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儿童COVID-19临床特征及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2021-08-25 14:10胡少丹徐雁南刘琪华佟洋洋孙雪莲冯少华周子暄
吉林中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疫毒流行病学病例

胡少丹,仕 丽,王 檀*,徐雁南,王 旭,刘琪华,佟洋洋,孙雪莲,冯少华,周子暄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2.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长春 130117;3.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4.通化市中心医院,吉林 通化 1340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于2019 年年底在湖北武汉爆发,后席卷全球[1]。2020 年2 月11 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人群普遍易感[2]。临床观察到儿童感染病例逐渐增多,但相关治疗报道相对较少。现收集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医院2021 年1 月19 日-2 月1 日收治的21 例确诊COVID-19 患儿临床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提供依据,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回顾分析2021 年1 月19 日-2 月1 日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医院收治21例COVID-19患儿的流行病学史、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生化指标、核酸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等资料。以上患儿均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诊断标准及分型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下称《诊疗方案》)[3]。

1.1 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 21例患儿中,男11例,女10 例,年龄在1 岁7 个月至17 岁,中位年龄10 岁,0~6 岁年龄段6 例,6~12 岁年龄段9 例,12~18年龄段6例。21例患儿中15例暴露于家庭成人病例后,1 例暴露于小区密切接触确诊病例,5 例暴露于社会公共场合,均为聚集性发病,流行病学明确。儿童新冠患者连续两次核酸转阴用时(间隔24 h 以上)为5~27 d,平均(16±7.19)d。患儿体健,无既往病史,无肝肾功能不全等。

1.2 临床表现及分型 21 例患儿中,潜伏期为1~18 d,发病时间(5.71±4.63)d。11 例(52.4%)患儿无明显首发症状,余下5 例(23.8%)首发症状以咳嗽为主,4 例(19.0%)出现发热,2 例(9.5%)腹泻,1 例(4.8%)口苦。病程中新发1 例患儿咳嗽,3 例患儿发热,1 例患儿伴有咽部不适、鼻塞流涕;21 例患儿均无恶寒、发汗,无胸闷、胸痛、乏力、气短、味觉/嗅觉减退等症状。入院时所有患儿查体均无明显阳性体征,2 例无症状感染者,13 例临床分型为轻型,6 例为普通型,无重型及危重型病例。

1.3 实验室检查 21 例患儿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为2.58~16.87×109/L,1 例轻度升高(11.23×109/L),1 例偏高(16.87×109/L),余无异常;淋巴细胞计数为0.75~6.89×109/L,1 例轻度降低,4 例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区间为17.4%~73.6%,1 例轻度下降,4 例升高,余无异常;中性粒细胞计数为0.27~11.52×109/L,3 例偏低,1 例偏高,余无异常;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区间为16.9%~71.4%,5 例下降,余无异常;血红蛋白均正常。生化指标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正常,γ-谷氨酰转移酶除1 例偏高外,其余正常;乳酸脱氢酶135.7~288.2 U/L,其中2 例偏高;肌酸激酶均正常;肌酸激酶同工酶1 例偏高,其余正常;C 反应蛋白4 例偏高,其余正常;肌钙蛋白均正常;肌红蛋白1 例偏高,其余正常。

1.4 影像学检查 21 例患儿中,1 例患儿年幼无法配合,20 例行肺CT 检查,其中9 例CT 无异常,2 例存在磨玻璃结节,5 例存在微小结节,4 例存在片状/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具体见表1。

表1 21 例COVID-19 患儿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

1.5 中医舌脉观察 除1 例患儿无法配合外,20 例患儿病程初期,舌质淡红者6 例,舌尖红5 例,舌红4 例,舌淡5 例;舌体正常16 例,胖大4 例,兼有齿痕2 例;舌苔薄者6 例,苔厚者14 例;舌苔白17 例,黄者3 例;腻苔12 例。脉象多弦、细、滑、数、濡。疾病中期,淡红舌9 例,舌尖红1 例,舌红者3 例,舌淡7 例;舌苔薄者7 例,苔厚腻者13 例,舌苔白者16 例,黄者4 例。脉象弦、滑为主。疾病恢复期,舌质淡红者11 例,舌红9 例,舌体16 例正常,胖大4 例,苔薄白或薄黄者13例,厚腻者6例,1例少苔;脉象多弦、细、滑。四诊合参,参照《诊疗方案》,无症状感染2 例,寒湿郁肺证9 例,湿热蕴肺证4 例,寒湿阻肺证6 例。患儿舌象对比图。

1.6 治疗及转归

1.6.1 治疗 21 例患儿均予中医药治疗,辅以西医对症治疗。疾病初期,9 例寒湿疫方,4 例寒湿阻肺方,6 例清肺排毒汤,1 例宣肺败毒散,1 例温肺化湿方,病程中期予发热患儿解肌清热方、清肺排毒汤,恢复期以平胃散、温补脾肾方为主。中成药治疗:2 例予喜炎平注射液静点,1 例血必净静点。西医治疗1 例应用抗凝治疗,4 例抗病毒药物治疗(其中3 例为口服盐酸阿比多尔片,1 例为利巴韦林),1 例抗感染治疗(头孢曲松钠),4 例予吸氧治疗。

