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路径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09-10 07:22涂静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网络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本文分析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育人中的角色定位,阐述网络路径下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势力单薄、辅导员网络育人内容缺乏系统性、辅导员网络育人平台较为分散、辅导员网络育人能力有待提高等,并提出合理建议及对策,旨在引导和促进辅导员队伍更好地开展网络育人工作。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138-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2020A0459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文化的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再受时空的限制,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在多元化环境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历着新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网络依赖严重且缺乏理性思维,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网络文化产品,他们面临道德观念缺失、价值观扭曲、理论信仰模糊等风险。在严峻的形势之下,网络育人是新媒体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旨在以网络为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必须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善用新媒体、易班、抖音等网络平台,加强主流思想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坚定理想信念。

网络育人承担着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重要使命。大学生虚拟生存的现状造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许多困境,网络中存在的“杂音”正牵引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偏离主轨道,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迫切和必要。

二、辅导员在网络育人中的角色定位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高校辅导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传播者和践行者,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实施思政教育,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给学生,能使其中蕴含的精神思想进一步向外传播、向深研讨,以科学的态度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接受正面信息引导,提高网络素养,努力消除大学生因思想意识不成熟、个性表达方法不当造成的网络危机。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主要管理者

高校是新媒体高频率使用的主阵地,网络环境中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更加艰巨,辅导员需要引导学生的网络言行,帮助学生鉴别不良信息,及时了解舆情动向,密切关注特别是有一定粉丝量和影响力的学生自媒体的网络动态,鼓励其积极创作高质量的网络文化产品,展现当代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作为的青春风貌,也可以适当利用既有的流量基础,助力宣传网络育人作品。

(三)高校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主要利用者之一

高校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络空间上,走进网络才能走近学生,网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新一线。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特点拉近了其与大学生的距离,他们在网络文化认识上有一定的共通性,加之在工作和生活中对新媒体平台的触及率较高,辅导员队伍更容易理解网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规律,更适合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三、网络路径下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辅导员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容易遇到很多现实困难,也承受着相应的压力。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创新思维,通过网络开展育人工作的意识不够强,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新媒体平台使用不到位,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强等等。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势力单薄

人才完备的思政队伍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基本要素和力量源泉,一个队伍具备了人才优势也就意味着在各队伍之间具有了核心竞争力。首先,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各学科教师都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与职责,但在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往往承担着舆论引导和宣传管理等主体责任,没有形成网络育人合力,更缺乏家校联动的育人体系。其次,目前高校辅导员日常事务繁杂,现有的网络育人工作大部分停留在借助网络平台发布信息、传达消息的阶段,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这与个性思潮突出的大学生对网络的高度需求不匹配,导致网络育人成效不明显。最后,当前高校的新媒体团队多由原来的网络工作人员、宣传工作人员以及学生媒体队伍组成,因而新媒体团队和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存在联系不够紧密的实际问题。

(二)辅导员网络育人内容缺乏系统性

思想政治教育本应该是深刻而有质感的,但目前高校在实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常存在生硬照搬碎片化的思政教育内容,或仅仅为了契合社会热点发布短平快的推文等问题,缺乏整体性和规划性,无法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涵。同时,90后辅导员队伍逐渐壮大,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其在网络环境中展现的育人作品内容不够深刻,思政主题性不突出,政治站位不高,网络话语权的说服力和战斗力有待提升,缺乏精品的信息内容[2]。这些现象是后期缺少深度互动、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与不匹配的主观原因,面对无限的网络信息资源,单调粗糙而未经提炼的育人内容,无法长期有效地锁定庞大的用户群体,偏离了网络育人所期望达到的将社会科学知识广泛传播的初心。

(三)輔导员网络育人平台较为分散

新媒体时代,大众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原本信息传播在时空上的障碍得以消除,由于各个网络平台的开发程度存在差距,不同用户在使用选择上也各不相同。目前,辅导员借助网络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使用官方网站、两微一端及学校自建的各类平台,涵盖思政教育、党团建设、学生管理、资助育人、就业创业等方面,各个平台普遍呈现的问题包括发布信息吸引力小、影响力弱、互动性差、大学生的“懒人社交”行为明显等,部分辅导员存在被动利用平台发布信息的敷衍心理。与此同时,大学生选择网络交流、表达自我的媒体平台往往因时因地而异,其兴趣偏向实时性、快捷性、开放性,辅导员在网络育人的平台选择上,缺乏预判思考和针对性,无法集中而准确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情感表达。

(四)辅导员网络育人能力有待提高

网络世界的无限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这对矛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3]。新媒体环境的虚拟性使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用积极、健康的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精神构建大学生网络文化环境。总体来看,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网络育人能力与育人工作的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辅导员创作网络文化产品的采编能力有限,使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网络育人频率不高,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管滞后等。与此同时,辅导员对于自己发布的网络育人作品缺乏分析反思,缺少及时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无法构建网络育人的完整过程,致使育人内容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环境中不断被湮没,逐渐被取代而失去关注,制约了网络育人成效的充分发挥。

