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推进地方高校课程国际化

2021-09-12 04:03尹闯尹凤娇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全英文师资国际化

尹闯 尹凤娇

【摘 要】本文分析信息技术对推进地方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必要性以及地方高校课程国际化困境,提出地方高校推进课程国际化的对策:找到突破口,解决国际化师资问题;抓住机遇,建好在线国际化课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前沿“新”课程。

【关键词】课程国际化 信息技术 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5-0030-03

国际化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地方高校转型升级的重要选择,很多地方高校提出了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定位。课程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最重要的载体,《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把课程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说,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落地的重要标志。受资源制约,地方高校的国际化之路异常艰难,尤其是优质师资的匮乏,导致国际化发展计划多数仍停留在“办公室”阶段。而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教育可以弥补师资和课程资源的不足,给地方高校的国际化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

一、什么是课程国际化

由于“课程”与诸多的因素有关,加之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至今仍有多种解读,所以有必要简要阐述本文对课程国际化的理解。首先从大课程观的视角看,课程不仅包括理论课程,即所谓的教材,也包括实践性的课程,即各种类型的学习项目、活动计划、方案等。其次不管是从课程体系的角度还是从一门课程的角度看,课程都应该包括课程的定位、设计、实施和评价4个基本要素,故课程国际化可以理解为课程建设要素的国际化。

毫无疑问,国际化课程的定位首先是服务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培養学生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竞争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社会生活能力;其次课程国际化具有多面向性,需要满足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就不仅需要引进国外原版、优质的课程,更要注重课程的广泛交流合作,在吸取国外课程精华的同时,充分利用课程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从而提高国家影响力。所以,国际化课程应秉承开放、共享的建设理念,课程国际化的目的不仅仅是引进国外课程,更要做好本土课程的输出。从国际化课程的要素看,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构建、教师的参与、课程语言的学习、课程管理与评价等方面都会影响课程国际化。

二、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地方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必然性分析

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正在推动高等教育向智慧教育发展。课程是教育的主要载体,信息技术改变教育,重点是改革课程,而国际化课程必然具备开放、共享、通用的特征,信息化是课程国际化的内在需求,故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程国际化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

(一)推动中国本土课程走向世界需要信息技术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但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教材和方法等方面的引进与输出不平衡,这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相距甚远。在线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后疫情时代,线上课程和教学势必成为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显著趋势。事实上,20年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提出了“开放课件”的课程国际化理念,在互联网上免费共享其核心课程资源;澳大利亚也提出“全球化课程”理念。2020年4月,中国国际课程平台正式上线,标志着首批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正式面向全球推出。可见,信息技术是中国慕课“出海”,中国在线教育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支撑。

(二)课程改革创新需要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改变了社会分工,越来越多的劳动被机器取代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之对应课程体系不只是修改完善,更需要针对未来发展制定长远战略规划。另外,信息技术进一步激发了人类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爱好、生活习惯、职业需求等进行个性化定制学习。所以人才培养的模式、课程设置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都需做出相应的改变,方能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人才需求。而课程国际化本质上是对原有课程改革的升级和改造,其自身的创新自然受到信息技术的极大影响。持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加速器”。

(三)弥补地方高校课程国际化先天不足需要信息技术

地方高校课程国际化最大的瓶颈是缺少优质的国际化师资,导致国际化课程创新能力弱,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课程的输出等,而信息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地方高校国际化师资的不足。首先,信息技术突破时空的界限和信息的高速流动,在课程资源配置方面有着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为地方高校国际化理论课程资源的获取提供极大的便利。其次,“共享教师”“远程教学”等学习模式在推进紧缺课程师资发展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柔性引进,或者共享模式解决少数课程师资紧缺问题。另外,一般的地方高校财力有限,难以支撑常态化、多样化的师生跨境交流与合作,而信息化可以在教师、学生、课程的跨境交流方面提供诸多的便利。

三、地方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困境分析

一般的地方高校,人力、财力、物力都相对短缺,办学积淀不足;长期介于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之间发展,其办学类型不定,教学科研“两张皮”现象在地方高校仍长期存在。这些都给地方高校国际化带来诸多的困扰,其面临的课程国际化建设困境主要包括:

