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故事:幼儿园课程改进的园本叙事研究

2021-08-27 13:06陈晓娟葛琳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陈晓娟 葛琳

【摘要】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实践与研究的深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改革有了新的方向。作为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园之一,我园立足游戏精神,尝试通过叙事研究促进园本课程的改进,关注教师和幼儿在课程改进中的成长。本文梳理了基于课程改进的园本叙事研究基本内涵,明晰了基于课程改进的园本叙事研究开展策略,探索了以园本叙事研究促进课程改进的实施途径,理清了园本叙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等,力图通过循环深入的方式在不断地反思、改进和实践中,优化园本课程,促进师幼成长。

【关键词】园本叙事研究;课程改进;幼儿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1)07/08-0079-04

【作者简介】陈晓娟(1970-),女,南京人,南京市逸仙实验幼儿园园长,高级教师;葛琳(1977-),女,山东阳信人,南京市逸仙实验幼儿园业务园长,一级教师。

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其倡导的游戏精神为园本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课程改进的重要切入点,2015年我园有幸被评为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园。作为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园之一,在前期项目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深入领会了课程游戏化理念,重塑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以游戏精神审视和改进幼儿园课程,以故事性的叙事研究记录和分析课程事件并詮释其中的意义[1],反思课程改进成效,从而提升、改造、完善原有的课程体系,最终达到促进课程、幼儿和教师成长的目的。

本文以叙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梳理了我园在课题研究中通过课程改进实现课程、教师、幼儿互促成长的相关内容,包括基于课程改进的园本叙事研究的基本内涵、开展策略、问题剖析等,力图通过循环深入的方式在不断地反思、改进和实践中,优化园本课程,促进师幼成长。

一、梳理基于课程改进的园本叙事研究基本内涵

园本叙事研究具有贴近本园实际,贴近师幼心灵,更容易被教师接受,也更有利于教师反思等优势。以课程改进为基点的园本叙事研究基本内涵应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园本性,在以本园课程为研究重点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二是人本性,叙事研究以教师为故事讲述的主体,体现的是研究者主体的经验、表达和情感;三是目标性,基于课程改进的园本叙事研究的重点应以课程改进为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为园本叙事研究提供了核心点,教育观念的确立也为叙事研究提供了研究视角和参考方向。

二、明晰基于课程改进的园本叙事研究开展策略

在基于课程改进的园本叙事研究的开展中我们发现,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故事的选择、记录的方式以及反思的深度,为此我们在反复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三点开展策略:

(一)坚持价值筛选,选好课程改进中的“故事”

课程改进中会有很多故事,教师需要对其进行价值判断,才能筛选出值得研究的故事。我们将故事解读为三个“富有”,即富有冲突的、富有问题的、富有感触的。这里的“富有”是相对的,是针对教师个体而言,在所有的故事中只有这个故事让该教师印象深刻,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二)坚持细致观察,写好课程改进中的“情感”

在记录故事时,教师很容易将故事的记录停留在浅层次,只记录故事的过程,没有挖掘故事中伴随的教育主体的行为和情感。教育是内隐在心灵、外化为行动的过程,教师要坚持“细致地观察,客观地描写”,通过外在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的情感,这样记录的故事才有研究价值。

(三)坚持深度反思,讲好课程改进中的“认识”

叙事研究最重要的是真反思,课程改进的最终目的是梳理琐碎的经验,形成对课程和儿童的深刻认识,从而为后续的课程开发提供依据。在实践中,我园教师的课程反思能力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懵懂期,反思仅停留在表面;其次是感悟期,意识到课程开展的问题;最后是成长期,在故事中能够发现影响课程开展的多种因素,能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课程实施,让课程开展富有实效。

三、探索以园本叙事研究促进课程改进的实施途径

(一)改变观念,重新认识儿童与课程

课程改进的第一步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从重塑教育观、改进儿童观、完善课程观三方面入手,努力将游戏精神落实在园本课程中。教师通过记录幼儿游戏中的故事,深入理解“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的儿童观;在分析课程故事时,要坚定“教师应是儿童成长的支持者和陪伴者”的教育观;在反思课程中积极尝试让课程体现“关注幼儿的生活、游戏、经验,追随幼儿的发展需要,规划和生成保育教育活动”的课程观。