四、网络路径下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及对策

当前大学生虚拟生存的现状导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困境,我们不宜再单纯地将网络育人理解为运用网络载体开展学生工作,更不能将其看作传授网络、新媒体知识技能。辅导员开展网络育人工作时,应当用更加符合青年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思维方式,实施包括理论传授、榜样引导、实践拓展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的精神需要,从而强调关注网络育人机制中包括人格塑造、个人提升等在内的价值导向。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发挥育人实效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位是做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网络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占据了大量时间,线上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常态[4]。因此,网络育人是辅导员队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力军,应合理规划事务性工作与育人工作的时间配比,让自己从繁杂的琐事中“走出来、再摆进去”,在思想认识上始终走在前列,重视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复杂性,认清网络育人的紧迫性和战略性。其次,辅导员队伍内部要形成乐于分享经验、力往一处使的网络育人氛围,培养主动交流的意识,实现新老辅导员优势互補,组建网络育人团队,共同克服网络育人存在的人力与精力不足问题,使“上接正气、下接地气”的育人作品逐渐增多,全面丰富网络育人成果的内容和形式。最后,辅导员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合作,从课堂教育到网络育人,把思政教育搬到网络空间,形成“课堂+课余”“线上+线下”相对完整的育人体系。除此之外,由学工部门聘请擅长网络技术应用、新媒体平台运营、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的老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完善网络思政教育队伍的人员结构,提升网络育人合力,进而彰显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意识,最终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大学教育。

(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核心,旗帜鲜明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宏观理论,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5],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首先,作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应时刻谨记思政引领的方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指导育人实践。其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迈入新一轮征程,辅导员应与时俱进,密切关注思政工作的全新内涵,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以思想政治班会课为主渠道,主动适应新时代媒介环境变化的新局面,利用网络新媒体路径将最先进的马克思中国化理论及时传播到学生当中。再次,网络空间是一个融合了文字、声音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平台,极具延展性的特征使其几乎覆盖了大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6]。基于现实因素考虑,育人对象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对网络文化作品的要求更高,辅导员需保证网络育人过程中推送文字精练化、图片精致化、音频视频优质化,提升育人内容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力争获取最佳的育人效果。最后,辅导员可分别以年度、学期、季度等为育人周期,围绕爱国主义、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在重大会议、重要节庆假日期间,积极策划网络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制定更加完备合理的思政教育计划,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永远跟党走,逐渐形成正确的青年思想观念。

(三)善用网络新媒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要不断探索与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创造高校育人新语境。首先,辅导员要树立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理念,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网络文化工作室、网络名师工作坊等,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引领青年学生学习新思想,争做新青年,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领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意义、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智慧力量。其次,在复杂多元化的网络环境里,辅导员在选择网络育人平台时,要以大学生的行为特点、使用习惯等为依据,发挥不同平台各自的优势。例如,以重大热点事件为契机,通过已认证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粉丝群体较为固定的媒介,发布网络文化产品,努力构建充满正能量的主流舆论格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信息观和价值观,坚守网络思政教育的大方向。再次,基于网络传播快捷的特点,辅导员要采用公众特别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改变传统思政教育方式中刻板僵硬的理论说教,利用微宣讲、微视频、网文等更为生动的视听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搭建轻松愉悦的教育场景,引导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网络育人的质量和水平。最后,网络育人所期望达到的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网络接收社会科学精神和思想后得以广泛提升的目标,仅仅依靠某一个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各地区、各个高校的辅导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不受空间限制,且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的优势,通过新浪微博等平台推送社会科学新动态,宣传高校思政教育新思路,创造充满科学知识的网络环境。

(四)立足长远,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网络育人能力

网络路径下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简单地将网络与思政教育相加,而是要实现从相加到共融的发展。首先,辅导员要树立育人先育己的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善思考、勤学习,掌握网络新媒体的应用技能和使用技巧,储备网络育人的相关知识,使队伍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其次,辅导员要积极参加网络育人主题培训,正所谓“传道者首先要明道”,学习名校名师网络育人成功案例,汲取现阶段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育人工作实践探索得出的经验成果,并将其与学生工作实际相结合,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理清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该如何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优势加以引导教育,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再次,辅导员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不断更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路,防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化、表面化。要持续关注发布的网络育人作品,以创作者的角度,对点赞、转发、评论等互动情况进行计量分析,邀请专家学者解答,或请宣传、学工等部门直接与学生对话交流,及时掌握作品后期形成的社会效应,逐渐提升网络育人成果的层次和质量,进一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精神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价值。最后,高校宣传部门应使用官方话语权支持辅导员网络育人。一方面,积极宣传辅导员队伍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成效;另一方面,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体现高水平大学特色的思政教育内容,推送有内涵、有价值的科学知识,进而树立锐意进取、立场分明的高等教育学校育人风范,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结语

网络新媒体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崭新的路径,丰富了育人内容,创新了育人方式,扩展了育人空间,同时因为网络环境复杂多变,也带来了诸多难题。因此,辅导员队伍亟须带头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充分发挥关键力量,早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逐步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世甫.网络育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9(09):50-52.

[2] 杨晓玲,张金花,唐登芸.高校辅导员网络育人能力现状探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40(06):11-16,22.

[3] 朱国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困境和对策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2(S1):1-4.

[4] 谭璐.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阅读教育研究[J].新阅读,2020(08):63-64.

[5] 韩飞.社会科学普及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10):11-13.

[6] 王倩倩.新时代“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2):14-18.

作者简介:涂静(1990—),女,安徽滁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网络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