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对产业扶贫韧性化的思考
——基于对许岭村和土桥村的调查研究

2021-08-31 07:58李泽浩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7期
关键词:韧性食用菌农村

李泽浩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1 研究背景

1.1 脱贫攻坚进入“后扶贫时代”

2021年,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由此,中国的扶贫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于农村脱贫成果要求进一步巩固、对于农村发展手段要求更加可持续、对于农村发展路径要求更加独立。

李小云、许汉泽提出,随着长期困扰中国农村原发性绝对贫困的消失,农村贫困将会进入一个以转型性的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为特点的新阶段[1]。根据这些特点,一些学者对当下具有此特征的中国乡村脱贫发展阶段进行了重新定义。如李博将从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核心的扶贫时代到以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为核心的扶贫阶段定义为“后扶贫时代”[2]。总而言之,以2021年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以相对贫困和次生贫困为特点,以巩固脱贫成果、注重农村可持续发展为要求的“后精准扶贫时代”。

1.2 农村经济发展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如何更好巩固扶贫成果、怎样使每个村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发展繁荣路径、是否能够更好满足村民在除了生存需求之外的其他发展需求,成为未来五年国家乡村建设的重点关切。

未来五年的过渡期,脱贫工作将继续实行“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这表现出中国的扶贫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扶贫成果的巩固仍需要一段时间,而这段巩固的时间,也正是向“乡村振兴”过渡的时间。

2021年2月25日,“国务院扶贫办”正式更名为“国家乡村振兴局”。这不仅反映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胜利,也体现了党在十四五开局对扶贫工作新的规划,新形势对农村工作提出了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要求。

1.3 扶贫产业潜力并未被充分发挥

在农村产业扶贫中,扶贫客体的政府行为逻辑可能会对产业扶贫政策造成消解。首先是能不能选好产业的问题。在产业选择的过程中,政府有时根据其自身的产业规划去选择农村产业,以期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和典型性。其次,在产业扶贫的实践中,村中的扶贫企业往往担任了支柱角色,然而大多数传统企业毕竟是以利益为导向的。参与产业扶贫的龙头企业归根结底是“理性经济人”,可能会忽视产业的成果是否被贫困户真正享有[3]。因此当下的产业扶贫更需要从扶贫主体的需求出发,与扶贫客体形成“双向互动”,从而更好发挥产业的扶贫致富潜力。

综上所述,不论是“后精准脱贫时代”的时代背景、向“乡村振兴”转化的时代要求,还是产业扶贫对“双向互动”的迫切需要,都要求农村去探寻出一条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可持续”本身就蕴含着对“韧性”的需求,要求农村的发展方式是有较高自主性的、有强大生命力的。因此,探索产业扶贫的“韧性化”在当今时代语境下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2 产业扶贫韧性化理论

2.1 产业扶贫韧性化内涵

有很多学者从工程力学(陈轶,李金花,叶志聪,刘辉,2019)、生态学(李博,2020)、生物医学(陈顶芳,2020)等领域引申抽象出韧性的概念在扶贫中加以应用。其中陈轶、李金花、叶志聪、刘辉对韧性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韧性(Resilience)指能够阐释系统吸收干扰、经历变化和重组后,仍然保持或超越原有功能、结构、特性和反馈的能力[4]。这一对韧性中性的定义既能反映出在脱贫攻坚取得绝对胜利的时代背景对扶贫产业提出的应具有因地制宜强适应力、强恢复力的要求。

2.2 产业扶贫韧性化路径探析

王雨村、李月月、潘斌提出,韧性化产业扶贫应该在政府主导的刚性扶贫与农村内生动力主导的柔性扶贫结合下制定灵活的扶贫政策,通过产业和行政手段、乡土文化、多元治理和科学技术加以实现[5]。同时,陈顶芳认为韧性化的产业扶贫应该具备四个特点,分别是政府方面具备良好的引导力、扶贫产业结构完整,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扶贫资金来源稳定和扶贫产业在风险应对上具备鲁棒性,即扶贫产业在面临异常的市场环境时,有尽可能降低贫困户面临市场风险的能力[6]。然而这些理论和路径都只关注到了产业扶贫韧性化的某些方面或环节,综合来看,只有把这些理论加以结合与贯通,才形成涵盖产业扶贫韧性化基本方面的发展路径。

