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联系的认识

2021-09-03 00:49昝劭华
南北桥 2021年21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生态文明传统文化

昝劭华

【摘    要】我国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恢复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广大人民群众是这一创新发展过程的亲历者、参与者、实践者、共享者。

【关键词】生态文明  “还”字本意  传统文化  美好生活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1.026

在新时代下,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旨在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从而建设更加美好的自然环境。

一、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

一是要走出一条跨越式的发展路子。这是由于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相对东部沿海发展滞后,云南要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跨越”发展。二是要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这是因为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有25个少数民族,还有“稀有”“直过”民族,团结十分重要,所以成为全国的示范。三是要争当生态文明排头兵。云南是“植物王国”,拥有立体气候,有热带、亚热带植物分布,有植物学家蔡希陶于1959创建的我国第一个热带植物园——西双版纳植物园,有植物学家吴征镒于1986年以“扶荔宫”为名创建的昆明植物园。四是要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辐射中心。云南虽然地处边陲,但位置十分重要,具有“桥头堡”作用。五是要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新篇章。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把云南的各项工作做好了,也就为中国梦丰富了更加充实的内容。

二、对“还”字本义的认识

还,是一个多音字,根据汉字音韵学(音)、文字学(形)、训诂学(义)三大特点,在《说文解字》中,读音以反切法注为“户关切”,这一注音法相当于汉语拼音的“户”的声母和“关”的韵母以及“关”的声调,即读huán。研究汉字的本义不能离开繁体字,“还”的繁体为“還”,字形注为“从走睘声”,说明在造字法上“还”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字义注为“还,复也,返也”,有再次或重返之意,“返回原来的地方或恢复原来的状态”,重要之处在于恢复,“归还”、“回报”均是后来的引申义。至于又读hái音,用作副词,那是后起之音和后起之义。

为什么要让自然重返和恢复以“宁静、和谐、美丽”呢?说明原本我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并不是今天的面貌,但在历史的变迁中,由于主观、客观方面的因素,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复存在,有的地方还变得恶化,导致人们生产、生活、生存环境变差,生态链失衡,自然灾害频繁,自然界无以宁静之状,动植物减少、稀缺、濒临、灭绝,自然界之间不和谐,人与自然也不和谐。更有甚者,一部分地区和领域,一部分个人和企业,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大量无序开采、开办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导致山河破损、空气污染、耕地污染、水污染。于是在不该出现雾霾、沙尘暴的季节里出现恶劣天气,蓝天少了,白云少了,树少了,草少了,动物少了,鸟类少了,清洁水源也少了,一些地方望不见青山,看不见绿水。因此,必须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句话,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自己。人的命脉在粮,粮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山上没有树,用什么来涵养水源。因此,党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不仅如此,百年大计、千秋伟业,还要更好地为子孙后代造福。

“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作为党的政治宣言一个“还”字抵千金。恢复、还原自然生态,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必然惠及子孙后代。

三、对生态文明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联系的认识

文化的引领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浙江余村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字书写镌刻于一个大石头上,安放到村口,作为当地的村风、村训、座右铭,之后,该村的发展是何等的引人注目。2015年,总书记在大理洱海考察时指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当地干部群众也把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作为座右铭镌刻在大石头上,竖立在洱海边,之后,洱海恢复和保护得很好。

昆明,人称“春城”。杨状元,即明代四川籍状元杨慎,字升庵,因“议大礼”得罪权贵,被贬充军至云南36年,主要工作、生活和活動在昆明、保山一带,终老于云南。其曾有诗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意为昆明天气常年像二三月份那样温暖,四季都有花,感觉均是春天。故有“春城”一说。这就是文化的底蕴和魅力所在。杨升庵又因什么出名呢?源于他的一首词——《临江仙》。被贬后的杨升庵一路南下,经长江,入富源胜境关到云南,在经过长江时看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有感而发,于是便有了“临江仙”一词,本意是用来安慰妻子,旨在表达官被免了不要悲观,不要难过,世事万物皆如此。却未曾想到,该词填得太好了,被小说家罗贯中引用于《三国演义》之首,作为压题之作,此后士人中流传。其后这首词作为《三国演义》电视剧的主题曲,歌唱家杨洪基演唱,传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飞入寻常百姓家”,使词作者更加深入人心。该词上阕借景抒情,气势宏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滔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下阕叙事抒情,万物如此,“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滇池,因何而名?也与古代弥勒文化名士孙髯的一副大观楼长联有关。该联上下各90字,整联180字,是宣传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一张名牌,成为千古绝唱。诵、听、观、讲,四好齐备。上联借景抒情,“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云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下联咏史述志“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同样,兰亭,因王羲之的书法而名;滕王阁,因王勃的“序”而名;岳阳楼,因范仲淹的“记”而名,凡此种种,无一不是与文化、文人有关。因此,文化自信是最深厚、最持久的自信。