(一)课程国际化定位模糊

地方高校课程国际化定位取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包括本土学生和国际学生。对本土学生而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应该是所有课程定位的前提,而现行的国际化课程往往忽略这点,在强调多元文化的同时,过分重视课程知识和能力的承载,忽略情感的引领。对国际学生而言,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国际高素质人才,增进世界人民友谊、扩大中国对外影响理应成为课程定位的重要方面。而高校在实践中做得还不够好,各种国际学生“超国民”待遇现象仍然存在。由于中国大学国际化起步较晚,课程国际化基本上处于课程引进阶段,而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影响力的提升,课程国际化定位应朝引进与输出并举的趋势发展。

(二)国际化师资严重不足

师资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对国际化的态度、理念,教师自身的国际化素养直接影响课程国际化政策、计划的制订及实施。而地方高校对国际化优质教师的引进、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课程资源建设等投入不足。尤其是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的体制机制仍未完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使国际化优质师资不仅短缺,而且已有的师资对教学改革,对国际化课程建设与创新动力不足,难以对授课方式、教学理念产生实质性的改变。

(三)英语语言环境紧缺

语言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础,而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地方高校尤其缺乏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国际学生比例偏低,中外学生交流的机会少,难以产生语言学习规模效应。另外,现有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未能很好衔接,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贡献有限,所以地方高校的课程国际化要加强公共英语的教学改革,改善英文课程的语言学习环境。

(四)国际化课程创新能力弱

课程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新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二是对已有课程的改造。由于课程创新需要高水平的师资作为支撑,只有教师的国际视野和科研能力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才可能实现,而这些恰恰是地方高校的短板。

近年来,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能力在不断提升,办学质量有所提高,但合作深度、辐射广度仍然不够。地方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目的仍以学习模仿、交流合作为主,落实到课程互换、学分互认的层次不多。国际化课程仍以输入为主,输出的课程鲜见。此外,地方高校融入国际合作网络的能力有限,导致跨境实践课程的发展滞后,短期的境外交换项目、暑期项目、竞赛项目,国内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各种学习体验项目都相对缺乏。即使在具备一定国际学生数量的学校,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类似中外学生学习体验活动项目比较常见,但是把类似活动按照课程教学进行规划和管理,并列入教务系统考核的仍然很少。

(五)全英文课程建设能力不足

非英语国家普遍把全英文授课作为驱动课程国际化发展的有效手段,并已取得很好的成效。统计发现,2000年28个欧洲非英语国家的全英文项目仅725项,2014年增长到8089项,增长了近10倍;韩国、日本和哈萨克斯坦等亚洲国家也将全英文授课作为其国际化战略和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策略。中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也普遍采取全英文(双语)授课留学生教育以推进国际化。全英文(双语)授课不仅需要很高的专业英语表述能力,还需要很强的英语互动能力和技巧,这对全英文授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地方高校全英文授课教师多以具有一定海外学习背景的教师为主,他们虽然具备全英文授课的基本条件,但缺乏一线的实践训练,英语教学经验欠缺,全英文教学能力还不足,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四、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地方高校课程国际化的思考

课程国际化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包括多方面的工作,推进的路径多种多样,但对地方高校而言,需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寻求最佳的策略。首先应找到突破口以解决国际化师资问题;其次要抓住机遇,建好在线国际化课程;最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努力构建“新”课程。

(一)以全英文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推进课程国际化

全英文授课是培养国际化师资最有效、最经济的路径,是地方高校国际化初级阶段关键选择,只有解决好师资才可能建好课程。地方高校可以把全英文课程作为推进课程国际化的突破口,再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从而提高课程国际化的整体推进效率。

1.高度重视全英文授课,尤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

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研究实施全英文授课的政策机制,制订有关全英文授课教师、课程的评价标准,召开全英文授课或双语教学的研讨会,探讨课程国际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之策,提升全英文课程融入信息技术的能力,营造课程国际化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学校要及时关注并收集师生对全英文授课效果的反馈意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提高课程质量。

