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之学生主体性因素探究

2021-09-10 12:37于泉蛟周淑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体性学生

于泉蛟 周淑敏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不应仅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应将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发挥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运用。应注重激发学生对理论的感觉和感知,形成初始的兴趣和偏好,然后有意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进入到对理论的理性认识之中,最终则是学生对理论的有效运用,在实践中不断地对理论进行检验和积淀,形成对理论的终生信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9-0043-02

在所有思政系列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是一门理论性强、抽象晦涩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思想深刻、战略性明显、给人以最为有力指导性的课程。正因如此,“马原”课程的教学改革十分艰难,涉及到多个要素和环节,稍有不慎,其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成功将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马原”课程的教学改革往往十分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设计、组织、管理等都是由教师来全面实施的,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学生的有意接受、主动理解、积极参与,或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切所谓的教学设计、方法和途径的改革,乃至教师的组织和管理,都将陷于空谈和无效。为此,有必要探究“马原”课程教学改革中学生主体性因素的发挥,唯有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最终支撑起“马原”课程教学改革的良好效果。

一、学生主体性之感觉感知的主动兴趣和偏好

“马原”课程的教学改革包括一系列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把控、教学效果评估等,要切中要害,破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难题,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凸显了教师主观理想性的设计和安排,看似也非常符合教学规律及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心理过程,但为什么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总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甚至原本设计非常精良的教学安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被弄得非常凌乱。其实,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在最初始的学生的感性感知上开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在最初授课时就进入到理论的深度与抽象状态,就理论而理论、就逻辑而逻辑,理论功底薄弱的学生无法进入教师深刻的思想内涵中,甚至可能觉得枯燥,从而产生排斥心理。这是由于教师没有遵循学生思想认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没有考虑到学生心理可接受的程度和水平。任何人思想认识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从最初始的感觉感知环节展开的,没有最初的感觉感知,没有一定的兴趣和偏好,学生就不可能一下子就进入到“马原”十分深层次的思想和逻辑之中。如果学生在最初始的“马原”课堂上,对教师、对理论没有兴趣,不能有意调动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加之教师直接进入到抽象、理性、概念、原理的内涵和逻辑之中,就会造成学生根本听不懂,甚至也不愿意去听的尴尬局面。所以,作为思想最为深刻的“马原”课程,绝不是一开始就要讲解得十分深刻抽象,而是要首先了解学生的理论程度,在此基础上把握讲授内容的深度,确保学生能听懂,然后才能够培养其兴趣,最后再加深理论的深度。正如毛泽东所言:“从认识过程的秩序来说,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1]即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人能一下子就跨入到高深的认识中。所以,我们经常说思政课要“接地气”,就是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这样调动和刺激学生的感觉感知和兴趣偏好,在学生形成良好印象的基础上,进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之中。学生的主动兴趣和偏好是“马原”课程教学改革和具体授课过程不可忽略且必然要经历的首要环节。

二、学生主体性之理论理性的有意训练和提升

在铺垫好学生对“马原”课程初始感觉经验,有意调动学生对“马原”的兴趣和偏好之后,下一步就是直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思想内涵和缜密的思维逻辑,教师要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特有的思想性、真理性、指导性讲解出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而又震撼的思想信念力量。正所谓“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彻底、最根本的方面呈现给学生,“马原”课程归根到底是以理论、理性、深刻而见长的。没有十足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思想精髓讲解出来,必然会导致“马原”课程整体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有意进入到理论的思维和崇高的理想信念中,真正从内心深处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坚定的信仰。

激发学生理性、深刻地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外向、好动是他们的特性,让他们坐住“冷板凳”,认真、细致地品读“马原”教材,思考内在的思想逻辑,甚至还要大量閱读马列原著等,这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是一个很煎熬的过程。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学习“马原”课程只是为了完成考试而机械性地背诵。这一点也是多年来“马原”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在教师为学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学生能够展开自我学习、阅读和思考,能够提出一些较为深刻,乃至一些非常“另类”、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时,才算是真正证明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强的批判性。青年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应对理论反复琢磨,甚至是反思甄别,在反复对比、验证之后,才能由内而外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为自己的思想武器。所以,学生主体性之深刻认识、理论理性的有意训练和有效提升,是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环节。

三、学生主体性之实践运用的自觉检验和积淀

在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感性感知到理性深谙,达到较深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和运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地融入到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之中。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的学习,最终全在于应用,唯有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反复对比、校对和检验,才能够进一步验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性和强大的指导力。马克思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即人能够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学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取得预想的成效时,才会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通常认为,学生的主体性往往直接体现在其主观的、精神心理上的能动性,但其实恰恰相反,学生主体性最集中和最根本的体现是在其身体力行上。学生的主体实践,承载其追求,体现其价值,彰显其未来发展的最为坚实的根基和途径。而由于青春年少的学生,人生阅历不多,能力素质不足,所以需要强有力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更有效地展开自己的人生实践。

其实学生是愿意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但绝不是机械的、教条式的学习,而是希望教师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原理与生动的实际相结合,尤其是我们党在历史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破解问题的例子。教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自身的学习、科研、人生进行有效结合,在学习这些鲜活的案例后和对广阔的社会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有意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自身的人生实践之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其思想内涵就会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思想武器。“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所以,“马原”课程的教学改革,最终一定是学生自身在主体实践中对理论的运用和检验,在真理性认识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才会成为学习终生受用的思想武器。

总之,“马原”课程的教学改革不应也不宜是教师一味地发挥主导作用,而是要将这种主导作用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调动和激发学生对“马原”课程的兴趣和偏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初始感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内涵和思维逻辑之中,构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认识,最终则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学生切实的学习、生活和人生实践之中,在实践的反复检验和经验积淀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实践的具体效果面前,学生就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终生的信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0.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56,5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体性学生
学生写话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