3 两村在产业扶贫韧性化扶贫中的实践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许岭村全村1 68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60户,贫困人口713人,属于省级贫困村。2018年底,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时的42%下降到目前的1.42%;贫困人口由原来的160户710人降低到现在的8户24人,全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1 000元左右提高到现在的10 000元以上,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实现了高质量、有尊严脱贫。村中主要以村集体经济为主,产业多样化,以绢花、桑构树和高油酸花生种植、养殖业为主要产业。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瓦屋镇土桥村现有贫困户61户,2018年底脱贫。该村主要的支柱产业是制种、养菌、管理、销售一条龙的食用菌产业。该村所在的瓦屋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全镇扶贫资产村村全覆盖,共吸纳1 160余人就近务工,年种植香菇837万袋,产量8 370吨,产值8 300多万元,带动贫困户550户,目前正在倾力打造国字号“香菇小镇”的目标。

笔者经对两村的走访调查,总结出许岭村、土桥村在扶贫韧性化的实践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从外部进行政策帮扶和组织产业联动规模发展。另一方面,在村庄内部结合本村实际情况选择产业、鼓励本村创业力量成长。外源干预和内源激发“刚柔并济”,使两村产业具有较高可持续发展性和较强的抵御外部风险能力。

图1 两村产业韧性化发展机理图[7]

3.1 外源激发

3.1.1 组织管理机制较强的服务意识助力产业发展

许岭村获财政扶贫资金300余万元、工行平顶山分行融资及物资合计30余万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扶贫车间和仓库和村民文娱设施的建设中。该村蒲公英制茶产业和绢花车间的招商引资,均是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完成的。

土桥村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近2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在贷款和项目对接方面的帮扶。同时,政府也提供消费扶贫等惠民政策以增加农产品的销量,帮助一些刚起步的产业发展的更稳。

在许岭村和土桥村,县政府、村两委和驻村干部都集中财力和精力助力村中已有产业发展。坚持上级政策的基础上,两村的组织管理机构也能够在选定产业发展路径后做到真正服务于产业,从产业真正的需求出发进行帮扶和指导,为产业成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动能。

3.1.2 内外联动构建产业韧性

许岭村村干部鼓励外部投资置办绢花车间,让村里的留守妇女有了活干,还带动了120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实现务工,人均每年增加收入12 000多元。绢花销路远致印度、中东,物流稳定、作为产业主要劳动力的留守妇女流动性也不大。同时,村中还承接了光伏电站项目,年收入6万元以上。

与普通鲜蔬不同,土桥村生产的食用菌从养生功效到使用口感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市场竞争力强。产业拥有成熟的冷链运输体系,远销西北多省,并与周边市区有稳定的合作。该村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所在瓦屋镇其他村的食用菌发展,从而形成了瓦屋镇“香菇小镇”的特色文化标签,具备一定的区域影响力。

由此可见,只注重本村内部的经济发展效益是不够的,还要注重与外部的合作,才能进一步打开扶贫产业发展思路,拓展市场,通过与外部合作提高产业韧性,对外销售渠道稳定、对内村民认可,让产业具有较好的风险应对能力和发展潜力。

3.2 内源激发

3.2.1 因地制宜提高产业稳定性

许岭村基于本村原本的小规模养殖业,在村第一书记带领下开始大力发展养殖业。目前该村养猪数量由原来的年出栏2 000头提高到的5 000头以上,养羊数量由原来的300只提高到1 500只以上,养鸡数量由原来的8 000只提高到20 000只以上。通过学习种植技术和考察本村土地的实际情况,村中开始进行桑构树和高油酸花生的种植,目前发展稳定,并发展出一系列农副产品,提高了经济收益。

土桥村的食用菌产业主要由九九乡情农业有限公司经营。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之前,村中种植有草莓、黄花菜等,虽然有创收,但总体带动能力不强。而土桥村的气候极为适合食用菌种植,通过乡镇邀请有食用菌种植经验的乡镇企业家返乡创业和村民合作,土桥村的食用菌产业逐渐形成规模,村中香菇大棚已发展到了150座,“大出菇”时最多带动周边400多人到公司务工。

许岭村的产业以多样化为特征,在本村一处产业受到影响时,其他产业对受影响产业的劳动力有一定吸纳能力。土桥村产业以特色支柱产业为特征,食用菌产业在河南省有独特的气候优势,很难被复制,且大棚种植对外界冲击抵御性强。综合来看,两村都从本村内部条件出发,提高了产业韧性化程度。

