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思政课程育人质量提升探索

2021-09-12 04:03苏亚莉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自我教育思政课程三全育人

【摘 要】本文基于“三全育人”背景,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务实”和“务虚”两个方面论述适合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路径、载体和措施,即让学生习得自我教育的能力,让教师获得感与价值感得以提升,从而实现全员“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思政课程 三全育人 自我教育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5-0061-03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并形成长效机制”。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和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明确指出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可见,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双高”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党在新时代的一项重要教育方针。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作为新时代改革与发展的生力军,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面前,坚定“四个自信”,扎根中国大地,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尤为迫切与重要。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上述责任与使命,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应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筑牢意识形态的底线,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高职思政课程育人质量提升面临的困境

(一)课程教学方面

长期以来,思政课程被视为“枯燥无味”“大而空”“可学可不学”的“副科”“边缘学科”,地位长期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甚至一度出现将其“取消”或“取代”的呼声。思政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普遍存在被“砍掉”的现象,教学与实践有脱节,且教学方法相对刻板和教条。而“课程思政”则仍处在探索阶段,存在“两张皮”“贴标签”等现象,未能真正意义上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二者之间缺乏融通。

与本科高校或其他重点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领悟能力相对薄弱。要想做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在教学中要平衡好理论性与实用性、启发性之间的关系。纯理论式讲授过于呆板,且不易于理解与“消化”;过于追求故事性、娱乐性,又容易沦为肤浅的“水课”“吹牛课”。为此,教学既要做到“深入”又要做到“浅出”,这对教师驾驭理论的能力和教学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学生方面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学科专业以理工类居多,学生人文素养相对缺乏,政治意识较淡薄。据长期观察与研究,部分学生存在重技能轻理论、重实践轻人文的学习心理。对待思政课程,不少学生认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够突出,因此课上“提不起兴趣”,睡觉、玩手机和“神游”等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思政课学习属于“浪费时间”,索性把其他专业课程作业拿到思政课堂上来完成。

(三)教师方面

由于外界存在一些认识偏差,认为思政课育人效果之所以无法与专业课相提并论,其主要责任在于思政课教师的不作为或能力不足,导致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自信,获得感和价值感大大降低。部分教师干脆降低要求,认为“反正课堂再精彩学生也不爱听”,积极性受挫。加上思政课教师这支迅速配齐的“引路人”队伍不断壮大,教师数足质次、教师的学科背景泛化、教学与科研存在悖论、教学效果等同于竞赛结果等问题也随之涌现。如何打造具有影响力和战斗力的思政教师队伍,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依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和亟待攻克的难题。

(四)资源整合方面

要强化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队伍是远远不够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就要在全校范围内构建育人体制机制,明确责任分工,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党委领导—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工团委—行政教辅—后勤管理”全员协同育人格局。还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同心圆”作用,多渠道挖掘思政教育其他资源,包括人员、路径和载体等,共同发力。然而,上述相關体制机制构建、人员分工和资源整合等,恰恰是目前高职思政课程育人普遍面临的一大难点。

二、高职思政课程育人质量提升的“虚实”举措

思政课程是一门既需要“务虚”也需要“务实”的课程。其中,“务虚”主要是指通过意识形态、精神文化和价值引领等方式去影响和引领人,属思政课程教学的软实力。而“务实”则需要通过硬实力来实现,如制度设计、教学改革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保障教学实施,通过“虚实”结合,促进教学相长,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

(一)务虚方面

1.价值认同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要认可思政课教师,认可思政课程,才有可能燃起其心中对该课程的学习欲望。因此,强化价值认同,是思政课程育人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提升个人魅力,不断夯实理论功底,投身教学改革与创新,用坚实的文化软实力和多样化的教学呈现方式“征服”学生,打造魅力课程,激活课堂,巧设教学情境,实现课堂“翻转”。如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由教师给定章节内容或授课主题,让学生自行收集教学素材,制作PPT,自主完成授课,让学生在角色“代入”、案例分析、感言升华中感悟课堂魅力。教师转变教态语态,适度放下权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2.内在驱动

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探寻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内驱力,寻找突破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有用武之地”,让课程变得“有趣又有益”,才能将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求知自觉上来。加强学生学习内驱力的举措有:一是通过开设“鲁班讲坛”系列节目,邀请优秀校友作为客座嘉宾现身说法,吸引学生前来“取经”,让学生建构愿景,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二是开创“弘德育才”学堂,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第二课堂的经典案例和优秀资源融入思政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参与度和满意度;三是思政课程“我为家乡代言”系列节目录制、“一封家书”等文化类活动,让学生主动“孵化”知识产品,在精神上成长自我。

