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基地学校,构建融合信息技术的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

2021-09-10 07:22阎昕明许贤苏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师范生信息技术

阎昕明 许贤苏

[摘要]依托于教育实践基地学校,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示范性师范生教育实践为蓝本,研究构建融合信息技术的示范性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与方法。该体系是集观摩、见习、实习、研习于一体、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四年一贯全程制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信息技术;基地学校

一、引言

师范生教育实践是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师范院校教育实践的现状和发展形势,有如下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一是以往制定的传统教育实践体系往往是分阶段和片段化的,且将实习时间集中安排在大学四年级,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应付式的心理。如何实现“四年不断线”的教育实践,如何提高师范生毕业后的社会需求适应度,如何切实地让师范生在实践教学中学有所得、乐于投入,培养自身过硬的“一践行三学会”的专业素质,从而推动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师范类院校在教育实践体系的制定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二是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应紧扣中国社会的时代发展趋势,即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发展,瞄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1]这一目标,围绕“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教学技能提升的中心任务,在四年的本科培养中着重培养学生对信息化的掌握。师范生如何通过深入到实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把握时代教育发展趋势、提高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掌握教育信息实践技术、探索信息化对“学”与“教”方式方法的改变、以及对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等,这些都需要全面深化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中对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三是《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2]提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培养体系,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库,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和能力,全方位推行“互联网+教育”等一系列有针对性地促进师范生教育培养的举措。借此应充分利用实验区资源,在师范生的實践教学中建立起高校与中小学的对接。

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融合信息技术的四年一贯全程制的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如何让基地学校有效地参与到师范生实践教学培养中去,如何有效地将该教学体系应用到实际的师范生培养中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的研究将会为中小学如何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提供一定的实践理论经验,有助于创新高校师范生实习模式,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在国内同类院校与中小学的师范生合作培养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什么是融合信息技术的示范性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

融合信息技术的示范性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一定的示范性范围内,通过确立明确的专业实践教学目标、设置有规范性和实用性的实践教学类课程、建立引领性的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健全实践教学评价等方式,在实践教学中融合教育教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将教育实践分为观摩、见习、实习、研习四个阶段。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一)分阶段安排教育实践

传统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一般一次性地集中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以实习的形式开展。这样的师范生实习教学不仅时间短,而且过于集中,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截然分开,不利于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进而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教育理论。鉴于此,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从大学第一学期开始,贯穿于大学四年,大致可安排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观摩、二年级和三年级进行见习和研习、四年级进行实习和研习[3]。其中观摩通常是指在高校中,师范生通过线上或将中小学优秀教师请进高校上课的方式来学习教师上课的方法、技巧及课堂组织等;见习通常是指师范生短期深入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践,往往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观摩上课和教学研讨活动;实习通常是指师范生较为长期地深入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践,其中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教研实习等多项内容,该实践教学体系要保证师范生在实习期间有足够的在基地学校现场课堂教学中的授课时数和班主任的工作经历;研习是指在深入中小学的前后时间里在高校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撰写教案、模拟课堂、教学反思等,有利于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过的教育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经验。这样的“四年不断线”的教育实践体系,不仅为师范生提供了实践、体悟和试误的机会,还有效地开展了让他们逐步适应教师行业的各项体验。

(二)创建新思想、新机制、新模式的示范性实践基地

作为实习基地学校的中小学是省内遴选出来的有特色、有创新、具备充分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学校,其具有高度的示范性作用。高校和基地学校紧密配合,力求打造一套规范、合理、有创造性的师范生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区基地学校打造融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远程观摩、学术研讨、延伸服务、大数据分析为一体的信息化师范生教育实习基地,集成基于未来教育、智慧教育的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及电子产品,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局限和学校围墙,实现与在校师范生一线的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有效地支持“学”与“教”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促进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这样的合作形式不但克服了理论与实践不同步、校内与校外易脱节的普遍问题,而且建立起高校与中小学的互助平台,创新合作模式。