四、对自然生态发展历程的认识

众所周知,人与自然相处,必然经历“抗争—改造—适应—和谐”几个阶段。在蛮荒时代,因生产力和生产工具落后,人类为了抵御野兽的侵袭,以柴火驱赶。在漫长的部族领地争夺中,也常用火攻。建筑房屋遮风避雨、防寒保暖,需要砍伐大量树木。还有自然现象中雷电、火山喷发,也可能导致大面积生态环境难逃厄运。这里仅从人类自身进行追溯探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当今时代的人们生活水平是前所未有的高,不仅解决了吃穿住行的简单需要,即使用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生理、安全、爱、尊重、认知、美、自我实现三个层次七种需要来衡量今天人们的幸福生活水平,也普遍达到了这个标准,不仅如此,还有更高级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前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叙述:楚国子虚出使齐国,向乌有先生夸耀楚王在云梦泽游猎的盛况非齐王可及,乌有先生不服,加以诘难。后亡是公详述汉天子在上林苑“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的壮观校猎,非齐楚诸侯之国所能比,指的就是当时长安的自然环境。这一素材虽极尽夸张形容之能事,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广为流传。不难看出,不管是云梦泽也好,上林苑也罢,充分说明一个道理,双方都以自己的国都、领地、故土拥有广袤的原始生态、丰富的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为荣,而不是以有多少奇珍异宝来显摆、炫富、张扬。在他们内心深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才是国强民富的标志。

在历史上人们为了生存和安全的需要不得不改进住房,木材就是最主要的原材料,大量砍伐树木,从朝廷、官府到民间,无一例外,还有放火烧山垦殖、烧火取暖、做饭用之薪炭,无一不与树木有关。《诗经·魏风·伐檀》:“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讀来有身临其境之感,真切地听到了他们的伐木声,把砍好的檀木整整齐齐地堆放在河边。秦始皇灭六国后,大兴土木,营造阿房宫(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阿房村)。唐朝诗人、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这样记载:“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抅而西折,直走咸阳……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如此庞大的宫殿,砍尽了蜀地的树木,多么宏伟的建筑,随着秦朝政权的崩溃,民怨鼎沸,阿房宫就被一炬而成焦土。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里记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从我的父辈那里得知:他们曾亲历家乡植被葳蕤繁茂、遮天蔽日。一直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村边山地、空地也有很多树木,生长着很多华山松、云南马尾松,一成人双手合抱无法围拢,仰头看树梢帽子都会落地,地面时有狼、豹、野猪、豪猪、野兔、穿山甲等动物出现;树枝上经常有小鸟、红腹锦鸡、野鸡、松鼠穿梭其间,嬉戏、撒欢,鸟语花香,各种动植物和谐共生,相互依存。那时村口还有一水面一平方公里、水深十多米的天然湖泊,水从未干涸过。但在造田过程中,有人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将其轰炸出一个缺口,将水排除,变为耕地。殊不知,这样的湖泊变为田地后也是广种薄收。

到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农家做饭取暖都还在用树木。上学的男孩,每当假日、放晚学,就是砍柴、扛柴、挑柴,农村建房仍以土木结构为主,仍需大量木材。

近年来,由于政治的引领、观念的更新、科技的进步、农网的改造、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广大农村建房、做饭、取暖不再用树木,普遍用上了电,既便宜划算又便捷卫生,何乐而不为呢?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人工林大幅度增长。

五、对美好生活与美好环境的认识

何为美好生活?何为美好环境?他们的标准和条件是什么?不同的世界观,得出不同的方法论。

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角度看,大凡被称为“盛世”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就是美好生活。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一般认为出现过如下“盛世”:第一次是周王朝的周成王、周康王时期,史称“成康”盛世;第二次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史称“文景”之治;第三次是唐朝的唐太宗、唐玄宗时期,因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唐玄宗的年号教“开元”,史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第四次是清康熙、清乾隆时期,史称“康乾盛世”。

从“大一统”和民族复兴的主题看,我国历史上共出现过“大一统”、大统一时期三次,即在东西对峙或南北对峙的前提下一统中国。第一次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兼并六国(齐、楚、燕、韩、赵、魏)完成统一;第二次是公元589年杨坚(隋文帝)灭南朝中的陈,完成统一;第三次是公元1729年忽必烈灭南宋,完成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坚强党中央领导下,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从现实生活来看,普通民众所追求的生活不过就是“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这是民众最简单的需求,人们追求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和环境。

美好生活必然有美好的环境相适应。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由于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生产力低下,人们为了满足温饱,大量砍伐树木,大量毁林开荒,致使山林少了,绿色少了。当人们蓦然回首,才发现这是一种不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党和国家加以引导重视,是非常必要、及时有效的。

