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视系列节日晚会中的二元叙事

2021-09-10 07:22唐华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二元对立

摘要:在结构主义理论中,二元对立论是理解文化系统的一种相当有力的工具,主张从文本的形式或者结构功能上抽象出两种对立的形象。本文结合二元对立论分析河南卫视系列节日晚会的表层结构(外显的叙述层面)与深层结构(内隐的结构主干),分别为“节日晚会助力城市宣传”和“媒介转型助力文化传承”。同时,本文根据以河南卫视牛年春晚《唐宫夜宴》为代表的河南卫视系列节日晚会的持续走红这一现象,分析文化节目的出圈思路,包括夯筑基础,囿于本土;软性教化,寓教于乐;官方平台,竞聘机制;技术创新,媒介融合。

关键词:河南卫视;节目出圈;二元对立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218-03

2021年6月13日,微博话题#河南卫视杀疯了#登上微博热搜,相关话题的阅读次数和讨论次数如下表所示。自2月开始,河南卫视陆续凭借春节晚会、《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和《端午奇妙游》在微博、哔哩哔哩、抖音、微信朋友圈等各大媒体平台上刷屏,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共青团中央、南都周刊、参考消息等专业媒体纷纷报道:“河南卫视又‘出圈’了!”

在河南卫视的系列节日晚会中,牛年春晚节目以传统的舞台表演为主,5G+AR技术使节目效果火力全开,还成功塑造了人物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唐小妹”,并沿用至河南卫视后期的每档节日晚会中;《元宵奇妙夜》以人物IP“唐小妹”夜游博物馆为线索,诙谐、轻松地带领观众逛文物、看节目,感受民族的浩瀚文化遗产;《清明时节奇妙游》通过漫画的讲述形式,以人物IP“唐小妹”清明踏青的视角,将登封、开封、信阳等地的节目表演串联起来,既达成了节目展示的目的,又推广了河南省的众多标志性建筑;《端午奇妙游》首创“网剧+网综”的节目样态,通过平行蒙太奇的方式进行叙事,以网综、漫画、水下舞等多种形式引出7个在风俗或情感上与端午节有关的节目[1]。

除牛年春晚外,《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和《端午奇妙游》三档晚会均以讲述剧情故事的方式展开:从文物出逃,到清明踏青,再到前传故事,新颖的节目叙事方式令观众耳目一新,纷纷将“弄类不赖”(河南方言,指“做得不错”)打在公屏上。这些晚会打破了时空限制,将每场节目分散到河南各地去表演,并运用5G+AR的技术,通过全景影像将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结合。如果说以上全新的节目呈现成功刺激了观看者的感官并获取了注意力,那么河南卫视系列节日晚会的持续出圈又是为何呢?

探究河南卫视系列节日晚会的火爆原因,既要捕捉节目的外部表现方式,又要拆解节目的内部生产范式。立陶宛裔语言学家格雷马斯根据二元对立的思想,秉承由形式向内在地推演文本的意义系统,为阐释河南卫视系列节日晚会的出圈现象提供了分析范本。格雷马斯认为意义是由表层结构(外显的叙述层面)与深层结构(内隐的结构主干)所组成的。深层结构可看作表层结构“约简”而来,但它在逻辑上是先于文本的,它是叙事的原初表达形式,在组合化过程中生成表层结构,进而表现为各式各样的文本[2]。

与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相比较,河南卫视在文化节目、节日晚会领域一向未曾令人闻其名,却从牛年春晚开始频频成为热点话题,一鸣惊人。本文希望通过对河南卫视系列节日晚会的二元对立分析,解答如下问题:河南卫视系列节日晚会的深层内涵是什么?其持续出圈的逻辑何在?

一、河南卫视晚会节目的二元分析

(一)表层结构:节日晚会助力城市宣传

自牛年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太极表演《天地之中》成功出圈之后,河南卫视紧扣传统节日,陆续推出《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三档契合节日氛围的庆祝晚会。晚会摒弃了传统的节目堆砌思维,不再通过主持人报幕推进晚会进程,而采用剧情线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呈现高精品节目,使节日晚会能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狂欢”。例如,在《元宵奇妙夜》中,“唐小妹”停留在武则天金简面前时,便“穿越”到隋代遗址——河南洛阳应天门,此时“唐小妹”的视线里满是盛世风韵;镜头一转,“唐小妹”又来到华美壮丽的明堂,正在上演的舞剧《芙蓉池》令时光倒流,使观众尽览大唐盛况,感受盛唐的极乐之宴。

无论在应天门还是明堂,场景均是实景拍摄,这正是河南卫视系列节日晚会的用心之处。相较于传统的文艺晚会表演,《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三档节目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场地、传统的舞台,制作团队打破空间的限制,把目光聚焦在了河南省各地,把舞台扩大到户外的自然景色和城市景观。例如,《元宵奇妙夜》节目伊始,河南郑州的标志性建筑“大玉米”、车水马龙的郑东新区和繁华的现代城市映入观众眼帘;在登封市告成镇,400余名登封少林塔沟武校武术演员在登封观星台下实景表演武术《斗转星移》;在郑州新地标“大玉米”的楼顶上,流光溢彩之间,歌手汪苏泷演唱着歌曲《娱乐世代》;在舞蹈《纸扇书生》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书生们分别游学于嵩岳塔寺、少林寺、嵩阳书院、中岳庙、老君山等地。