3.要素挖掘

思政育人元素隐蔽地分散在历史故事、优秀文化、影视视频、微博、微信和社会实践中,可以说,处处皆有思政,事事皆可思政。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深入挖掘、提炼和升华,将隐蔽的思政教育资源显性化,并结合课程知识加以引导。如,通过“一人一则传统文化故事”活动,让学生充分挖掘“仁、义、礼、智、信、忠、孝、廉”等方面的传统文化故事,自行收集整理并在课堂上加以讲述,有效将历史和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还可以通过“思政创意点子王”活动,征集学生在对应章节知识点推荐的优质素材,加以提炼升华,让素材更丰富、更生动、更能引起学生共鸣。

(二)务实方面

“务虚”是内在力,“务实”是行动力,将二者有机结合,能够有效促进高职思政课程育人质量提升。“务实”主要从制度设计、教学改革、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借助“三全育人”系统工程发力,充分挖掘有效元素,实现制度有保障、落地有方法、育人有成效。

1.制度设计与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应从制度层面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着力抓好“思政课程”这个育人的主阵地,集中优势力量与资源开展思政课程教育,打造思政“金课”,加大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同时,优化教师评价体系,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教师的培训学习力度,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方面给予思政课教学大力支持。此外,还要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一是对照课程目标与方向,着重研究教学改革方向与创新点,探索适合高职生思政课程学习的教学方法论和教学目标;二是对照教学内容与形式,打破教材的章节结构,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宗旨和要求,将知识点拓展延伸和串联重构,开展专题化或模块化教学;三是对照教学设计与方法,采用“头脑风暴法”实行集体备课,根据不同教师所擅长的授课领域加以深化,整合优势的教学资源加以共享。

2.队伍建设与学术研讨

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教师要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除了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广泛涉猎跨领域、跨学科的知识,如文学、历史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并且要与时俱进,紧跟时政热点和学术前沿,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和育人着力点,利用微信、微博和抖音等网络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好声音,弘扬主旋律,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在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升教学团队整体能力与水平,解决新转思政课教师学科背景泛化、教学科研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1)开办“非马”研修班,补齐学科理论知识短板;(2)与部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定期邀请领域内“大咖”举办高端论坛;(3)有针对性地落实“传帮带”,实施精准帮扶,并以“教学”“科研”“比赛”“职称评定”四大方面为着力点,抱团互助,助力新转教师快速实现角色转换,快速成长;(4)每周定期举办“三个一”,即一次集体备课会、一次周末大讲堂、一次经验交流分享会,聘请客座教授不定期开展专题讲座,请核心期刊杂志社编辑进行科研专题指导等,通过多措并举,全方位为教师成长提供切实保障。

3.线上线下资源整合与优化

通过开通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挖掘好、利用好各大平台资源,服务思政课程教学。线上不断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利用“易班”平台创新网络思政,利用学工、团委和“马院”微信公众号发布热点新闻,引导学生舆论,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线下利用校内博物馆(如校史馆、美术馆)、校园阅读角和实验实训基地,挖掘育人元素,借力育人,培育一批学生讲解员、一批校園“最美朗读者”、一批先进“榜样学子”,树立先进典型,让学生成为思政自我教育的主体。同时,构建“思政+”的大思政模式,如“思政+专业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思政+文化活动”等,并由专人负责整理,将成果在校内LED屏幕和墙壁电视进行滚动展播。

总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需要形成从党委领导到基层教职员工“全员”,从学生入校到毕业“全过程”,从课堂到课外“全方位”的“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思政课教师应统筹多方资源,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其成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能够自主发现和分析问题、自主答疑解惑和自主解决问题,实现“鱼渔并授”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汪宗田,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4]杨晓慧.课程化: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优化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4).

[5]王石.用高职“思政金课”铸魂育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

注:2019年度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思政工作‘三全育人路径研究与实践”(2019B009)

【作者简介】苏亚莉(1985— ),女,广西上林人,管理学硕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黄 煌)

猜你喜欢
自我教育思政课程三全育人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设定研究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中职学生良好习惯的自我教育模式探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