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育在立德树人中的效能

2021-09-10 07:22刘新
美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艺术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美育能丰富人的想象力、提高创新意识,也能提升个人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活力,是教育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应如何弘扬美育精神呢?笔者认为,新时代高校美育离不开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在立德树人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成人”,成为心灵美、行为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美育的四种观点

目前,学界对于什么是美育大致有四种观点:一是认为美育就是完人教育;二是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或关于美的价值的教育;三是认为美育就是美学理论的教育;四是认为美育即情感教育。

第一种美育观显然是源于近现代以来的人性论。这种美育观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完美的,但是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身处其中的人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卢梭提出“回归自然、返回自然”的倡导。席勒强调可以通过游戏(也就是审美活动)将人性中已经处于分裂的感性与理性重新协调统一起来,使人一方面可以克服感性欲求的内在强制性,保留感性的实在性和形象性,另一方面使人可以克服理性规定的外在强制性,保留理性的自由创造性,从而成为精神得到充分解放、具有完美人格的人。

第二种观点认为艺术教育即美育,而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古今中外数不胜数的艺术珍宝和艺术作品可以让观者得到无限的审美愉悦和熏陶。这种美育观认为通过它们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种观点认为美育即美学理论。这种思想认为美育就是美的基本教育、美的理论教育。该观点包含了审美教育的内容,但忽视了审美教育的实践性和现实性。

第四种观点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强调情感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审美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关注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对人的塑造功效。如蔡元培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者也。”[1]朱光潜提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这种美育观认为美感教育的功能在于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工夫。[2]

二、美育的效能

在当代,美育的社会作用已经越来越被认可。美育可以帮助人们打造更美好的形象、建设更宜居的环境、营造更惬意的生活,让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生活。

1.美育可以帮助当代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美育可以让人在美的愉悦中建立高尚情怀,以人文主义视角、高雅品位来看待物质的获取和享受,特别是能够以其固有的感召力使人得到理性的滋润和调节,使低俗的感性欲求得到控制和消减,并引导其上升到精神追求的理性层次,进而提高个人和群体的审美素养。

2.美育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

美育可以使人在审美活动中打开心扉。在对各种美的事物的欣赏中,人的情感能够自然地发生、宣泄和升华。而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能将他人的感受纳入自己的情感世界,从而达成共情共感,让人与人之间的审美交流和情感交流越来越顺畅。在这种自然和谐的环境中,人格和人性自然能够得到成长。美育作为一种对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将个性发展置于重要地位。因此,审美教育活动就是以发展个性为前提,通过提升人对美的感受和领悟,促使其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进而完善人格的过程。

3.美育可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美育在当代社会的一项重要使命。人在对自然万物的审美活动中能够获得愉悦的情感、充实的精神和自由的感悟。正是在这种和自然深入融合与和谐共生的心灵愉悦之中,人们能体会到日常生活中难以触及的人生哲理和精神上的放松,领悟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大乐与天地同和”的超脱与平和。这种在自然审美中被唤起的美感,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社会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时代高校应如何推进美育工作

1.深化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目前,美术院校的美育工作已经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曾经很多人认为教授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就是美育,但这种将美术教育等同于美育的观点有些偏颇。高校是学生迈入社会前的“伊甸园”,他们不光要在此用知识和技能武装头脑,更要在不长的几年时间里“长大成人”,以应对未来复杂的社会生活。美术学院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就是要让学生的潜能有效发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美术人才,而美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育教学该如何创新呢?就是要促进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并与各学科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得到良好學校教育的同时多走出课堂和校园,感知社会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多在现实生活中体会美、创造美。

鲁迅美术学院(以下简称“鲁美”)历来就有以红色经典艺术创作育人的传统。建校以来,很多师生的作品都围绕着红色题材,其中很多优秀作品现在已经成为红色经典。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浮雕《复兴之路》、北京农业展览馆前的群雕、沈阳中山广场的群雕、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以及全国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全景画创作。此外,师生们还参与了辽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数十个展馆的设计工作。这些艺术创作精品是鲁美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资源,也使鲁美成为全国五家红色经典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将红色教育主题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一方面可以使师生在创作过程中接受革命教育的熏陶和启迪,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得到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使他们在重温历史、塑造英雄形象、表现革命场景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