河南卫视的系列节日晚会融表演于河南省的美丽山河,乘着节日的东风,为河南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宣传,既使河南本地的观众在看到自己家鄉时自豪感油然而生,也使全国各地的观众萌生出对河南的向往之意。高德地图在2020年“五一”长假期间发布了全国排名前十的热门博物馆名单,彼时的河南博物院并未在名单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在2021年牛年春晚播出之后,河南博物院就上榜了春节期间全国十大线上本地预订人气目的地。河南卫视精心营造的别具一格的系列节日晚会,打造出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节目,让河南卫视成功破圈,又反哺了本地旅游业。

(二)深层结构:媒体转型助力文化传承

第一,媒体转型:从理念革新到模式革新。河南卫视的媒体转型离不开一个“新”字。在需求侧方面,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千禧一代是使用互联网的主体,他们别具新意和审美,追求新颖与个性;在供给侧方面,河南卫视系列节日晚会专注创新呈现,试图捕捉当代观众的娱乐需求和精神需求。纵向来看,从牛年晚会到《端午奇妙游》,河南卫视紧跟传统节日这个得天独厚的表演主题;横向来看,河南卫视不断推陈出新,每一档系列节日晚会都独具特色,从创作理念、技术运用到生产模式,无处不在体现革新性。

一是理念革新。河南卫视坚持扎根传统,虽然曾推出《梨园春》《汉字英雄》等颇具底蕴的文化节目,但由于经济、宣传、运营模式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始终没有推出一档兼具传统和时尚的综艺节目。而自2021年牛年春晚开始,河南卫视作为典型的传统媒体,开始积极探索融合转型,凭借互联网思维,成为与互联网逻辑相吻合的“平台型媒体”,开始制作适应网络传播的短平快节目。节目之间相互关联,却又彼此独立[1]。以《端午奇妙游》为例,7个节目整合来看传达的是千年端午的习俗与人情;单独拆散来看,水下舞蹈《祈》重现了“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河神宓妃,舞蹈《龙舟祭》描绘了人民纪念屈原时的雄浑气势。河南卫视凭着革新的理念,立足本土文化,追求新式创作,引起了技术方面和模式方面的革新需求。

二是技术革新。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它创造了全新的社会现实与市场现实[3],使媒介在内容方面摆脱了传统媒体专业制作的门槛,转向“微”的方面。河南卫视大幅缩短了系列节日晚会的表演时间,通过剪辑将各个节目短片衔接成完整的节目,时间虽短,质量却高。同时,河南卫视广泛运用抠图、3D、5G、AR和VR等技术,结合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还原了富丽宫室、古画文物、逼真傀儡、宇宙星系,制造了一档又一档的出圈节目。

三是模式革新。回望2001年的春节晚会,在举办模式上似乎与2021年所差无几。时代在进步,晚会创作却止步不前,仍然是歌舞类或语言类节目的串联,依然是旧瓶装新酒。而自《元宵奇妙夜》以来,河南卫视的晚会制作采用了“公开选拔,能者上任”的内部竞争制度,以及“实景拍摄、取消主持人、全程表演”的新兴呈现方式。河南卫视的官方平台提供了保障和支持,“公开选拔,能者上任”的竞争制度则保证了创新和质量。依托这一新颖的生产模式,河南卫视制作的节日晚会屡屡出圈,收获了众多观众及媒体的广泛赞誉。

第二,文化传承: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伴随着传统节日的传统文化是贯穿在每场晚会之中的重要主题。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消费主义的鼓动,传统节日所承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内涵逐渐成为一种形式:法定节假日让传统节日成为旅游休息的假期,互联网经济让传统节日成为购物的狂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河南卫视始终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路线,经过以往《梨园春》《少林英雄》《汉字英雄》等节目的积淀,在2021年的系列节日晚会中一鸣惊人,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

首先是物质文化:从妇好鸮尊、莲鹤方壶、《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备骑出行图》、《千里江山图》等文物,到《芙蓉池作(曹丕)》《破阵子·春景(晏殊)》《长歌行(汉乐府)》《山泉煎茶有怀(白居易)》等诗词;从贾湖骨笛、唢呐、琵琶、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到《上元灯会》《夫妻观灯》《五世请缨》等戏曲;从国画、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到傀儡戏、大刀面、太极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场都是精品,每一样都是文化。网友感叹:“上下五千年,有太多太多好的东西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

其次是精神文化:从致敬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戏曲联唱《白衣执甲》,到致敬牺牲边防战士的豫剧《五世请缨》;从歌颂悠悠故乡情的歌曲《月光》,到蕴含参透宇宙奥义的太极表演《天地之中》,这些作品纷纷隐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刚柔相济的坚忍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以及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

