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讨

2021-09-10 07:22田偲睿段丹东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新媒体大学生

田偲睿 段丹东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在给大学生提供便捷的信息渠道的同时,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本文深入剖析新媒体环境下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高校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问题,如借助新媒体进行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视度不够、复杂多样的信息对主流价值观带来一定的冲击等,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对策,旨在助力高校更好地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133-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新媒体背景下探析大学生立德树人教育有效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GX-33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文化自信是维系民族生存、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信。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不自信、不自强、不自立,不仅会给每个人带来精神上的困惑和迷茫,甚至还会威胁整个国家的安全。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交锋更加频繁,文化的传播有了更为便捷的渠道,但同时也使西方国家趁机以多种方式传播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与文化扩张。高校因其特殊性成为文化竞争的主战场。这必然会对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给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因此,围绕增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价值引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意义

新媒体时代,各种各樣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大量信息。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2]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其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关乎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下,以新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念给我国社会文化带来了新的冲击,尤其是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出现了文化自觉不足和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这种思想走向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因而,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尤为重要。

培育文化自信,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认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素养,拓宽知识广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信念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冷静分析、客观对待外来文化,选择性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换言之,只有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才能使其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有深刻的感悟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激发学习热情,进一步提升自我,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具有强大号召力和感召力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作支撑。这里的文化自信,指的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如今,新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凸显,为人们开阔视野、了解多元文化和增强差异认同感提供了便捷渠道和广阔平台,但也给我国文化安全带来了挑战,加强文化安全意识培育迫在眉睫。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意义非凡,事关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且,加强文化自信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前提和必然要求。

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可以使其在不可避免的文化交融中正确认识和接受文化,增进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此外,可以通过新媒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带动更多人投入到文化自信的建设中,并在这个过程中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创造力,从而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三)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该民族文化的价值、意义和生命力的高度肯定、赞许与自豪。”[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饱含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比如“红船故事”“长征故事”“两弹一星故事”“女排故事”等等。每一个中国故事都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彰显。新媒体使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更加频繁,文化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使中华文化在众多文化中脱颖而出,提升国际影响力,是当下一项迫切任务。而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核心要义。作为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有生力量,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发挥自身在讲好中国故事中的重要作用,关键在于其文化自信的培育。可以说,文化自信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和基础。积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识我国文化,将极大地助推他们增强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只有对自己国家的文化真正热爱、熟悉和自信,大学生才会主动发声,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文化自信的先行者和代言人。

“十四五”期间,要把握新媒体给文化传播带来的新机遇,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引领,推动他们以饱满的文化自信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进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现实反思: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大学生获取海量信息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带来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对于借助新媒体进行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视度不够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文化教育。文化自信培养的教育形式单一,且受重视程度普遍偏低,忽视了文化自信对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作用。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一新变化,促使很多高校将目光转移至新媒体,开始运用新媒体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目前,全国多数高校都已建立起官方校园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这些平台承担起传统校园媒体的宣传职责,为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新的宣传阵地。

借力新媒体,高校开展了一些有关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多数时候新媒体仅仅被运用于给学生下达通知、布置任务或推送新闻等,并未将自身优势充分体现于高校文化教育中。实际上,大学阶段本就是文化自信的养成阶段,而当下高校的各类新媒体平台传播的能够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信息极少且质量并不高。和文化教育相比,学生普遍关注八卦、游戏、娱乐等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媒体平台在文化教育上的作用并未得到很好发挥,还需全面合理开发,高校利用新媒体进行文化自信培育的力度也有待加强。

(二)复杂多样的信息给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树立带来一定冲击

当前,95后、0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校园的主力军。他们接触新媒体的时间较早,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平台,也更愿意通过这一平台获取他们想要了解的知识和信息。新媒体的出现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方便的资源,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一些不符合甚至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言论、思想等正在乘虚而入,个别西方国家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抓紧时机抢占价值观传播阵地、强化话语垄断地位和培植价值观代言人。而新时代的大学生自带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促使其成为这些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这些国家通过有计划地输入以电影、音乐、游戏等为代表的文化产品,试图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对正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如果大学生长期受有悖于主流价值观内容的影响,就会在价值观取向上出现偏差,逐渐对主流文化冷漠疏离,甚至抵触,进而导致与主流文化的隔阂越来越深,严重影响自身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此外,为迎合大众口味、增加信息流量,新媒体平台的信息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倾向,导致学生接触的主流文化越来越少,更多的是被一些非主流文化影响,最终使主流价值取向难以真正树立。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监管机制尚未健全

