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C短视频创作与具身认知的互动机制研究

2021-08-23 02:03卢娟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具身认知互动

卢娟

摘要: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和新传播技术的应用使网络用户在新媒体领域打开了创作短视频的大门,一时间PGC短视频创作风生水起。PGC短视频创作的“具身性”使其具有个性化智能化感知、生理性体认和现实与虚拟互动的特殊表征。将具身认知理论运用于PGC短视频的创作,是改善融媒体背景下短视频创作内容良莠不齐的有效途径,也是文化消费“内容为王”语境下,创作高质量、深内涵、专业化、精品化影像短视频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PGC短视频;具身认知;互动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1)05-0103-07

自电影诞生以来,视频传播成为了人类“观看”与“凝视”的介质,电视机的出现使得“观看”的属性在“家庭性”方面得到了体现。随着智能技术的急速推进和大众信息传播模式的变化,人们对于视频的观看行为、传播观念和屏幕话语语义的理解都在新媒体时代产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智能算法在网络与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移动智能设备日益普及,5G网络建设全面开展,网络流量资费不断降低,这些为网络用户创作短视频媒体文本提供了技术支撑。PGC短视频的内容创作、媒介传播环境以及在传播过程中视频用户的体验感受都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引导其发展。以PGC模式为中心,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方法指导,创作出专业化的PGC短视频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网民也可以借助优秀的PGC短视频创作展开信息传播、建构网络社会关系和提升审美品格。

一、PGC短视频创作与具身认知的关联

无论什么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知识更替和技能获取,都需要一个生产、转换、传播、传承的过程。这样的社会延续,需要在种族的内部组织形成有效的连续机制,使得时代的各种思想观念、实践活动能够确立并延展,为后继的种群在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进行文化传承和物质积累的进化与创新提供有效的途径。这种带有人文属性的精神力量经过时代的洗礼逐渐演变成了人类社会构建知识体系,规约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心理。从具身认知的层面讲,人类的认知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从认识客观事物的表象、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都会与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产生内在联系,并以此形成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模式会不断变化,使得文化传承中的语义、符号、技术、标签等在历史进步中产生新的发现发明、改变改进和互相互动,并被广泛传播形成新的文化范式和消费的“棘轮效应”。每个种族正是在这样的习得与继承中自觉地维护前人的思想成果,在“想象共同体”中完成对社会文化的心理认同。随着技术革命的不断更新,以往的常识观念、认知规范统统被先进的网络技术重组整合,在认知科学、文化人类学、移动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与技术的影响下认知理论正在发生着变化,在身体体验、心理观感和行动方式等方面形成了新的认知心理学。

短视频创作主要是依托各个播放平台以五分钟左右为时限传播数字视频内容形态的实践传播活动,呈现出内容大众化、文本视觉化、推送个性化、消费碎片化、链接海量化、互动圈群化的特点。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优势,短视频消费的接受方式和观看行为在媒体文本的感知、体验等心理活动中具有独特性。与传统的电视节目“家庭式”观看和电影“影院式”观影方式不同,短视频的收看主要依赖于移动终端设备、技术平台、网络流量数据和各种观看场景。在大数据、数据分析算法、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下,以往的视听信息传受方式发生了变革,过往的“公共空间”式的观影消费演变成了“私密空间”的“数字”消费。短视频的收视在具有个性化、图像化特点之外也呈现出地缘、业缘、趣缘“三缘化”和情感化的新特点。因此,在PGC短视频传播中,视频创作的语义表达、媒体文本的编码解码、符号话语的语法表达等内容因素在视听觉刺激强度、内容新奇程度、创意表现方式、艺术情境塑造、影像场景设置等方面直接影响着PGC短视频消费的粘性追求和经济利润的长尾效益。文化消费方式的转变,是个体或群体在文化历史的演变中对原有的认知能力感知与反应模式的变革与超越,是适应知识技术更新激发的物质形态、符码语义和身体环境系统性变革后对认知心理和实践的重新界定,只有改良具身认知理论的理念才能跟上新媒体时代短视频裂变式传播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具身认知“身心二元”理论的基本假设需要更新跟进,“离身认知”的理念才是实现PGC短视频创作与消费社会功能和经济价值追求的有效路径。PGC短视频创作与消费的“具身化”,使得“身心一元”的认知图式与身体、具身环境、心理三要素螺旋式结构交互构建,形成多维的循环互动,并通过多元化的互动机制构建着PGC短视频创作与消费的价值取向。

