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融合路径探究

2021-09-10 07:22张佳翔
今古文创 2021年14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研学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佳翔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融合既是对国家号召的响应,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文化旅行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本文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融合的重要性與可行性入手,提出了一些实现两者优质高效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4-0069-0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向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家庭教育及旅游消费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号召推动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成为新时代旅游市场的新热点,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极强参与性、体验性与实践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融合起来,既能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能给予社会公众更多的文化熏陶,意义重大。

一、非遗和研学旅行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于2006年4月生效。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大多需要通过口、手、行为及技能等展示表达出来,是无形的呈现;后者则是有形的物质呈现方式。正是因为这种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既离不开传承人的口传心授,也少不了被传承人的“在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非遗的文化环境中让年轻一代充分认识非遗、传习非遗,才能真正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好传承好。

(二)研学旅行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中首次提到了研学旅行一词。纲要指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关于研学旅行的定义目前并未有统一的定义,但其与“教育旅游”“修学旅游”“修学旅行”等类似,是对我国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归纳来说,研学旅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学旅行指的是以学习为主要目的地的旅游行为,学习者为了获取某一特定知识或更广泛知识,到非居住地展开旅游活动。旅游的主体不限制为学生身份,可以是任何有志求学的旅游者;狭义上的研学旅行是指由学校组织的校外集体考察学习活动,活动目的是开拓视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人格,活动方式是集体住宿、集体出行。但是这种研学并不特别注重旅游地的距离,只要是离开学校的校外活动就可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融合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融合的重要性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瑰宝,有着文化、历史及艺术价值。我国自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群体不断扩大,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强,非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不足:比如传承人不足,出现了断层的情况;非遗产品消费市场小,后继乏力;青年一代对非遗美学了解不够,传播动力不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传承力度,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普及、推广相关知识与文化。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融合起来,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深根厚植,能够通过研学旅行激发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主动去接触、了解传统文化,并发自内心地爱上这些文化瑰宝,使传统文化在社会公众的心中扎根,提升他们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融合起来,有利于增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数量。通过研学旅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融入社会,以更直接、更全面、更深入的方式方法让更多的社会公众知道非遗、爱上非遗、选择非遗、传承非遗,成为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生力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融合起来,有利于实现文化旅游、教育旅游的深度发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等与非遗研学旅行是有区别的,无论是体验还是感受都有不小的差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学旅行是有明确教学要求、教学任务及实施体系的,具有深度科学育人的优点,是文化旅行、教育旅行的升华与发展。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成为具有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将之与研学旅行融合起来,能够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旅游名片,吸引更多旅行者的关注,增强地区旅游业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占据更大的旅游市场份额,成为地区经济的新来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融合

(一)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项目的开发力度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及相关硬件设施建设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所有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开发的重要资源。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资源包括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两种,比如社会风俗、手工技艺、非遗传承人、非遗博物馆及景点等都是重要的资源。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开发,从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宝库中,找到并开发那些具有研学旅行价值与可行性的项目,使之能够与研学旅行真正融合起来,既保证研学旅行的乐趣,又实现研学旅行的目的,使之发展成具有影响力与知名度、美誉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品牌;要引进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与项目,特别是针对一些濒危项目、富有地域特色的项目,将之融入研学旅行中,激发这些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机与活力,丰富研学旅行的种类;要充分用好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博物馆、传习所及展示厅等硬件设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有更多可看可学的活动场所,降低研学成本。

(二)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儿女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只讓传承人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违背了活态保护原则的。我国当前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的情况并不鲜见,必须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力度,扩大传承人队伍的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融合能够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的旅游开发力度,激励当地引进并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同时还应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服务之中,更有效地保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融合,能够加大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知名度的传播,激发当地旅游从业人员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提升他们的非遗文化的自觉性,使最广大人民群众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人与传承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实现研学旅游原真性与活态保护的共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融合应围绕活态保护原则下开始,实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学校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爱好者等共同合作,从非盈利的角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提供优秀的人才队伍,如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团体成员、当地学校掌握非遗技艺的师生、传承基地的人才等,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学旅行的人才共享。

(三)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及其生存环境都是相对脆弱的,一旦破坏难以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融合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努力形成社会共识,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宣传,在全社会培养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宏观环境,抵制那些破坏、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要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游开发的活态保护原则,将活态保护与传承放在第一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及原真性,让研学旅行的核心是感受文化,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历史、情感、民族文化等;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不能以牺牲其原生环境为代价进行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旅游资源商业化开发,要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互联网+”含量

要用好“互联网+”,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吸引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大多是静态展示,无法给予学习者更直观的体验与感受。引进“互联网+”后,就可以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式展示,让研学旅行的社会公众在体验的同时开展思考与探索,实现传播与学习的双向交流。比如,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小视频、APP小程序等新媒体方式,多角度、立体化地传播相关知识,让暂不具备实地研学旅行的人们能够体验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内容。而那些实地研学旅行的人们则能通过这些新媒体实现与项目主办方、管理方甚至非遗传承人的互动交流,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网络宣传力度,用网络提升宣传的效率与效果,让地域特点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通过网络传播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盈利能力,给予它们更多的生存与发展可能。

四、结论

总的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既离不开专业人士的努力,也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与配合。社会公众是研学旅游的主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融合在一起,能够在综合育人方面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在广泛拓展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广度与深度的同时,使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消费群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那丽娟.“主动发展”教育理念下的研学旅行[J].辽宁教育,2020(12):75-77.

[2]冯显容.“非遗”和“研学旅行”融合的现状与对策[J].艺海,2019(10):158-159.

[3]吴亚玲,郑波.品非遗之美 立文化之根[J].中国德育,2019(11):68-71.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研学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