新媒体凭借信息资源丰富、沟通方便快捷的独特优势,深受大学生喜爱,现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新媒体平台的运用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如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使网络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加之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也借助新媒体的开放性大量涌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企图影响和动摇我国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易被各种不良的意识形态所误导,产生诸多不良心态,严重影响其文化自信的建立。

面对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尽管有意识地采取了一些应对之策,但在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时,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监管机制。尤其是对新媒体平台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传播内容审核不严,导致大学生很难准确判断信息的优劣,进而导致无法有效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增强文化自信。此外,部分高校还存在对新媒体管理的认识偏差现象,认为监管新媒体是政府的职责。这种责任意识淡薄的表现,必将导致对新媒体的监管不力等问题出现。

三、回归实践: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有效路径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应从加强新媒体建设、优化新媒体环境、健全新媒体机制三方面予以解决,力争将新媒体在文化自信培育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一)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营造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氛围

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使其成为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增強内容的丰富性,加强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力度,而不是仅仅将这些平台作为学校发布通知的工具。比如,高校可以借助官方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类新媒体平台推送主流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向大学生传递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通过大学生青睐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让他们接受更多的优秀文化,以此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和地方特色,选择性地挖掘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各类新媒体中有影响力且具有引领力的平台,将其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促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文化熏陶。比如,高校可以积极动员广大学生将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平台作为平时学习的辅助性工具。通过运用这些平台,使他们及时了解相关的社会热点信息,真正深入了解社会,了解我国优秀文化,从而提升文化自信。此外,高校还应进一步促进文化自信与教学工作的融合,尤其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其成为文化自信的坚定引领者。

(二)优化新媒体的文化环境,用主流文化占领新媒体阵地

借助新媒体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最重要的一点是打造优质的新媒体文化教育平台,用主流文化占领新媒体阵地。对此,高校应积极推动校园信息化建设,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实现对新媒体的有效掌握与应用,为学生有效利用新媒体进行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优秀的文化资源,不仅包括历史、文学、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还应涵盖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饮食、健康、心理等,将这些内容通过已有的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供学生阅读和分享。同时,大力宣传主流文化,抢占舆论阵地,除将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陆续引入校园新媒体平台外,还应结合学校情况和学生特点,在整合现有校园文化资源的前提下进行传承与创新,着力打造一批有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且具有文化自信内涵的原创性作品,并且将其发布在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尤其是要将近年来广受大众喜爱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充分利用起来,让其为主流文化赋能。此外,还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理性对待多元文化,既积极学习、正确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又自觉辨别和抵御各种不良思想文化。

(三)健全高校新媒体监管机制,发挥校园新媒体正向作用

当前,高校新媒体管控制度不完善是制约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高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高校必须加强对校园新媒体平台的管控,打造健康的校园新媒体文化生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5]。大学生需要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空间和网络文化。对此,一要不断强化对校园新媒体平台的管控。除主动建立健全新媒体管理制度,如舆情监控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外,还要做好校内新媒体平台内容的把关,尤其是涉及国情社情、时政要闻、社会热点事件等重要话题时,必须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监督,加以正确引导。二要着力提升高校运营新媒体的能力。应成立专门的运营部门,培养掌握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技术的专业人员,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各类文化产品,在主流信息渠道扩散与传播。三要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的资格把关和素质培养,最大化发挥其保障校园文化安全的作用,及时发现虚假信息和错误思潮,从源头上杜绝不良信息进入校园。

四、结语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化自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应顺势而为,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巨大作用,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多重路径,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引领文化担当,积极投身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 n1/2016/0702/c64093-28517655.html,2016-07-01.

[2]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 OL].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https://www. ccps.gov.cn/xxsxk/zyls/201906/t20190604_132081. shtml,2019-04-30.

[3] 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2017-10-28.

[4] 郑士鹏.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2):93-102,127.

[5]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426/c64094-28303771.html,2016-04-26.

作者简介:田偲睿(1994—),女,重庆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段丹东(1978—),男,重庆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新媒体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