具身认知强调基于身体感知的即时性行动、借助技术工具的结构化反思以及行动与反思在特定情境环境中的协调運作,是一种“学习中行动→行动中反思→反思中实践→实践中建构”的螺旋式上升过程。PGC短视频创作中的内容生产者、视频用户是反思性实践的主体,即内容生产者和视频用户都是PGC短视频生产的行动者和反思者,视频生态媒介平台是特定的情境环境,那么其中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就可以定位为PGC短视频内容生产者和视频用户在特定的视频生态媒介平台进行了一场学习、行动、反思和实践的具体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运用特定的PGC短视频内容生产与传播就可以完成实践中的具身认知交互构建活动。具体解释为:

PGC短视频创作过程中需要内容生产者(PGC短视频传播者)、视频生态媒介平台(PGC短视频传播媒介)和视频用户(PGC短视频受众)三者的良性互动。这一过程中PGC短视频内容生产者通过身体对外界生活环境进行艺术感知,再作用于其心理或大脑,用艺术的手法亲身实践创作或者构思、策划、编导、表演、拍摄、制作出PGC短视频,并通过特定的视频生态媒介平台传播给视频用户。视频用户借助自己的认知经验通过视频传播媒介感知PGC短视频的内容并将自己的体验看法通过视频传播媒介传递反馈于视频生产者,如PGC短视频传播中的弹幕、评论留言区、直播互动、点赞、私信等。PGC短视频生产者与视频用户之间通过视频传播媒介平台的双向互动即是具身认知中螺旋式交互构建,并形成循环互动。

二、PGC短视频创作的具身机制和认知逻辑

关于具身认知的研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就在哲学、认知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神经科学等领域广泛展开。关于“具身”的概念也在行动与思维的研究体系中多次被提及。纵观具身认知研究的演变发展过程,理论界基本上形成了两种认知进路,即温和的具身认知进路和激进的主张放弃二元论的具身认知进路。这两种进路对于“身体”和“心智”在认知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持有不同的观点,它们在概念界定、研究范畴、意向归理和应用体系等方面产生了关于认知观的差异,这也导致其研究的方法论不尽相同。温和的具身认知进路认为,应该根据内部表征的计算来处理信息,其虽然重视身体环境在智能行为中的作用,但仅仅把身体环境看作是大脑思维系统的一个来源。激进的具身认知进路则认为,身体的活动方式、知觉和体感在认知的过程中起着指导性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网络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体文本在内容生产、传播、接受的过程中实现了传受双方的共时互动,在空间的感知上也已经转移到了以网络空间结构为主的现实流动空间。PGC短视频在创作与消费的实践传播过程中,与传统的视频创作和UGC短视频生产既有相一致的环节流程,又受新形势下的媒介形态、技术环境、播放平台和传播态势的影响在内容生产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专业制作与传播机制,其自身的认知逻辑在身体与心灵、理智与感性、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空间中相互交汇融合,并以鲜明的生产传播特色区别于UGC短视频生产模式。