1.6.2 转归 21 例患儿无一例转重症,至2021 年3 月3 日均已治愈出院。4 例首发症状为发热的患儿入院后1~3 d 热退,3 例病程中新起发热患儿也予对症治疗后缓解,6 例咳嗽患儿中5 例入院后1~5 d 消失,1例偶咳,16 d 后好转,2 例腹泻患儿入院后1~3 d 治愈。11例肺CT存在异常患儿出院前复查显示均有好转。患儿连续2 次核酸转阴用时(间隔24 h 以上)为5~27 d,平 均(16±7.19)d。其中轻型转阴平均(17.62±6.65)d,普通型转阴平均(15.33±8.82)d,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轻型和普通转阴时间差异值P为0.538,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 讨论

本研究基于中医学对儿童生理病理特性的认识,分析21 例COVID-19 感染确诊儿童的临床资料,总结COVID-19 儿童病患在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转归预后判断方面的特征。

2.1 流行病学分析 21 例患儿中15 例暴露于家庭成人病例后,1 例暴露于小区密切接触确诊病例,5 例暴露于社会公共场合,均为聚集性发病,流行病学史明确。与先前关于儿童感染病例多由家庭聚集引发的报道[4-6]吻合,初步认为家庭内密切接触是儿童感染COVID-19的最主要方式。因此,流行病学资料的采集不能局限于患儿,应重视其家庭成员的资料采集。

2.2 中医病因分析

2.2.1 致病因素 遵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普遍认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本病直接致病因素[6],属于中医学“瘟疫”“疫病”“疫疠”等范畴,本病具有高传染性及高致病性特征,本研究21 例患者中,男11 例,女10 例,年龄1 岁7 个月至17 岁,无特异性差异,表明包含儿童群体在内的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

2.2.2 内在条件 通化地区疫情爆发时期气候变化显著,燥湿寒温起伏,使“疫疠”之气滋生,同时湿寒气候损伤人体阳气,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使人处于“肺脾两虚、寒湿偏盛”状态[7],同气相求,本次疾病因“疫毒”对寒湿状态的偏嗜性而发病[8]。本研究患者中位年龄10 岁,恰为“肺脏娇弱”“脾常不足”、易感寒湿侵犯的儿童群体,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2.3 中医病机分析 儿童具有特殊的生理基础和病理特性,在疾病发生发展阶段形成了区别于成人的病机特点,故呈现出儿童特有的致病特点和治疗特点。

2.3.1 从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生理特性论述 《诸病源候论》“小儿脏腑娇嫩”,《温病条辨·解儿难》云:“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均阐明儿童在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方面未臻完善,脏腑娇嫩不耐寒热,形体未充不耐邪扰,在群体性事件中儿童容易受累,本研究21 例患儿均为聚集性发病。

2.3.2 从儿童“形气未充、抗邪无力”“肺脾不足、变化多端”“脏气清灵、易于康复”病理特性论述 在寒湿疫疠之邪侵袭中,患儿形气未充、卫外不足,使得疫毒所遇机体抵抗反应的强度弱,潜伏期延长。21 例确诊病例中,潜伏期为1~18 d,发病时间(5.71±4.63)d。疫毒来犯,但正邪交争不著,则首发症状不明显,或症状于病程中缓慢出现。11例(52.4%)患儿无明显首发症状,余下5 例(23.8%)以咳嗽为主,4 例(19.0%)发热,2 例(9.5%)腹泻。病程中新发1 例咳嗽,3 例发热。另一起病隐匿因素考虑与部分低龄儿童症状表述不明相关,6 岁及以下者6 例,最小者只有1 岁7 个月。

综上,儿童感染COVID-19 病机过程:寒湿疫毒侵犯,脏腑娇嫩不耐寒热,肺气郁闭,故见发热、咳嗽;寒湿困着脾胃,升降出入不遂,运化不及,则纳差、腹泻等;随疫毒深入和气机郁闭加重,病势可向化热、化毒、伤津、损心方面传变。研究发现21 例患儿中2例乳酸脱氢酶升高,1 例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1 例肌红蛋白升高,考虑与病毒损伤心肌相关,故应重视保护心脏。

2.4 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分析

2.4.1 “稚阴稚阳,症轻久愈” “稚阴稚阳”是指儿童阴气藏精和阳气卫外的功能薄弱,阴阳动态平衡不如成人稳定。因此,当机体感受寒湿疫毒之邪,阳气稚嫩,不能抗邪外达,致使病情缠绵。研究显示21例患儿血常规2 例白细胞升高,1 例淋巴细胞降低,4例升高,3 例中性粒细胞降低,1 例升高,4 例C 反应蛋白升高,患儿虽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病毒可不同程度损伤免疫功能。影像表现上,5 例(14.3%)肺CT呈片状/斑片状密度增高影,提示肺炎,9 例无异常,7 例以微结节为主。肺部CT 多无异常或病灶轻浅,但临床治疗仍需谨慎。此外,患儿连续两次核酸转阴用时(间隔24 h 以上)5~27 d,平均(16±7.19)d,其整体病程较长,病势缠绵,属“症轻久愈”,此与患儿“稚阴稚阳”,卫外失利有关。

