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过度关注,相信自我成长

2021-09-10 07:22张苑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自我成长

张苑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成长,但是由社会群体焦虑引发的过度关注现象,却漠视教育本质,扼杀了儿童自我成长的能力。本文从教育的本质、过度关注的弊端、以及如何避免过度关注三方面进行探讨,意图提醒家长正视自身的问题,把自主成长的契机还给孩子。

[关键词]教育本质;过度关注;自我成长

实行近4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让每一个孩子变得更加珍贵。尤其在城市里,几乎是全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情况,父母也倾注了更多的精力、金钱和热忱。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抢占,更是加剧了家长的焦虑。《2019年成长焦虑白皮书》结果显示,全国91.5%的家长对孩子成长方面的问题感到焦虑,时代焦虑成为通病。这种焦虑又转化为强烈的无所不在的关注,成倍地投射到孩子身上。各种早教班、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各种起跑线上的较量更是让家长苦不堪言。与此同时,家长从孩子身上索求的也更多——更多陪伴、更多成就、更多幸福……

事实证明,过度关注孩子并没有给家长们带来期望中的成就和光环,反而造成了各种社会问题,如巨型婴儿、啃老一族、叛逆少年、抑郁症、弑母案件……2018年国家衛健委数据显示,在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国儿童自杀人数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其中一些极端的现象往往出现在城市,出现在父母付出大量心血的家庭里。通过对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比对和观照,笔者认为,全民焦虑引起的过度关注,漠视压抑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儿童成长的机能正在被人为地阻断扼杀。

一、认清教育的本质

在当今社会中,家长千辛万苦地抚养孩子,老师不辞劳苦地教导孩子,那么教育到底是什么呢?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1]中国教育家蒋梦麟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教出活泼的人。”日本心理学家岸见一郎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自立,让受教育者能够做出独立选择,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并且摆脱自我中心主义。[2]

“唤醒”“活泼”“自立”,是学者们对教育本质的一致认知,其中强调人的自主能动性,尊重人的内心需求,认为只有成为自己本来的样子,才是一个人最幸福的状态。一言以蔽之,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是唤醒人们自我成长的潜能,让受教育者成为他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爱德华在80年代提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发展需要。成长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包括自主需求、能力需求和归属需求。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能够对行动做出自由的选择。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才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强驱动。[3]

成长的核心实际上是自我成长。强调自我掌控、内在驱动的能量。然而陷于焦虑中的父母,往往忽略了本质和核心,一厢情愿地认为,呵护和付出就是爱,塑造就是教育,成长就是每一步都精准无比地按照规划进行。他们把教育这个复杂系统当做单一系统,认为输入多少就可以输出多少,过分夸大规划、塑造、打磨、雕琢的作用,却忽略了人类具有自我成长的本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生命轨迹,不可能完全按照家长希望的样子长大。就像一粒种子,在保证水分、养料和阳光的情况下,园丁稍加看护,小苗就可以茁壮生长。如果园丁过度浇灌、施肥太勤,频繁修剪、挪动,小苗可能很快就会枯萎死亡。过度关注孩子的父母们就像是过于勤劳的园丁,不停地工作,不停地挥洒爱意,极其努力却无法取得想要的结果。

大量案例显示,走向极端的孩子,大多一直处于被安排、被要求、被呵护的状态,自我选择、认同和归属的心理需求得不到回应,自我成长的潜能被压抑,缺乏焕发自身生命力量的契机,使得灵魂处于极度被压抑的状态。当灵魂无法走出困境、情绪寻找不到出口的时候,非常容易走向极端。在过度关注下长大的孩子们,迫切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时空和边界。

二、过度关注的外在表现及其弊端

平衡是世界运转的基本法则,任何事情都讲究“度”,讲究“适可而止”。不分时机也不讲尺度地滥用关注,长此以往就会演化为“过度关注”,其特质是把“唤醒”改为“替代”,把个体逐步脱离母体的成长过程改变为向内的牵拉和捆绑,模糊了无私(为孩子的幸福)和自私(让自己满意)的界限。它被掩藏在责任、呵护、疼爱之下,成为家长对于孩子变相的索取和控制,而家长们身在其中却并不自知。过度关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微不至的全天候保姆