3.2.2 鼓励创业激发村民内部活力

许岭村、土桥村的“明星产业”分别是绢花产业和食用菌产业,而这两项产业的发展都是本土企业家受村镇邀请返乡一手创办的。本土企业家对本村情况熟悉,并且与村民有天然的亲近感。与外来企业的根本不同是,乡村企业家创办的产业,更具“情怀性”和“公益性”。比如在2018年春,因天连降大雨,很多香菇收购商暂停了收购,但土桥村企业家匡长军没有退缩,硬将所有香菇收了下来,因此赔了10几万元,只为了照顾到村民利益。

许岭村县里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五万元的免息贷款,鼓励自主发展产业,广受农户好评。另外抖音等新媒体有许多的新农人,他们的作品能够在思想上引领更多青年关注农业发展。村中也会提供消费扶贫这些惠民政策能够增加农产品的销量。帮助一些刚刚起步的产业发展的更稳。

鼓励本土企业家参与产业发展、扶持贫困农户和返乡青年家乡创业,这样的措施能从根本激发扶贫主体内部的积极性,让产业源于农民、受用于农民。两村创办的以民意和村实际情况为基础的产业,真正具备内源活力。

4 两村实践对产业扶贫韧性化的启示和建议

产业扶贫韧性化是在韧性化扶贫理念指导下,以产业为核心,将刚性外源式适度干预与柔性内源式动力激发相结合,构建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8]。因此,笔者将基于上文两村在产业扶贫韧性化中的实践,对产业扶贫韧性化的发展提出建议。

4.1 产业扶贫韧性化发展需要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

组织管理机制要提高其“服务产业”的意识,在产业引进、招商引资方面服务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农村也存在因为惯性的采用由上至下的决策方式而使产业发展不能切实专注于扶贫主体需求的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村干部不能专注于岗位职责,一方面是组织老龄化使政策制定不能切实贴近农村发展最新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落实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长统一由一人“一肩挑”的改革,努力实现农村党组织领导村级的各项事业,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实行集中和决策,贴近农村实际情况,提高办事效率。同时,针对组织老龄化的问题,组织要接纳更多青年干部,也要倾听和重视青年干部的声音,了解当下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找到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总而言之,组织管理机制完善的重点在于加强服务、联系群众。只有贴近扶贫主体需求,才能制定出更加清晰有效的产业政策,助力农村产业发展。

4.2 产业要因地制宜,也要内外联动

在脱贫攻坚战进行时,产业更强调因地制宜性,注重对本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同时,因地制宜的企业有强大的内源活力,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强。产业韧性化既要考虑产业对本村的合适度,也要注重打造特色品牌、特色产品,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当下,乡村振兴的目标对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更好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产业对外的联系性,提高农村产业“区域联动”规模效应。当下农村产业发展要从“一村一产”向“多村联动”转变,打破空间限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强动能。

4.3 重点鼓励本土企业家、青年返乡创业

本土企业家和外来企业相比,对村子有着天然的情感依附。这种感性的情怀可以一定程度上削减企业“经纪人”的身份构建,避免企业由于逐利而忽视了村民的发展需求和在产业中的利益分配。同时,正因为对乡土的依附情感,本土企业家创办的产业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根植于乡村能减少企业因为利益和市场变动而将产业迁出农村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本土企业家对家乡实际情况了解比较深入,并且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源与财力,在乡村产业转型过程中可以成为有力的推动力量。

创业青年虽然不像乡镇企业家一样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但是青年具有学历高、见识广、思路新的优势,同时比较了解乡村发展情况,加上青年人特有的热情和动力,加以政策扶持和与本村现有产业的融合,创业青年能够促使农村产业迸发出更强的可持续性和创新性。

4.4 切实关注农户需求,形成双向互动产业发展模式

从产业选择、产业落地到产业发展的各个步骤都需要倾听扶贫主体的意见。特别是在现阶段大多数农村产业都已经基本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应该更加注重基于农户切实需求对农户提供的产业发展指导。对农户需求的了解与回应不仅能精准定位到本村可能存在的返贫问题,也能整合意见,凝聚人心,集中农户的积极性促进产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同时,对农户的培训能够地更好促进科技在村中的深入应用,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与发展速度。

5 结语

要用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和内外联动的产业发展模式对农村产业活力进行激发,同时也要找到农村内生动力,从本土企业家和农户身上找到乡村的生命力所在。许岭村和土桥村的实践表明,后扶贫时代的产业韧性化工作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进行,通过“刚柔并济”的内外手段助力产业发展,精准识别和解决返贫因素,并通过建立可持续性的产业发展机制为乡村架起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桥梁。

猜你喜欢
韧性食用菌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