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教育扶贫路径、策略的研究》的调查报告

2021-09-10 13:04龙海兰
武魂·智慧课堂 2021年1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家长学校

龙海兰

教育扶贫,是指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资源投入和资助,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当地人口的文化素质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一种扶贫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治愚”和“扶智”,根本就是发展教育。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在教育扶贫这条路上,打赢教育精准扶贫拔穷根攻坚战,按照“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的总思路,敢于担当,善于探索,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脱贫攻坚交出一份教育扶贫拔穷根的满意的答卷。

一、调查的目的

长期以来,山区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步伐,我们文利镇也不例外。文利镇在灵山县俗称“小西藏”,田地少,有文化有能力的都在外发展,留在本地的大多数都是没文化或老弱病残的。这些家庭思想落后不重视教育,缺少对子女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不明白知识能改变命运,导致学困生不少,甚至有的家庭形成了恶性循环,代代贫穷。所以教育扶贫是我镇当前非常关键和迫切解决的首要任务。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些情况

本次调查围绕“乡村学校教育扶贫路径、策略的研究的调查问卷”,抽样调查了100名家长,调查对象分布在灵山县文利镇,均符合调查规定的条件。

三、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以下几点进行的:

1.对当地相关贫困学生进行彻底摸底调查,了解其家庭情况,进一步摸清家长对其子女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在校表现现状。

2.针对相对学生现状,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给予相应的精神上、物质上或学习上的帮助。

3.对相关学生进行跟踪,观察教育扶贫的效果情况。

四、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个人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五、调查时间

2019年11月上旬

六、调查结果

通过以上问卷调查可以得知:他们年富力强,在31—41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数占了51%,但学历相对较低,80%以上的人都是初中高中文化。而且在教育扶贫前有63%的家长对子女教育不重视,在教育扶贫后有95%的家长对子女教育非常重视。目前超过95%以上的家长都知道义务教育扶贫政策,都一致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必要去上学,对义务教育扶贫措施和工作成效都很满意。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有以下的义务教育工作需要改善,例如学校教学设备、学校校园环境、学生生活条件、义务教育师资力量、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工作、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教育观念等等。

教育扶贫对于精准扶贫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现在仍然处于教育贫困、思想贫困、文化贫困之中,教育扶贫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扶贫本质上是与推进教育公平休戚与共、紧密相连的,体现着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让教育扶贫惠及每个孩子,体现出应有的政策价值。教育扶贫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帮助贫困学生,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目标的同时,实现教育扶贫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七、调查体会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人才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乡村教育之所以落后于城市教育的关键因素是留不住人才。而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在于乡村教师工资低、待遇差、发展空间小、教师编制制度不合理。人才的流向问题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教育的发展状况。乡村地区教师队伍人才的流失,导致其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国家高度关注乡村地区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问题,早在2003年就开展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计划。大批有志青年响应国家号召,赶赴西部地区各贫困县乡镇中小学从事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这些热血青年本应成为乡村教务西部的计划。大批有志青年响应国家号召,赶赴西部地区各贫困县乡镇中小学从事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这些热血青年本应成为乡村教育扶贫事业的主力军,但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问题,其症结在于广大有志投身乡村教育扶贫事业的人员,其考虑的因素往上看,要孝敬父母;往下看,要照顾孩子,往中间看,要考虑配偶。乡村地区的医疗条件不佳、教育水平滞后、发展空间狭小,这在很大程度上让这些有志青年不得不做出新的选择。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校。而如今,随着学生移民数量的激增,乡村学校呈现严重的萎缩化趋向。乡村学校萎缩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市学校在国家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如建设资金、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占有绝对性优势,而乡村学校则普遍处于劣势。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而愈加落后,学校规模逐渐萎缩乃至出现空巢现象。乡村学校萎缩所存在的主观性问题,主要是人口政策和入学制度的影响。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们的生育观念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受少生优生观念的影响,乡村地区人口出生率降低,致使乡村学校出现萎缩化趋势。我国政府对农民工进城的生活和教育问题尤为关注,在入学制度上一视同仁,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学校读书越来越便利。城市学校较之于乡村学校,在师资配备、教学环境上的明显优势,致使家长们不愿让孩子继续留在乡村学校就读。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乡村学校的优质生源普遍向城市学校集聚,而乡村学校的生源质量则呈现下降化的趋向。家长们在主观上更加倾向让孩子们在城市学校接受教育,这在客观上减少了乡村学校的生源,缩小了乡村学校的规模。

(一)保证乡村学校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存量

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主体,是奋斗在乡村学校的第一线教师。他们只有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广大乡村地区才会真正脱贫致富。从总体上来看,要想从根本上留住人才,缩小城乡差距是当务之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只有广大贫困地区富裕起来了,只有城乡差距缩小了,志愿扎根乡村、奉献青春的教育工作者们才会安心地在广大地乡村地区贡献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迫在眉睫,人才的补充与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同步的。边远贫困地区脱贫政府有责任保证乡村学校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存量。

(二)保障乡村地区学生享受均等化教育

乡村教育脱贫的主要对象,是广大的在校学生。而如今,乡村学校学生移民数量激增,这给我们的教育扶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移民数量激增这一问题,我们就要保障乡村地区学生享受与城市学校学生平等的教育。乡村学校学生移民,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然而,为了子女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家长们也宁愿在痛苦中苦苦挣扎。如果乡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起来了,学校硬件条件好起来了,从乡村学校移民出去的学生自然也就愿意回流。从乡村地区学生外流的情况来看,生存性外流所占比重较小,而发展性外流所占比重较大。乡村地区学生如果能够享受與城市学校平等的教育,就能够留住大批发展性外流的学生乃至一部分生存性外流的学生。留住这部分学生,对刺激边远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灵山县文利镇寄宿制小学 535428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家长学校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家长错了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