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要从家庭开始

2021-08-23 01:18黄碧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情绪

黄碧娥

摘要: 家庭是对未成年孩子影响最大的外部环境,如果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理解、尊重和支持,那么不管外面遇到多大的风浪,他都会有勇气去面对。每个孩子也是天生的问题制造者,每个家庭的孩子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是智慧的家长不会害怕问题,而是会善于去不断自我学习和成长,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并认识到积极情绪对孩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关键词: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情绪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2-0078-03

在物质生活富足和媒体信息发达的今天,人的心灵成长和精神需求显得更为迫切,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学校的日常心理课堂和心理咨询中,老师们就会有这样的发现:善于合作不叛逆的孩子常常是因为父母满足了其成长的心理需要,他有足够的安全感。当孩子遇到各种问题或出现心理问题时,如果家长自身愿意改变和学习,孩子的问题常常都能得到很好的改善。相反,如果家长不能认识到自身言行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而是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寻求技巧去改变孩子上,却难有好的效果。因为一个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是一个家庭系统互动的结果,问题的改善通常需要整个家庭成员的改变来实现。例如,有些父母会跟孩子频繁地发生激烈的亲子冲突,这类父母最需要的是自身的学习和自我人格的成长,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并认识到积极情绪对孩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2020年上半年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长时间居家生活和线上学习,亲子矛盾冲突频发,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更是被放大得清晰可见。通过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求助发现,不少学生积压了很多的负性情绪。复学后,很多学生结伴涌向心理辅导室找心理教师倾诉宣泄,一个个哭得稀里哗啦……其实,年龄越小的孩子,由于阅历和认知的局限,受到家庭的影响就越大。长时间居家生活后学生心理问题剧增,越发凸显了家庭、父母自身教育方式和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对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有一次,在认识自我的心理课上,有个三年级的女孩说自己没有优点,妈妈说自己只会闯祸,有个女孩说自己会创编舞蹈,但学习没有脑子。在亲子沟通的课堂上,不少学生谈到自己因为作业不会写、听不懂父母讲解的题目而被打骂。在有关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咨询中,老师们通常发现,很多亲子冲突的导火索都跟“学习”有关,如作业不会、考试分数低或退步、上辅导班压力大、沉迷玩手机不学习等。

在我接触的小学生厌学个案中,大都存在父母对孩子在学习上逼得太紧、家庭教育方式专制的因素;在一些父母比较软弱或是家庭成员教育方式不一致的家庭中,也有个别孩子会抓住父母过度关心自己学习这一要害,用不上学的行为来威胁父母以达成某些目的。也有的父母以爱和保护的名义,长期把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使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利影响。例如,有个孩子在课间跟小伙伴玩耍奔跑时,摔跤擦破手部和脸部的皮,其父亲看到马上就觉得孩子这么笨不会保护自己,于是愤怒地打了孩子几巴掌直至流鼻血。

由此可见,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充满了不自知的矛盾。理性层面希望孩子自信大方,现实中却抓住一切机会用挖苦和贬损的语言定性评价孩子,以致孩子抬不起头认为自己不行;理性层面希望孩子热爱学习,现实的行为却把孩子逼向厌学却还浑然不知;理性层面希望保护孩子,行动上却让愤怒掩盖了爱继续伤害孩子;理性层面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无效(例如,唠叨、打骂),现实中却不愿改变做出新的尝试而是继续使用这些方法。

很多父母总是期待以固有的、一成不变的方式来教育不断变化发展的孩子,而且还希望有出色的效果,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结果是越教、越管,孩子的问题就越突出,家长和孩子都身心疲惫。孩子出生时如一张白纸,他们后来的很多问题恰恰就是我们成人不恰当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教出来的。儿童的学习对象,首先就是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在儿童没有接受正规的系统教育之前,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通过学习父母以及身边的人形成的,因此,如果父母的行为举止、言语措辞不雅或不正确,自然会让儿童习得类似的言行。因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在家庭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与方法,让儿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思想,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

张春信教授曾说:“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可见,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共识。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究其实质,相当一部分与家庭教育有关。家庭教育如此重要,那我们的家长在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的路上,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家长要真正地认识到自身对孩子的影响力

教育不只是教授知识,不是教师、学校单方面的事,教育是成就一个会生活、会交往、会学习、善调控情绪、人格健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父母是孩子任期最长、接触最早的老师,家长的格局、人生观、价值观、认知水平等都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例如,孩子随地或往车窗外扔垃圾,如果家长认识不到这种行为的问题,自然就不会去教育和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如果家长在观念中认为孩子成绩考不到多少分,或考不进前几名就是问题,自然就会去干预孩子。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教不教、教什么,完全取决于家长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水平。正因为如此,要想孩子改变,家长要先改变和成长,唯有这样,家长才有可能给到孩子正向的影响力。

二、家长要敢于面对和接纳孩子的现状

家长不接纳孩子什么,孩子就很大可能会对你隐藏什么。如果你无法接纳孩子成绩不好,那孩子就很大可能会因为怕父母骂、怕父母打、怕父母伤心难过等,而在成绩不理想时想办法回避父母或撒谎。因此,身为父母,家长要觉察和降低自己的批判和指责,接纳孩子。家长需要意识到自身是有局限的,没有哪种教育理论认为孩子一定要是什么样子,一定得考多少分,一定得任何时候都符合父母的期待。因为客观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是千差万别的,每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