2.制订计划逐步推进

学校层面要做好全英文课程的规划和分类,并针对不同专业全英文课程制定计划。国外许多大学都将课程的国际化理念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纲要和人才培养目标之中,美国更是把课程的国际化维度纳入通识教育中,这给地方高校课程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地方高校可以尝试把全英文授课推进课程国际化理念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明确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包含一定学分的全英文课程,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全英文课程覆盖面。但是全英文课程并不是越多越好,课程质量始终应摆在首位。教务管理部门应不定期检查和考核全英文课程,对教学效果不佳的课程做好退出处理。另外,课程国际化的落实也应以院系为中心,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国际化课程的更新作为常规工作来抓。

3.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且信息化水平高的全英文授课师资队伍

目前,国内仍然缺乏高校教师的培养制度或模式,也未建立以培养高校教师为目标的博士学位专业,更没有建立针对国际师资的培养体制。而美国早在2002年已建成比较完善的高校师资培养制度和不同学科教师培养模式。也有学者对北京师范大学全英文授课留学生进行过就读体验调查,结果80%的留学生表示,教师按照PPT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常见或非常普遍。因此,高校要加大对全英文授课教师的培训,包括选派教师到国内全英文授课的学校挂职锻炼,另外,要举办专门的全英文课程比赛,以赛促发展,学校的各种教师管理制度应向全英文授课教师倾斜,激励更多的教师主动投入全英文课程,鼓励更多的教师采用翻转课堂或者MOOC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效果。

(二)抓住机遇,建好在线国际化课程

中国课程“走出去”是课程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课程的“出海”创造了一个机遇。为了应对疫情,中国高等教育主动应变,在全国高校全面实施在线教学。截至2020年5月8日,全国有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學,103万名教师在线开设了107万门课程。这次在线教学实践给中国高等教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与成果。在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艰难时刻,教育部积极谋划并正式启动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建设,向全球推出“学堂在线”“爱课程”在线教学国际平台。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认为这项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将会成为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契机。地方高校应牢牢抓住这次难得机遇,向国际化课程平台输送特色的校本课程,借助平台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另外,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提出“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五大金课”,明确要分“赛道”建设一流本科专业,优惠政策应向地方高校倾斜。这给地方高校国际化课程建设提供了一次绝佳机会。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次机遇,以评促建,建好在线或线上线下混合式国际化课程。

(三)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前沿“新”课程

前沿“新”课程是培养未来国际人才的重要保证,也是吸引外国学生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地方高校基于现有的师资很难打造好前沿“新”课程,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劣势。一方面,建好前沿课程数据库,专业教师或者教研室团队随时关注本专业的前沿进展,及时选择最新的优质原版教材、教学视频或者在教案中补充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学校层面为课程交流搭建好平台,构建课程交流、学分互换的体制机制,鼓励更多的“旧”课程变成能够“出海”或者与境外高校互换的“新”课程。

【参考文献】

[1]Van der Wende,M.Internationalizing the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Report on a OECD/CERI study[J].Tertiary Edu- cation and Management,1996(2).

[2]王炜.实现教育对外开放的另一种选择[N].中国教育报,2020-11-19(7).

[3]李静,王美,任友群.解放知识,给力心智—— 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对外关系部主任史蒂芬.卡尔森[J].开放教育研究,2011(4).

[4]牟鹏.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全英文教学的现状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7(9).

[5]张大良,李联明.研究型大学实施课程国际化的特点与策略[J].高等理科教育,2006(2).

[6]李洁,孙进.中国高校全英文授课项目留学生的就读体验调查—— 北京师范大学的个案研究[J].教育学报,2014(6).

[7]吴岩.在实践中创新高校在线教学新高峰[N].中国教育报,2020-05-15(1).

注: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方高校课程国际化建设研究与实践”(2019JGB276);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全英文授课留学生教育为支点撬动地方高校国际化快速发展的研究与实践”(2018JGA288);北部湾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新时代广西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实践与对策研究”(2019KYQD51)

【作者简介】尹 闯(1980— ),男,湖南邵陽人,理学硕士,北部湾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尹风娇(1981— ),女,湖南邵阳人,文学硕士,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责编 龚维玲)

猜你喜欢
全英文师资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基于技术应用流程的机器学习全英文课程高效课堂设计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全英文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华侨大学泉州校区的问卷调查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医学留学生药理学全英文教学体会
留学生外科手术学实习课全英文教学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