这便是河南卫视系列节日晚会的原初表达形式:从理念到模式,从物质到精神,“媒体转型”与“文化传承”相互融合,彼此渗透。在组合化的过程中,二者形成了“节日晚会”与“城市宣传”两位一体的表层结构。年轻人的需求催生了河南卫视系列晚会中各式各样的文本,使悠久的民族文化释放出年轻的生命力。河南卫视的总监刘林军所说的“年轻人让我们做文化节目不再沮丧”正是这一逻辑的注脚。

二、文化节目的出圈思路

(一)夯筑基础,囿于本土

一档优秀的文化节目,要囿于本土文化,还要囿于本土人民。全国政协委员冯远认为,越平和、越自然,越日常地把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融于生活之中,这样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就越持久,其力量也不可估[5]。以《清明时节奇妙游》为例,前四个节目通过歌曲演绎分别传达了故乡情、书生朝气、精忠报国和纪念清明的感情。第五首歌曲《少年》的画面覆盖了城市风貌、科学研究、农业生产、工业发展以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当观众看到歌曲中出现警察、医生、环卫工人等平凡却又重要的职业时,纷纷呼喊“泪目”“破防”“河南卫视有格局”。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须得之于本土,用之于本土,只有拥有底蕴、创意和惊喜的文化节目,才能触动观众,这正是如今文化节目应当夯筑的基础。

(二)软性教化,寓教于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20~29岁、30~39岁、40~4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7.8%、20.5%和18.8%”,其中,青年在网民总数中的占比约有四成。对于在千禧年间成长起来的这一代青年来说,训示型的说教的方式會扩大双方之间的沟通隔阂。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团结正初现端倪,无论是《国家宝藏》的火爆,还是李子柒的走红,均是寓教于乐,即让人在娱乐的过程中受到感化与教育。河南卫视通过打造诙谐、生动、活泼的人物IP“唐小妹”,引领观众看盛唐、逛博物馆、游河南,观众既是走近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又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只有如此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教育才得以逐步强化,文化自信才得以巩固。

(三)官方平台,竞聘机制

借力官方平台,联合竞聘团队,能者上任。官方平台能起到稳妥的兜底作用,为节目表演提供场地支持和经费支持;竞聘团队则各凭独特的思路、方案和策划取胜。“一群坚持做文化节目的人,遇到了一群等待文化破圈的人,然后一切就发生了”,端午晚会执行策划徐娜如此描述河南卫视节日晚会系列节目的出圈。河南卫视与策划团队是相互成就的关系,一方提供平台和经费,一方提供灵感和技术,这正是河南卫视牛年春晚以及后期陆续播出的三档晚会能够频频登上热搜,获得广泛赞誉的原因。

(四)技术创新,媒体融合

技术方面,采用5G+AR等现代技术,为平淡的舞台表演和实景录制赋能,增加视觉效果上的立体感、未来感和空间感。例如,武术《斗转星移》虽然取景于登封市周边的告成镇,但是通过AR、3D技术增加星轨和激光,便足以补充实际场景的空落感,达到视频跨越古今的科技效果。

媒介方面,依托独立存在的微型节目并投放至互联网,用独立视频的走红反哺栏目本身。例如,河南卫视系列节日晚會通过独立的、三至五分钟的晚会节目《唐宫夜宴》实现了正反馈效果,并由此延伸出《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三档节目。

三、结语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纵向来看,这需要长期构建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教育;横向来看,需要注意文化传播的差异问题,避免起到相反效果。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以《唐宫夜宴》为代表的节目短片为河南卫视的其他栏目吸引了一定流量,但杯水车薪,其他栏目实在不足以撑起整个河南卫视。对此,河南卫视更需要思考如何壮大整个卫视的文化讲述和传播能力。

参考文献:

[1] 吕珍珍.从《唐宫夜宴》到《端午奇妙游》出圈的是中国风[EB/OL].光明日报,http://ent. people.com.cn/n1/2021/0617/c1012-32132579.html,2020-06-17.

[2] 靳盼.格雷马斯视域下《姜子牙》的叙事结构探析[J].视听,2021(05):89-91.

[3] 喻国明,张超,李珊,等.“个人被激活”的时代:互联网逻辑下传播生态的重构——关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观点的延伸探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5):1-4.

[4] 管璇悦.植根文化沃土 绽放创新活力[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http://ent.people.com.cn/n1/2021/ 0706/c1012-32149914.html,2021-07-06.

[5] 鲁婧.全国政协委员冯远:文化传播要依托人民融入生活[EB/OL].人民网-手机看新闻,http:// ent.people.com.cn/n1/2021/0305/c1012-32043915. html,2021-07-06.

作者简介:唐华(1998—),女,四川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二元对立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对《简爱》的重新读解
《小城畸人》中二元对立的消解
《美丽人生》中的二元对立
荒诞与现实——《纽约提喻法》结构主义分析
《长腿叔叔》中女性主义代表
论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人文关照与生命美学构建
中西政治话语比较研究
寓言《黑羊》的二元对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