还自然以宁静,就是要放下刀、斧、锯,结束刀耕火种之历史,不再毁林开荒,要退耕还林。放下枪,不危及野生动物、鸟类。坚决取缔、关停建在路边、林边、村旁的石料厂,让炮声远离这些地方。坚决取缔在上述位置污染严重的砖厂、水泥厂、焦化厂。坚决收缴、杜绝私自持有猎枪的行为,这样才能还自然以宁静。

还自然以和谐。自然界的动物植物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要简单地说这重要那不重要,也就是不要只看到鹰和黄鼠狼会偷鸡,就大加捕杀。不能认为麻雀会啄几粒粮食就以“四害”剿灭。不要破坏它们赖以生存的领地和家园。不仅动植物要和谐,人与自然也要和谐共生。

还自然以美丽。美丽的大自然是春天暖、百花开,夏天热、雷雨多,秋天凉、稻谷香,冬天冷、雪花飘。传统农业生产、农事活动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如果破坏了这一生态系统,打破了这一规律和平衡,大自然还会美丽吗?美丽的自然环境会让你心旷神怡,身心怡悦,幸福美满。

在农村以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为动力,对山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国家给予补贴,大力鼓励和提倡植树造林,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林农的积极性,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栽。对国有林进行改制,禁止乱采滥伐。如塞罕坝国有林场,师宗的南盘江林业局、杉木林总场。还有国家的三北防护林,人进沙退,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发挥着天然屏障作用。以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云南迪庆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为突破口,推进十大国家森林公园建设,调节环境和大气循环。以国家环境督察为动力,力促整顿、关闭、停业对水、空气、土壤污染严重的厂矿、企业。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于2021年10月在春城昆明召开,紧接着建立了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三江源、川陕甘大熊猫、东北虎、福建武夷山之茶、海南热带雨林等一系列国家公园,并予以重点保护。

通过一系列的国家战略和重要举措,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美丽宜居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六、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

(一)转变理念,树立全新的生态文明观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严重紧缺,资源严重浪费,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趋势。如若不能够及时认识到这一现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防范,势必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党的十八大、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逐渐增强,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当今世界加强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而要想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行为准则和发展标准,对价值观念作出重新的界定。在人类和大自然环境当中建立新型的连接关系,人类要从内心当中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敬爱大自然,敬爱每一种生命,这样才会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工作行为,使生态系统能够得以良性循环发展,从而创造出高度的生态文明。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所倡導的回归,自然人行合一、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协同共生,更加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联系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因此在新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社会经济在发展和人类社会进程当中,必须要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谐平衡为出发点。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尊重和保持对生态环境的敬畏,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尽可能做到少投入,多产出,再利用,少排放,使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增加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认知,适度发展,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与生态文明建设保持高度一致。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

新时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从加快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传统发展方式方面入手。要着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积极探讨循环发展产业,严格控制碳的排放,形成资源节约需求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发展格局和产业结构,并转变高污染、高消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生态环境是一种资源,包括了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化态环境当中有很多资源,一旦被过度开发利用将不复存在,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推进,各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日益短缺,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寻求一中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又能够获得经济效益,且使人与环境友好共存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今后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转变过去高污染高消耗的发展方式,要将可持续化的发展理念充分应用其中,严格监管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并依靠企业力量强化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企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使企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益提升竞争能力的同时,更好的节约资源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证各项资源都能够得到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平衡。

(三)强化制度建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

决定人们生态环境保护认知和行动习惯的不仅仅是理念和认知,还应该从利益驱使和外部环境施压。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加快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制度来维护和保障公共利益。从古代时期国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给我们启迪,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除了要转变理念,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消费方式之外,还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用规章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未来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就需要我们从五个方面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第一,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有效建设,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之间的地位。第二,应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第三,应该加快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容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生态环境的不规范开发。第四,应该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第五,应该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观念,通过对这些制度和法律法规作出有效的界定,势必能够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强化宣传,营造全面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除了国家和相关执法部门全面参与之外,也需要引导社会大众全面参与其中,构建一个完善企业系统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社会大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人口大国,虽然近些年人们对现代生态环境保护有一定的认知,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但大多数人在日常生产和发展过程中仍然从自身角度考量,不是对整个社会环境进行综合性的考虑,缺乏普遍的责任意识。所以为了引起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就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加快形成从学校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各种媒介环境,开展广泛性的宣传,向社会大众介绍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和价值取向,使社会大众都能够形成节约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科学开发利用资源,坚持走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就需要我们采用辩证的态度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当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尊重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树立新型的生态环境保护观,保证社会大众能够全面参与其中,共同向着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迈进。

参考文献

[1]韩静.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2-23(006).

[2]赵中乐.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21.

[3]张晓宇.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性价值追求践行策略论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05):113-118.

[4]冯留建,孙海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儒家生态文化的继承与创新[J].毛泽东研究,2021(04):4-13.

[5]周颜玲.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9.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生态文明传统文化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