(二)深度审议,开发贴近儿童的课程

我们借用叙事研究对幼儿的兴趣、生活、经验以及周边资源进行分析,有了叙事研究,就有了记录幼儿的故事,课程审议明显有了深度。在记录的故事中,通过对幼儿的语言以及行为描写,教师看到了幼儿的兴趣点,发现了幼儿遇到的问题,课程审议也更加有的放矢,有据可循。例如,在小班“关于秋天”的课程中,教师详细记录了幼儿在户外散步时搜集“宝贝”的故事,并将这些故事呈现在课程审议中,生动的案例、有趣的问题、探究的角度跃然眼前,很快基于小班幼儿情感和兴趣点的主题“寻找秋妈妈的宝贝”确立下来。通过叙事研究,教师不仅发现了幼儿对原有课程兴趣不高的原因,也不断开发出贴近幼儿心灵的课程。

(三)分析事件,诠释课程中的师幼成长

课程开展中教师记录的关键事件,能够展现幼儿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内心感受,诠释高质量的园本课程是如何促进课程与师幼共成长。例如,成长故事《不一样的金孔雀》就记录了主题课程“民族大联欢”的庆祝活动,在大联欢活动中,教师从原有的教师主导排练节目到放手给幼儿,教师扮演的是观察者、辅助者的角色,在教师记录的教育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幼儿个性化的成长过程。

(四)反思成效,优化课程

研究初期,教师撰写的反思往往深度不够。对此,我们进行分析后发现,影响教师撰写反思的因素有以下三点:第一,是否具有正确的课程理念,只有领会理念才能为课程故事进行价值判断;第二,是否具有反思的能力,反思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是远远不够的;第三,是否具有课程整体认识,课程改进需要教师对园本课程的理念、开发、组织、实施和评价有深入的认识,这样才能在反思课程故事中找到改进点。明晰了以上三点影响因素后,我们采取了教师主体回忆、记录教育关键事件等方法实现教师自我反思,利用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帮助教师进行深度反思,从师幼高质量互动的角度进行有效反思,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课程实施成效,进而优化课程。

四、理清教师在园本叙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

(一)故事无成长:教师开展叙事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研究初期,我们发现教师撰写的教育故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故事性不够,少真情实感;冲突性不够,少真实问题;反思性不够,少真正分析。针对此问题,我们访谈了园内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通过分析访谈结果,总结为以下四方面原因。

1. 缺乏价值意识,错过了记录教育现场的最佳时机

在课程开展中,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故事,这些故事因为没有被及时收集,往往会变成模糊的、碎片化的记忆。而且,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记录教育故事对于课程改进的重要作用,没有认识到对教育故事的分析其实是一种有效地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手段。因为教师缺乏对教育故事的价值认识,导致他们往往会错过记录教育现场的最佳时机。

2. 缺乏问题意识,误解了教育问题才是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时代在更迭,幼儿在成长,生活在变化。教师要想找到适宜幼儿的课程,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活动,会存在着许多教育问题或者思想冲突,而这些问题或冲突正是课程改进的重要切入点。教师因为缺乏问题意识,甚至把教育问题或思想冲突当成一种自我否定,无视这些问题,这不仅影响了课程的实施,也影响了自我专业成长[2]。

3. 缺乏主体意识,忽视了教育过程中自我情感的表达

叙事研究应当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3],需要教师用较为细致的笔触描写当时的情绪情感,而许多教师缺乏表达情感的能力,这既和我们中国人含蓄的性情有关,也和教师经常忽视内心的真实感受有关。课程开展不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而是一种由内到外的心灵互动,课程改进需要教师对园本课程理念不仅要理解还要认同,用心、用情才能达到改进课程、优化课程的目的。

4. 缺少反思意识,降低了教育品质中有效分析的能力

课程改进是反思教育实践的结果,是教师在持续开展课程中不断反思和寻找有效策略的过程。然而,对于许多忙碌的教师来说,反思仅仅停留在对问题的一闪而过或者快速决定,并没有深究其中的依据、原因和有效策略。教师日常的“短、平、快”反思,没能让课程改进产生明显的效果,也没能达到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二)成长有故事:教师开展叙事研究的有效对策