(一)PGC短视频的个性化智能化感知

短视频的传播是移动物联网技术迭代成熟和城乡大众网络文化娱乐消费潜力释放的精神文化产品,也是融媒体时代数字创意融合、多媒体协同发力和大数据智能算法发展的必然产物。传统的视频内容生产是依据专业的传媒机构或组织(如电视台、影视剧组)或传媒精英(电视台节目的主创人员、影视剧组的创作人员)等少数人掌握的符码进行编码制作。这些带有鲜明精英文化标识的视频内容具有传播的强制性和大众性特点,受众依据传播内容进行解码的意指行为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收视观看行为,不具有个性化选择、智能化服务和交互性传播的特点,受众解码的反馈也很有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大众话语权利的觉醒,带有受众个性色彩的视频文本内容开始在网络空间出现并传播,并随着身份认同的确立发展为群体认同,这种凝聚着族群共享的网络视频文本符号经由网民在信息、经验、思想、感悟中进行群体互动形成了具有标签化的话语生产方式,并使得网民个性化的信息、知识和思想经验得以传播和互动,网络化的视频文本才成为网络媒体时代视频文本创作的主要实践活动。媒介视频文本的传播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受制于网络技术发展和传播设备智能更新速度。一旦网络技术和传播设备在技术上实现突破,那么网络媒体视频文本必然会在物质形态、思想意识、收视方式、媒介特质、传受模式、内容生产等方面发生变化甚至重组。Web2.0時代5G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传播出现新的传播态势便是最充分的证明。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数据流量的提升和网络播放平台大数据智能算法的应用,融合数字创意、多媒体技术和智能算法的短视频产业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大部分的网友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各种各样的短视频大众人际传播。PGC短视频也通过产业化、生活化、专业化、网络化的途径在以抖音、快手、西瓜视频、腾讯微视、B站、秒懂百科等为代表的综合性或垂直性短视频传播平台位居前列,成为主要的文化消费文本。与此同时,PGC短视频借力国家顶层倡导、政策支持、社会需求的东风在内容生态、关系生态和商业消费生态方面通过文化思想表现、内容创新表达、技术形式创意、文化场景生成展现了专业化的发展态势,传播市场前景可观。这种技术的更新和媒介物质的演变使得人类拥有了更多的身心附加效应,通过感知短视频传播的物质性(智能设备的功能)、过程性(短视频传受过程)和智能性(依据短视频用户兴趣进行智能推送)获得了个人通过短视频对外部世界的思维感知和身体体验,也实现了社会文化结构系统的群体互动。

传统的视频传播主要是基于一般性的储存设备或网络储存技术的服务器,而短视频在Web2.0时代主要依靠发达的移动物联网技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设备不仅仅是个体间传递信息建立关系的媒介,更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人与智能设备的人机结合和大数据智能算法的智能化个性化一体化的服务共同建立着数字时代短视频传播的社会网络关系。就PGC短视频的认知性而言,“超文本”、“富文本”和与之对应的“超级注意力”已经使短视频传播范式实现了互文性链接和智能化算法推送。在智能设备上安装一个播放短视频的客户端并且注册一个域名之后,短视频运营商就可以通过自己的产品或第三方工具借助智能AI算法按照短视频用户的个人兴趣或搜索关注观看记录,经过对海量的数据进行识别、感知、测试、计算之后就可以完成视频用户的习惯养成追踪,从而实现对短视频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智能算法的推广使用强化了短视频话语传播感知活动的技术性和模式化,使短视频用户的感知行为更趋工具性、物质性、娱乐性和情境性。因此,PGC短视频的具身认知将“观看”机理和“身心”关系从传统的外在直接“观看”“凝视”延伸到了以“身体”为主体、以“身心”为参照、以“环境”为场域、以“认知”为手段的生理体验和心理状态之间的具体化建构,是物质设备、物理空间、网络文化、短视频内容、智能技术等诸多变量的功能融合和延伸,更是具身认知各要素之间在媒体视频文本螺旋结构中的结构化反思和行动反思的交互与重塑。