主要表现在家庭关系的重心发生偏移,以亲子关系为重,婚姻关系退后。以孩子为全部的生活重心和中心,一切都要为孩子让路,无论是作息时间还是衣食住行都以孩子为尊,并提供全方位、精细化的服务。对于生活上的一切琐碎事务,家长大包大揽,周到细致,无所不至。家务事绝对不要孩子沾边,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需要动手,只要做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好。饭菜喂到嘴边,水果切成小粒,吃肉撕成小块……高频率地嘘寒问暖,对孩子关怀备至。

保姆型的家长,掐断了孩子感知自己的途径。孩子不知何谓饥饿,何谓冷暖,成了被精准投喂的“两脚兽”,严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这样下去不仅容易让孩子产生懒惰、散漫、极度依赖等问题,也会养成孩子娇纵、自我、不顾他人感受的性格。

2.无处不在的指导员

这样的家长往往居高临下,以过来人的姿态时时刻刻指导孩子,恨不能把所有时间都用在教育孩子这一件事上,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是他们的口头禅。其表现之一是亦步亦趋,随时指导,不给孩子试错的机会。比如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时,父母在一旁不停地指导、评判,详细到每一个步骤都要提出建议,搞得孩子无所适从。一旦发现孩子的动作略有停滞,不够流畅时,就急于提供帮助。二是过多干涉。吃什么、怎么吃、几点吃,都有严格的规定;穿什么、怎么穿、颜色搭配、穿衣顺序,要按照家长的习惯,且不容变动。三是见缝插针,频频说教,让孩子心生厌倦,难于自省,毫无自信。

指导员型的家长,阻碍了孩子对世界的正常感知能力,用成年人的观念和方法取代孩子的自身体验,带给孩子深深的沮丧感。孩子处于无所不在的指导当中,得不到心理认同,没有独处的时间,没有试错的机会,专注力差,情绪压抑,成年后甚至会抗拒亲密关系。

3.无所不能的开路者

这样的家长总是身先士卒地替孩子扫平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障碍。为了孩子,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有些甚至不顾及家庭的实际情况,对孩子一味地满足,有求必应,为了孩子在所不惜。父母只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孩子看,更不舍得孩子在外面受半点委屈和半点艰辛。遇到困难,家长出面解决,让孩子藏在身后。遇到对手,家长出面摆平,让对手落荒而逃。其他人对自己的孩子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典型的“护犊子”。平时以“危险”“不安全”的理由拒绝孩子对外界的探索,害怕孩子脱离自己的视线。家长的这些表现,实际上是在变相地告诉孩子:你不行,你没有这个能力,你离不开我。

开路者养育孩子,事实上屏蔽了孩子向外探索世界的可能性。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无法满足被认同的心理需求,难于独立,不敢面对问题,抗挫能力差,也缺乏责任感和担当的勇气。曾经出版《放下孩子》一书的洛杉矶临床心理师温迪·莫格尔是美国多所学校的顾问,她发现,现在“茶杯式”新生越来越多了,他们是如此脆弱,稍微碰壁就有可能碎掉。“父母处于好意,在其整个童年时期替他们消化掉了所有的忧虑,结果他们长大后不知如何面对挫折。”哈佛大学讲师、儿童心理学家丹·肯德隆表示:“如果孩子不曾体验痛苦的感觉,就无法发展‘心理上的免疫力’。”

4.无所不知的预见者

这些家长认为“孩子无小事”,习惯于过度解读孩子身上发生的一切,小题大做。揪住小事,然后放大事件,放大后果。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与未来、人生、成败、荣辱挂钩,搞得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他们经常说的话是“你这个毛病不改,你以后就完蛋了!”“这个都做不好,你以后连工作都找不到!”“为什么跟人打架了?肯定是你太懦弱了!以后就是个没出息的人”……