1. 观察幼儿,让内心静下来

教师要放下姿态,同幼儿一起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在课程开展中,无论幼儿还是教师,都需要时间来细细品味教育活动的每个细节和情境中外显或内在的教育契机。同时,幼儿园管理者也要为教师的静心观察和研究提供条件,如审议课表和作息时间,实行弹性时间管理,让教师能有时间停下脚步观察幼儿的活动;精简业务台账,让教师“少写”“写好”,鼓励他们及时把课程开展中有价值的事件记录下来,为他们的研究提供外在条件。

2. 多种收集,让故事留下来

针对教师在课程开展中找不到故事的问题,我们建议教师在组织幼儿一日生活时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不躲避任何一个冲突,不忽视任何一个感受,不错过任何一次交流。我们鼓励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收集教育现场资料,如用便签贴记下零散事件或当时自身的内心感受,录像或拍照记录当时幼儿的表现,从而寻找故事中问题的答案。

3. 关注感受,让感情显出来

教师要放下心理负担,坦然面对课程开展和自我成长中的问题,明晰“课程是见证幼儿成长的过程”这一课程理念。没有任何课程是完美的,没有任何人在教育中是毫无问题的。课程改进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教师从高站位审视自己工作的专业表现,也是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4. 学会反思,让智慧生出来

在课程问题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经常有教师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我们鼓励教师拿起基本的理论书籍去反思,找依据、找规律、找原则,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方向。我们还专门建立了一个智慧碰撞群,利用集体智慧进行反思。值得明确的一点是,叙事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教师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课程领导力。

五、总结课程改进中园本叙事研究的主要成效

(一)课程成长更生动

在三年的课程改进中,我们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诠释着我园的课程目标,通过成长故事记录着课程改进中教师、幼儿、课程互促成长的经历。在记录和反思故事中,教师提升了自身的课程领导力,不断完善与优化课程实施路径,如设计了贴近幼儿生活的生成课程,基于疫情的小班主题“‘疫起戴口罩”,基于种植的中班主题“花生熟了”,基于国庆节日的大班主题“不一样的小兵”等。在园本叙事研究的推动下,我园课程成长得更加丰富和生动。

(二)幼儿成长更灵动

在园本叙事研究中,我们看到了课程中的幼儿,他们富有灵性的,充满智慧。每个幼儿都在课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展开基于自己能力和经验的学习,并在课程中收获着属于自己的成长。例如在“冬季创意服装节”中,每个孩子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有的孩子选择画图纸,有的孩子选择当模特,有的孩子选择裁剪衣服,有的孩子选择当助手,孩子们专注投入地参与,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不断成长。正如一位教师在叙事研究中感悟:幼儿园的每个孩子都是老师眼中最特别的那朵花,成长就是在理解、包容与呵护中,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成就生命的五彩斑斓,展现教育的无限可能。园本叙事研究让教师的情与幼儿的情相互连接,让幼儿的成长更加灵动。

(三)教师成长更主动

基于课程改进的园本叙事研究中,我们看到了教师从“为了研究而研究”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研究”的主动参与,从只关注教育技能的提升转变为由内而外的认识和行动,从只有碎片化的记忆转变为梳理成富有深度的教育故事;从忙于课程的表面转变为有效反思其中的问题。虽然,研究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是教师却在不断接近教育道路上最好的自己。

运用叙事研究促进幼儿园课程改进,以故事的方式不断实现教师“经验表达与理性思辨的互动”[4],教師和幼儿的成长成为课程新的生长点和突破点,体现了课程与师幼互促成长的过程,这是一种鲜活的、动态的、富有生命的研究。叙事研究不仅促进了园本课程的改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教师对课程、儿童、教育的研究自信,为自身的专业成长储备持续的动力,更为课程的改进和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颖.教育叙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J].文学教育(上),2008(08):118-119.

[2] 范玮.教育叙事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5):26.

[3] 吴昀.课程叙事在园本课程研发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6(05):70-72.

[4] 刘秀霞.故事与教育:教育叙事研究的多重维度探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34(02):56-61.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重点自筹课题“成长的故事:幼儿园课程改进的园本叙事研究”(课题编号:B-b/2018/02/1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葛琳,gelin1977@163.com

(助理编辑 姬小园)

猜你喜欢
幼儿园课程
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探讨
两汉文化资源在徐州市区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级区域游戏创建的新思路
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锅庄纳入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及策略研究
让幼儿园课程妙笔生花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在五大领域中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