2.4.2 “散寒湿,清积热,保胃气” 小儿肺脾娇弱,形气不足,当寒湿疫疠侵袭,由口鼻、卫表而入,则肺脏首先被侵,肺(卫)为寒湿郁阻,宣降失职,故临床症状以发热(7 例)、咳嗽(6 例)为主。寒湿疫疠之气伤脾克胃,中焦运化不足,斡旋失职,故部分患儿可见口苦(1 例)、纳呆、腹泻(2 例)等消化系统症状。纵观患儿脉象变化总以“弦”“滑”为主,提示“寒湿疫毒”始终存在,治疗应“散寒”“除湿”。研究发现患儿舌质始终以“红”为主,舌苔由“白、厚腻”逐渐转为“黄苔或少苔”。“舌为心之苗”,小儿“纯阳”之体若破土之苗,舌质红是儿童稚阳上升力量的体现,利于疾病向愈和易从热化。另一方面,《伤寒来苏集》中提出“阳明为成温之蔽”,积热内伏,外寒内热,易合邪发病。当今小儿因饮食富足、多肥甘厚味等因素,尤易食积伤脾,气机运转失序,“气有余便是火”,湿郁化热,与中老年人不同,儿童感邪更易热化,故治疗上重视“清积热”“消积食”。再者,本病为疫毒作祟,加之病势易于化热,治疗常取性味苦寒之品以清积热、除疫毒,却最损脾阳。儿童恰赖以脾胃后天之本资助方可生长发育,故应时刻顾护胃气。

2.4.3 “以温为主” 寒湿疫疠之气侵犯小儿,脏腑娇弱,不耐外邪及时行疫毒,寒者伤肺,湿者碍脾,寒湿之性均属阴邪,故以“温”药散寒,开肺气之宣肃;以“温”药化湿,助水道畅通。小儿依先天以生,赖后天而长。疾病后期、恢复期,“肾常虚”,故应兼顾“脾”“肾”两脏,温阳化气,固本培元,以资源泉。

2.5 整体治疗与后期管理方面分析 通化市21 例儿童COVID-19 病例中无症状感染者2 例,轻型13 例,普通型6 例,无重型及危重型病例。最大患儿17 岁,最小1 岁7 个月。因此,须注意固护小儿胃气及儿童服药顺应性问题。独立隔离在负压病房的患儿疏于父母照顾,对味苦中药抵触多,治疗顺应性差,中医药施治除精准辨证外,尚须“因时因人制宜”而采用合适剂型,提高儿童服药顺应性。

儿童流行病学特点以家庭聚集性感染为主要途径[6]。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应重视家庭聚集因素,解决好低龄儿童确诊入院后隔离、护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建议建立专用儿童隔离病房,并配置充足幼儿护理资源,以避免亲子之间反复、交叉传播。

综上,本研究21 例COVID-19 儿童病例以轻症为主,与武汉儿童医院临床观察结果相符,相较于成人患者症状较轻、预后较好,可能与儿童患者基础疾病少,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不易形成炎症因子风暴有关。基于儿童生理上“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上“形气未充、抗邪无力”“肺脾不足、变化多端”“娇肺易伤不易愈”特征,指出通化市21 例COVID-19 感染儿童确诊病例以“肺脾娇弱、寒湿内生”为发病内在条件,首发症状可不明显。本病以“疫毒”(即新冠病毒)为直接致病因素,儿童普遍易感。病机发展以“寒湿疫毒”郁于肺脾,脏腑气机失调为主线,病位在“肺脾”两脏,后可累及他脏、他腑。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腹泻多见。辨治要点初期为“寒湿”,中期为“痰热”,重期为“瘀毒”。传变易从热化,随着“疫毒”病深可出现“化热、伤津、损心”等病理状态,可能出现心肌酶学改变和炎症指标升高。治疗原则总以“救护肺气”为要,随证治之,谨防传变。研究依据《诊疗方案》临床辨证以“寒湿郁肺证”多见,治以温肺散寒化湿,温补脾肾,应用寒湿疫方、平胃散、温补脾肾方治疗为主。

目前针对大样本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患儿的临床特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基于小样本儿童病例资料展开理论探讨与临床实践,以期为儿童COVID-19 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疫毒流行病学病例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控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惊闻疫毒(新韵)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病例”和“病历”
两手
紧抓“疫毒”病机,对证施治新冠肺炎
一例犬中毒急诊病例的诊治
薛博瑜教授从祛湿及解毒论治乙型病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