预言家式的家长,破坏了孩子迎接未来的勇气,以及对不可知的期待。剥夺了孩子进行自我反省的机会。孩子得不到被信任的感觉,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缺乏挑战困难的动力和勇气。常常產生自我怀疑,认为“我不行”,我做不到,太难了,导致做事畏手畏脚,习惯退缩。

5.无时无刻的赞美者

有些父母不断地告诉孩子,他们是多么特别,多么有才华。有些家长不明白赞美和鼓励的差别,鼓励的长期效果在于它能让孩子自信,赞扬的长期效果是让孩子依赖于他人。[4]有些家长喜欢频繁使用赞美和夸奖,乐于用各种物质奖励刺激孩子,导致孩子完全以成人的喜乐为评判标准要求自己,以寻求赞美为内在驱动,以获得物质为目的,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假象,却不能认清自己真正的内心需求。这种孩子往往在任何场景中都会寻找关注者,以关注者为核心,观察关注者的神色,以关注者的标准为标准,一切行为都为获得关注者的认可为目的。他们看似聪明、守规矩,但一旦离开关注者,来到真实世界,却容易方寸大乱。

赞美者让孩子对世界和人际关系产生错觉,仿佛与其他人相比,他们简直是卓尔不群的天才。这让孩子从自信变成盲目自恋,自我膨胀,不能正确认知自己的能力,跟他人难以合作,社交能力匮乏。在得不到赞美时,更容易陷入沮丧、失落的情绪当中。

6.无孔不入的侦查员

在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分离是必须的,但是一部分家长出于对分离的恐惧感,会想尽一切办法夺回掌控权。比如查看孩子的日记,翻看他们的手机、朋友圈,频繁地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向周围的同学朋友打听孩子的一举一动,寻找孩子在自己视线之外的蛛丝马迹,甚至在家里安装监控,在手机上安装跟踪定位,希望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种类型的家长,让孩子时刻处于监控之下,没有呼吸的空间,没有自我疗愈的空间,容易产生暴躁、抑郁的情绪。

7.盲目跟随的攀比者

一些父母们喜欢流连于各种家长群,关注别人家孩子的表现,进行横向比较,盲目攀比。从课堂表现到作业完成,从交往能力到学习成绩,从兴趣培养到才艺展示,不顾自家孩子的意愿、兴趣和精力,不切实际地进行揠苗助长。别人钢琴7级,咱也要会;别人出画册,咱也不能落后;别人数学成绩好,咱去上培训班;别人英语呱呱叫,咱赶紧补……把自己的不安和慌乱转化为关注投向子女。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各种课外培训大量占用了休息时间,导致孩子睡眠严重不足,上课无精打采,对新知识毫无兴趣,产生倦怠、厌学情绪。

总之,过度关注像是一种自说自话似的关心和爱护,从关注者的视角出发,自以为是,自以为爱,自以为“为你好”,却很少关照到被关注者的内心需求。过度关注的父母,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子女的头顶,关心和爱护成为密不透风的塑料袋,笼罩着孩子,孩子没有自主呼吸的空间和时间,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内心情绪甚至无法展露、流动,失去了原始的勃发的生命力。

三、避免过度关注,把自然成长的生机还给孩子

1.家长需要理清边界,相信成长自身的力量

所谓边界,指心理的距离分隔,属于自我认知范畴。在人际关系中个体能够清楚地指导自己和他人的责任以及权利范围,能够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觉察到自己的需求,理解并接纳自己的感受。家长作为成年人,首先必须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期望和需求,哪些是孩子的期望和需求。不要把个人的愿景和梦想加诸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变成代替自己实现理想的工具。其次能够比较清晰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能力,不必要求自己做完美的父母,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也不是你能完全决定的。再者应勇于正视自身的问题,看到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并设法解决它,避免让孩子承担自己的情绪。最后应该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改善生活状态,把时间还给自己,不要让业余生活全部被孩子霸占,也不要过多侵入孩子的世界,充分相信他的成长潜能,学习慢慢放手,逐步退出。

