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下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思考

2021-08-27 15:10罗燕容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融合教学劳动教育小学数学

罗燕容

摘 要: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是现代学校教育实现社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小学数学课程提出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劳动的意义,把生活中的情境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文章为笔者对于劳动教育进数学课堂的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探讨劳动教育同小学数学教学相融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融合教学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再次表述关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随着当代社会与教育的飞速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绝不可以将劳动教育与科学文化学习看成是彼此排斥的。笔者认为,劳动教育包含德、智、体、美教育的各种因素,德、智、体、美的教育也是实现劳动教育的最重要教育形式。所以,我们倡导劳动教育进课堂,不仅仅是将劳动教育看成是劳动课、手工课等在课表上列多少课时的劳动教育专门课程,而是要让劳动教育的价值观走进课堂。新时代下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可理解为“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檀传宝在《劳动教育论要:现实畸变与起点回归》一书中提到,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教育价值观,劳动教育价值观的培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具有本源性价值,即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劳动、劳动者神圣、光荣;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具有经济性价值,即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按劳分配是合乎正义的分配原则,不劳而获、少劳多得则可耻、不义;三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具有教育性价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而且热爱劳动、参加劳动才能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不愿劳动、不爱劳动则会阻碍个人的全面发展。

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观的变化,引发了笔者对劳动教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的思考。

一、利用劳动素材,渗透劳动修德教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认知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立足义务教材,充分开发并创造性使用教材。其中,人教版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情境和素材,这些劳动教育素材中涉及的劳动种类和劳动者极其丰富,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劳动素材,例如:三年级上册课本第74页,工人师傅为动车做电焊;四年级下册课本第24页,小朋友参加植树;等等。通过这些劳动素材,让学生明白:环卫工人的劳动创造了美丽干净的街道环境;农民的劳动生产出了粮食、水果、蔬菜等;工人的劳动铺设了马路、造出了高楼、生产了交通工具等;老师的劳动教给了我们知识;医生的劳动为我们提供了医疗服务;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

二、挖掘数学文化,渗透劳动创造美的教育

新课标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思想和数学的应用价值,向学生有机渗透劳动启迪智慧,劳动创造文明、创造美的教育。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一课,可以给学生详细介绍数的产生过程,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又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一课,在学习圆的周长的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发明圆周率的故事等等。通过数学文化的挖掘,既能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又可以彰显数学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古人计数”中,让学生模仿古人用手指头来数羊,数到10后,手指头不够用了,由此思考:新计数单位是怎样产生的?不仅知道10后面的数是11,更体验到了“数(shù)源于数(shǔ)”,而且感受十进制的起源,渗透了数学文化。教学不仅仅是认识11—20各数这一知识的结果,而且要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基本数觉→数数阶段→实物计数→手指计数→符号计数”这一过程看出,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文明。人类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劳动创造,在艰辛的劳动过程中彰显了人类智慧。

将数学特殊的、自由的美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参与劳动实践并取得成就,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肯定,在此过程中产生愉悦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正是劳动创造美的一种体现。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渗透劳动益智、健体教育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的教学重在实践体验、重在综合应用。它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一课,在学生学完圆的相关知识之后,组织开展“确定起跑线”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开展活动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田径环形跑道的基本结构,然后运用周长公式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接着找出相邻两条跑道之间相差的长度,最后根据每相邻两条跑道之间的差距,确定每条跑道的起跑线。通过这样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有效地渗透劳动教育。

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才能切身体会劳动的辛苦、不易,才能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助于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勞动教育最核心的价值是培养人格。所以,我们在学校进行劳动教育时,不能仅关注外在的劳动成果、作品,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劳动教育不等于体力劳动的锻炼,更不等于农业劳动,要在理念上加强、更新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认识,带给学生更温暖、更正面的价值与思维。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劳动教育论要:现实畸变与起点回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融合教学劳动教育小学数学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不同计算机语言融合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