(二)PGC短视频创作的生理性体认

在具身认知思潮之前,认知科学主要为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所统摄,但无论是认知主义将人脑简化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系统,还是联结主义对网络结构活动整体性的强调,都是基于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二元论的哲学认识论,即身心、主客之间存在着一种可区分的界域,人的经验、知识、文化的习得可通过离身性感受、思辨进而获得对人、自然及世界的把握和理解。[1]“认知是发生在个体头脑内部的思维活动,与其他因素无涉,这是传统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共同强调的焦点”。[2]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文化的发展,上述具身认知对认知功能上的身体的独立性和离身理论的先期观点已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网络短视频传播的特点与要求。传统意义上视频生理性观看的注解更多的是对编码符号的一种原生体认,所关注的身体也只是作为观者的“自然的身体”。短视频大众文化传播模式中作为物质形态的“身体”是现实时间或虚拟空间、网络环境、网络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综合智能技术和网络文化塑造的“社会化身体”。在网络媒介中,智能技术的发展重置了“观看”与“凝视”的情境,受众对智能媒介的接触和感知更加直观化和立体化,视频内容信息的传播已由过去的心理反应转向了依赖于生理感官的刺激和体验,并进一步趋向情感和心智心灵的反应。

传统的视频文本体现的是精英文化强制性的话语理解方式和意义解读模式,智能算法推送具有“超链接”“超文本”“超注意力”的智能化特性,其所追求的商业化、趣味性、个性化、创意性、专业化媒体文本结构聚合了文字、符号、图表、声音、影像、场景、技术、语音等诸多话语的样式,形成了拼贴、融合、重组、兼容、链接、互动的多种风格形态,有效刺激了受众的感官和趣味,获得了“流量”、话题和价值的最大化。而人工智能技术、富文本格式技术在短视频领域的应用已将受众的网络世界和社会关系进行了重塑,不论是从肢体到大脑还是从外部感官到内部心智,都真正实现了身心合一的思维模式和具身认知效果。身体浸入、思维投入、心灵感悟、情境环境、艺术场景记录的表现与再现都成为了具身观看行为的一部分。观看体验短视频的同时也是受众个体与群体在特定技术文化中去中心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开放式、扁平化和平等性等显著特征。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借助具身技术制作出短视频媒体文本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形成了新型的网络内容生产形态。就PGC短视频创作的具身性而言,PGC短视频创作的内容生产者和视频用户都是具有独立思想意识的专业机构或特定人群与个体,他们对世界对社会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具有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特点。在PGC短视频创作的过程中他们有着专业的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故事、创意、技术和媒体等介质的助力下创作出文本化和视觉化的短视频文本叙事。

以知名博主李子柒为例,她以PGC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了中华传统生活方式,她将“采菊東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古典主义形象与身体力行的乡土生活相结合。她的PGC短视频不仅传播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利用PGC短视频向海内外网友分享交流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在她的PGC短视频里,具身认知理论的应用有着典型化的体现。作为PGC短视频内容生产者的具身主体,李子柒借助对中华传统文化和生活的理解,身体力行体验传统农家劳作生活,视频拍摄者借助劳作环境进行美学拍摄处理,利用剪辑技术将拍摄好的素材进行艺术化专业化加工形成PGC短视频并发布在短视频生态媒介平台,从而完成了PGC短视频的制作。内容生产者通过身体对外界生活环境进行艺术感知,再作用于其心理或大脑,用艺术的手法创作出短视频,并通过特定的视频生态媒介平台传播给视频用户。以传播短视频为代表的快手为例,视频用户通过智能设备下载其客户端,在快手平台注册用户名,搜索李子柒的快手号并观看其短视频。视频用户借助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和生活的认识或经验感知李子柒的短视频内容信息,并将自己的体验感悟和看法以点赞、双击、关注、私信、评论、转发、分享等形式反馈给李子柒及其PGC短视频制作团队,这样的传受过程是短视频生产者与视频用户通过视频传播媒介平台的双向互动过程,达成了具身认知螺旋式交互关系的循环。