2.家长需要区分清楚父母和孩子、家庭和学校的责任

主要是在行为表现方面做出厘清,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鼓励小朋友自己的事自己做,大胆放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把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孩子,不要越俎代庖。即使孩子向你求助,也要先追问一下: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有更好的办法吗?你选择这个办法的原因是什么?尽量帮助孩子找到胜任感。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是孩子必须承担的责任。有关学习的一切,都要自己设法搞定。遇到困难家长可以帮助,但只是短期的、暂时的、方法上的,切忌过多插手。学校是老师的领域,教学安排、内容,教室里发生的一切,都要放心交由老师处理,不要指手画脚、横加干涉。经营和谐的婚姻关系,营造融洽舒适的家庭氛围,就是家长最大的责任。

3.培养自我反省意识,加强学习,改变教育观念

认清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相信自我成长的力量,克制自己想要掌控一切的欲望。尊重教育的规律,只为当下负责。降低对孩子的预期,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耐心等待。

4.做好孩子的示范者和陪伴者

见证并享受生命成长的过程,提倡有互动、有交流、情绪有流动的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不是监督(盯孩子写作业),不是等待(孩子上培训班,家长在外面刷手机),不是问讯(家长单方面追问,孩子回答),更不是唠叨(家长不停地说,孩子一声不吭)。话题要多样,气氛要愉快,千万不要只问成绩和作业。

5.转变单一的评价方式

在陪伴过程中,多看到孩子的优点、长处,多挖掘他们的潜质、兴趣,多尝试各种可能性,多给予鼓励。数学差的孩子,也许有艺术天分;坐不住的孩子,也许动手能力很强。家长和学校都应该在多元化的评价方面做出努力和改变,认可孩子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体现出的特质,为孩子提供更多展露潜能的平台。

6.学习沟通技巧

比如如何进行语言交流,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如何表达情绪,怎样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怎样倾听等等。少抱怨,少指责,多建议,多探讨。学习用眼睛观察、观望,少用嘴巴。遇事学会冷处理,冷一冷,放一放,把自我反省的机会交给孩子。学习跟孩子协商,把自主选择权还给孩子,让孩子找到掌控自己的感受[5]。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卡瑞尔·麦克布莱德的《母爱的羁绊》、塔玛·琼斯基的《让孩子远离焦虑》、杰佛里·伯恩斯坦的《叛逆不是孩子的错》、海姆·吉诺特的《父母怎样跟孩子说话》等书籍,相信都可以为家长提供帮助。[6]

7.给孩子足够多的自由玩耍时间和户外体育运动

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25年来连续处于下降状态。科学也表明,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专注力。尽可能不要让成人介入孩子的游戏。感官超载的孩子,需要通过自由玩耍的方式释放压力,修复疗愈自己。即兴的涂鸦并不等同于美术学习;打水仗、喷水花的游戏并不等同于体育馆里跟教练学游泳;穿着溜冰鞋奔跑追逐玩闹也不等同于溜冰训练,前者是重要的探知自我发展感官的过程,后者是学习和被指导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意义。

四、结语

尊重、认同、归属、自主选择是儿童成长的内在需求,只有这些内在需求被满足,孩子才可能健康地成长,具备面对世界、迎接风雨的勇气,使孩子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有感知世界、应对世界的潜在能力。家长的过度关注,势必会过多干预孩子的探索行为,不但不能为孩子提供帮助,反倒会扼杀他们自主发展的机能。希望家长能够放下焦虑和执念,把自由选择的权利,独处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静静等待生命生长的力量。人生也许从不完美,但内心的充盈平和一定会带来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德)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

[2](日)岸见一郎.不管教的勇气[M].渠海霞,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8.

[3](美)爱德华·L.德西.内在动机[M].王正林,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5](美)威廉·斯蒂克斯魯德.自驱型成长[M].叶壮,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4][6](美)简·尼尔森.正面管教[M].玉冰,译,北京联合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自我成长
珊珊的选择
痛并快乐着,累并幸福着
搭建心理剧舞台,探寻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简析高中政治教师如何实现自我成长
炼狱中的自我成长
自我成长及职业行为分析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做自己的咨询师:意象画推动内心成长
大学生自我成长团体心理咨询实施策略
从为班级做一件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