2.持续推进文化传承

美育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与现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紧密相连。可以说,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我们应把继承传统、弘扬优秀文化融入学校美育的全过程。这其中有两个重点:一是学校自身的校史学脉传承,二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在学校美育的过程中,校史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起着重要作用。鲁美一直把校史教育活动作为推进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推进校史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鲁美将“四史教育”融入美育教育,通过弘扬学校传统和红色革命传统帮助学生构筑美好心灵。每个学期的“开学第一课”都由老艺术家为学生讲授校史,还由鲁美校友通过“青蓝讲坛”讲述创作心路以及艺术对自己的影响,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对艺术的感悟向新生传递正能量。正如老艺术家宋惠民所说:“鲁迅美术学院一直深入生活,它和群众、人民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应该保持这种精神并一直将它延续下去。”鲁美还举办了多次“继承鲁艺传统,传承艺术精神”的艺术家文献展。学生们在观展中见证了鲁美从延安一路走来的奋斗历程,并纷纷表示要向老艺术家学习,继续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为时代画像。

除此之外,近年来鲁美还不断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文化节等活动,组织原创校园歌曲、舞台剧、舞蹈、影视和校园景观设计等作品的展示与推广活动。这些活动使鲁美建立了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在这些活动中,鲁美始终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注重在优秀传统艺术的提炼、转化和融合上下功夫,让青年一代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创造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当代艺术语言,积极参与主题性艺术创作,用富于时代意义和个性的方式继承性地发展传统文化。

3.搭建平台,结合专业教学育人

针对学生专业生活与文化生活高度融合的特殊情况,美术学院应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大学生美育教育。开展美育工作,教师是关键。因此,美术学院应首先优化专业艺术教育教师结构,帮助教师提升修养,做“四有好老师”,按照“六要”标准打造自身。只有具备专业素质过硬、美育基础知识扎实的教师队伍,美育工作才能深入持续开展。美术院校还要搭建院系与学校的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合理的专业配置、艺术交流平台的搭建,在“润物无声”中培育学生的美育观。

鲁美每年都会组织举办退休教师与大学生联合作品展。在这种“新老碰撞”中,两代甚至几代人会产生新颖奇妙的思想火花。很多退休教师会在观展中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创作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学生们在观看了教师作品后,往往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重新夯实专业基础,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艺术眼界于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和开阔,比单一的课堂教育效果更佳。学校还会定期开展文明宿舍创意大赛、校园人物风光摄影展、公益广告设计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这些结合专业教学开展的活动都达到了较好的美育效果,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滋养了学生的心灵,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爱校、爱家情感,在提升学生专业特长的同时也培养了其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高校应不断提升美育研究水平,打造美育研究高地和决策咨询重地,建设高端智库,重点研究高校美育课程和教材体系、教学规律和模式、考核评价标准等,推进高校美育校企合作,探索建设一批校校协同、校企协同和校地协同创新培养模式,逐步完善高校与政府、企业等单位的协同育人机制。

4.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

高校美育不应局限于校园,还应主动融入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以达到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更高目标。美术学院应帮助师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基础美育教学改革、课程教材建设等工作。特别是教育部提倡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以来,所有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对口定点帮扶、支教扶贫、社区服务等美育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鲁美和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一同开展了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根据朝阳县教育局和中小学需求计划陆续开展美育活动,依托“结对子,种文化”“校园服务小分队”等项目走进朝阳县中小学校园。师生们通过美术讲座、美术课堂示范观摩课、实习生授课、校园形象设计及文化墙创作等活动,不断丰富了当地美育课堂的教学形式与内容。这一过程也让还未真正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志愿者真正体会到了“赠人玫瑰”的感受,让他们在以美化人、传播正能量的授课中得到进步和成长,对其将来步入社会有极大的益处。

当然,服务社会还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如充分挖掘美术馆和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做好馆校合作;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借助国内外交流渠道和活动平台充分发挥艺术院校和艺术社团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近年来,鲁美的美育实践虽有亮眼的成绩,但也不可避免地走了很多弯路。很多人认为艺术生不需要再进行美育教育,因为他们一直在接受艺术教育。但实际上,艺术教育并不能等同于美育教育,它只是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教育不是要培养艺术家,而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生需要在美育教育中不断找到自己的短板,完善人格、塑造灵魂,如此才能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而非艺术类高校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有接受优质美育教育的机会,课堂也好,艺术活动也好,社会实践也好,既为他们提供教育平台,也为他们提供展示舞台。美育对于青少年来说是重要的精神食粮,具有潜移默化的濡染功能。高校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能够满足其个性发展需要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整体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实现教育公平,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学校的使命和责任。

(刘新/鲁迅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

[1]沈善洪.蔡元培选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艺术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打破平衡
纸的艺术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