(三)创设“两导师”制,让教育实践更贴近中小学实际

传统的教育实践制定的教学目标往往固定不变,教育实践过程通常以整齐划一的方式要求所有师范生参加,形式和内容也过于机械化。高校的实习指导教师往往按照一贯式的指导方式进行指导,对师范生的主动性激发很不够。该教育实践体系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结合当前中小学教学实际并切实有效地开展,明确并细化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技能、师德素养、学生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培养规格。从教育实践之初创设“两导师”制,高校教育实践指导老师主要帮助师范生制定教育实践目标和计划,督促和监督见习和实习工作,并在学生回到高校进行研习时给予指导,进而培养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中小学教育实践指导老师则侧重于指导学生的教师岗位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和提升教师专业基本功,力求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好、教学基本技能扎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就业质量高、更符合一线教育需求的师范生。

(四)重视教育实践中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高校通过自建、引进、共享三种方式汇聚优质的教学案例资源,提供实践平台,综合运用教育技术,以满足师范生在校内进行网上观摩、研习等活动;实习基地学校配备专门的教师教育实验室、实训室和软、硬件设备用于师范生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为前来实习的师范生配备有教授信息化基础的指导老师,帮助前来实习的师范生尽快地掌握智慧课堂、微课录制、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信息化教学手段;高校针对中小学教育中的各门学科,开发资源丰富的课例高端智库,基地学校建设与高校互联互通的智慧课室,用于师范生进行实践教学。

三、构建融合信息技术的示范性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与方法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从2019年起组织师范生参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工作,在18个实验区内的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中小学学校中完成实习任务。构建融合信息技术的示范性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教育观摩、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贯穿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高校学科教师、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共同指导、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具体开展的策略与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高校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明确的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的比例,除了讲授教育理论知识外,采用多样手段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综合能力。在对师范生的四年培养中,建立覆蓋师德师风体验、班级管理实践、教师基本功训练、教研实践、信息化教学手段掌握以及前沿教育理论学习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整体设计、分专业开展、分阶段实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二是选择有示范性的教师教育实践基地,选拔优秀的师范生前往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基地学校进行学习,通过引领作用为其他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提供示范作用。根据不同基地学校自身的特色,提出如何优化前来实习和见习的师范生实践教学的管理服务体系,创新师范生的实习模式,改造常规的教育实践体系,从而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是高校着手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打造连接教育主管部门、师范院校和中小学的教师教育云平台[4]。在见习、实习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研究汇报课,课后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录课视频进行评课指导。基地指导老师除了基本的教育实践指导外,还需要着重教会实习生设计和制作演示文稿、制作微课程、获取和评价数字教育资源,基于信息化数据的课堂讲授和掌握信息化技术支持的测试与练习设计等。

四是高校分别选拔一名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青年教师送入各基地学校进行培养,开展教学指导,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协助基地学校开展师范生培养工作。针对各个学科选派的高校指导老师应积极参与师范生的见习、实习过程,检验学生的教学技能(试讲)、专业技能,指导师范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研活动等实践,进而培养一批问题意识强、备课意识强、合作意识强、反思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未来教育工作者。

五是高校通过开展对基地学校骨干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助力老师成为学术、技术、艺术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时代教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每年承担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达15万人次,广东省80%以上的中小学校长在这里参加过校长培训,50%以上的骨干教师在这里进行过教师培训,近两年学校在培训中着重加强了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以这样的培训为载体,极大地加强了校地对接、院校合作,为基地学校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师范生指导教师。

四、结语

依托于创新实验区基地学校,构建融合信息技术的示范性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关涉到师范生的人才培养。借助于国家教师创新实验区基地学校的支持和协助,该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和开展不仅提高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而且建立了高校与中小学的协同创新发展,具有广泛的示范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Z]. 2018.

[2]汪丞,严文清,夏力. 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三S”模式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2013(1):70-75.

[3]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新师范”建设行动(2018-2020年)[Z]. 2018.

[4]韦英哲.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精准发力,凸显教师教育新特色[J]. 广东教育·综合,2019(2):24-25.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体系师范生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