(三)PGC短视频的现实与虚拟互动

网络社会的互动关系不止是“熟人圈”的人际传播,在网络“超链接”技术的应用下任何媒体文本都能通过链接的方式产生关联。在“六度分割理论”描述的“小世界现象”里,任何互不相识的两个人可以通过五个中间人以某种方式产生联系。网络技术成功地将文本、图像、语音、视频等聚合在一起,网络通讯技术又将人聚合在一起,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都可以通过“六度分割”产生互动形成新的网络关系网。新媒体时代网络交流形式丰富多样,微信、微博、腾讯QQ、各种客户端、短视频、消费点评等不断丰富着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动习惯也早已网络化,“六度分割理论”所描述的“小世界现象”真正呈现于现实生活当中。

伴随PGC短视频的产生和发展,“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时间”已经成为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网民拿起数码相机、智能手机就可以记录拍摄日常生活形成短视频并在相应的媒介平台传播,视频用户只要打开媒介传播平台就可以点击观看。这种网络化的传播形象地体现了互联网建立“陌生人圈子”的网络应用服务和交互功能。PGC短视频媒体文本产生的话题、留言、弹幕、私信、评论、语音输入、直播等话语交流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PGC短视频的交互传播在网络中拉近网民之间的距离,产生结构性变化的网络互动模式,个体性的私人情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得到释放、交流和一定程度的补偿;另一方面现实中的大众又可以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在网络中找到未联系上的“熟人”,也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与陌生人的关系从而成为“熟人”,从线上转向线下或从线下转为线上成为了现实社会与网络世界真实与虚拟的全能互动方式。根据具身认知理论,对相关身体状态的高度理解可以产生较高水平的身体认知,身体体感让人类对自我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产生相应的判断和新的认知,而PGC短视频的传播是基于网络媒介传播平台和现实生活世界双向互动的社会行为,其中的互动关系也会在PGC短视频媒体文本的生成、编码、生产、传播、解码、理解的过程中加入身体、思维的感知,结合网路虚拟映像和社会现实产生特殊的交互关系。

智能手机成为手机文化的一部分,众多网民成为了“低头一族”, 短视频传播日益成为网络文化消费的主流,在大众碎片化阅读的网络消费中占据“C位”。不论是UGC还是PGC,短视频消费在十几秒的指尖刷屏中占据了巨大的个人空间和公共领域,并以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的媒体视频文本连接了网民的现实与虚拟社会关系,在差异化的个体和多元化的群体中架起一道视觉盛宴的奇观,不同身份、地域、阶层、职业的网民都可以成为网络对话的连接体。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算法普及的今天,网络空间的短视频传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被动接受和想象的“靶子论”,短视频传播的每个人都可以完成传授过程中的角色互换。内容生产者、视频用户也不再是唯一的角色维度,传播者、受众、评论者、把关人等都是媒体视频文本的参与者,他们共同完成了短视频生产、传播、消费的交互过程。每一个视频用户都是网络社群集体文化狂欢和现实社会精神抒写的代表者,共同塑造了网络文化短视频消费的时代景观。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数字货币的发行、去中心化的网络分布与储存使得区块链的所有数据都得以高度公开透明,复杂的网络信息的交易行为进一步扩张了网络社会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网络互动模式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一言以蔽之,随着网络技术和传播水平的提升,现实社会的大众借助移动智能媒介进行现实与虚拟网络的互动会更加频繁,具身技术也将会促使科技与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融合,人的大脑思维、具身与智能媒介的交互性和虚拟性结构关系还将继续改写短视频的传播消费以及具身性的认知逻辑。

参考文献:

[1]丁云亮.“观看”的语法:社会化阅读的具身认知及其意义建构[J].出版发行研究,2018(6):76-80.

[2]赵蒙成,王会亭.具身认知:理论缘起、逻辑假设与未来路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2):28-33.

责任编辑:杨叶红

猜你喜欢
具身认知互动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用互动方式打通两个舆论场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同步行为对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
具身认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