、卧床来锻炼上肢,每次20 min,每2 d/1次。关节活动: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对关节进行被动活动。Bobath握手锻炼:从轻到重,从远端到近端,每次15 min。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FMA、BI评分高于对照组,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对脑血栓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脑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猜你喜欢
脑血栓护理人员状态
疏血通注射液与奥扎格雷纳联合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观察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状态联想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血府逐瘀汤为主治疗脑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