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与主题班会协同育人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2021-09-12 04:22孟凡钊李强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主题班会创新设计协同育人

孟凡钊 李强

【摘 要】本文阐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题班会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指出两者应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和开发,使其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形成合力,发挥最大效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题班会 协同育人 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5-0068-03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教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主题班会协同育人的意义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意味着,高校所有课程、所有教师、所有环节都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要是通过理论教育,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中国化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国情、世情等内容。主题班会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主要是通过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优势在于理论教育,劣势在于大班教学,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性较差;主题班会的主要优势在于社会实践教育和小班制教育,劣势在于缺乏思想政治理论的指导。因此,如何把两者有效融合在一起,发挥其优势,弥补其劣势,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是值得各高校思考和探索的时代课题。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主题班会协同育人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首次提出了“协同”的基本理论,其所描述的系统自组织和有序化概念、原则和规律,对许多学科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近年来,“协同育人”相关理论与实践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课与主题班会融合中得到运用,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关于主题班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共识。召开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可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有效彰显教育者的教育主导性、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丰富其教育媒介内涵、有利于开发环体的教育价值、有利于班级和谐氛围的形成、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等。但主题班会在哪些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中的其他内容形成有效补充,找到主题班会育人功能的有效突破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二是从“大思政”视域出发研究主题班会的成果并不多见。“大思政”教育观是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看法和总的方法。从“大思政”视域出发研究主题班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将主题班会视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形成育人合力。而将主题班会置于“大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之中,以此为契机,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主题班会运行模式,使之作为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真正使得主题班会具备课程元素,还亟须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三是关于主题班会的创新设计与开发举措较多,有待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课程化。在主题班会的形式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如要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形式生动活泼,具有教育性和群众性;在设计上要改变教师单向说理教育和正面引导的方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度,确立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新班会模式;在内容开发方面,主要以主题类型、学生学业发展的时域等划分大学生主题班会内容体系。在构建主题班会的模式方面,大多是某一高校或是某一辅导员、班主任就开展相关主题班会的经验总结,主题班会的创新设计与开发有待进一步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和课程化的教材以及相应的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许多学者认识到主题班会蕴含的育人价值,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与主题班会的整合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与思考,但在主题班会的创新设计与开发方面还较为零散,尤其是从立德树人的任务出发,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提出系统化、可操作性的主题班会育人模式还较为薄弱。在实践中,有部分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编写了相应的主题班会教案在校内进行交流、推广,这对辅导员、班主任在如何开展主题班会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是主题班会教案由于其数量的局限性、案例的特殊性、解决问题的滞后性,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使主题班会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形成有益互补,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备广泛而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主题班会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思路

(一)协同育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共由5门课组成,17个学分,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其中理论课时13个学分,形势与政策2个学分,社会实践课时2个学分。理论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实践课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调查,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和社会发生的变化,加深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本年度内国家和世界发生的大事要事,强调的是时效性。三者形成一个体系,但是由于学生多、思政课教师少,让思政课教师全程跟踪和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是不现实的。社会调查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好。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的优势,协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把形势与政策课纳入主题班会教育内容。每个班级都要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其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在此情形下,不妨把形势与政策课纳入主题班会的教育体系中,让辅导员和班主任定期为学生讲授国家和世界大事,这样就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当然,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因此,不能完全让辅导员和班主任独立完成。合理的做法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选择和确定主题,并把课件准备好,然后培训辅导员和班主任,指导他们如何上好形势与政策课。这样就能发挥各自优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达到理想效果。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专注理论教学,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术业有专攻,把形势与政策课和社会实践教学任务交给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完成,更能够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究和设计形势与政策以及社会实践调查的主题,指导辅导员和班主任完成形势与政策以及社会实践调查的教学任务。同时,主题班会会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课程化,效果会更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就被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到理论教学层面,集中精力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上好每一堂理论课,让学生享受精神大餐。

(二)协同育人视域下主题班会的创新设计

主题班会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此,应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其主体、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化、体系化创新设计。

第一,在主题班会的主体要素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学生的主体性。就现实情况看,主题班会更多是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通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等很少参与主题班会的创新设计与开发,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积极调动各方人员的育人积极性,推进主题班会与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中的其他活动内容形成育人合力。学生绝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参与者。也就是说,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体间性,两者都应是主题班会的主体要素。每一名学生均有不可低估的发展潜力,也有参与主题班会活动的积极性。但因不同学生对自由全面发展诉求的差异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者不仅仅是活动的引导者,亦是为学生提供科學的方法,鼓励学生去选择、去思考、去实践的设计者。

第二,在主题班会的内容构建方面,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遵循三大规律,从纵向维度建立起以“认知自我、认知环境、认知国家、认知职业、使命与担当、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六个模块为主线,在横向维度上形成以“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四个模块为知识体系的主题班会育人模式。同时,主题的设置应结合社会时事与学生需求,满足学生人格完善的需要,摒弃以往具有严格仪式和程序的简单模式、形式大于内容的表面模式、辅导员或是班主任唱独角戏的灌输模式,而是分模块、分主题采取适合不同身心发展阶段的一体多面式主题班会模式,努力让学生有兴趣、有共鸣、有收获,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主题班会中表现出较大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在主题班会的具体实施方面,需要有完整的教育设想、详细的实施步骤以及及时的教育反思。第一阶段是教案设计,依据学校办学特点及学生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实际,确定主题班会的目标、范围、内容、程序、环境和参与人员等。这一阶段的核心工作是做好必要的调查和分析,观察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实际及发展需求,做好教育设想的核心工作。第二阶段是将教育设想付诸实践,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人、因时、因地动态调整主体班会的进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准备是前提,广泛参与是基础,教师的适时指导是重点,好的教育效果是目标。第三阶段是教育反思,不断总结主题班会活动开展的经验与方法。同时要注重班会工作成果的转化,将某些独具特色的方式方法进行归纳和提炼,上升为可供迁移的科学教育方法,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品项目。实施环节在主题班会的创新设计中属于关键环节,教育者应重点突出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统筹兼顾、因材施教和循道而教,实现主题班会从“零散化”的经验事物层向“体系化”的科学规范层转变。

第四,在主题班会的评价方面,应着力构建动态和立体的评价体系。目前,大学主题班会的评价现状是:评价的源主题严重缺失,评价内容不完整,评价主体单一,预设评价标准不足以满足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的需要。协同育人视域下的主题班会创新设计与开发离不开相应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推动教育者和学生共同发展。一是开展主体评价。通过制作具有较高信效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测量问卷,在大学生新入学之初进行摸底测试,建立学生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档案,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开展过程评价。包括对主题选取的评价(如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采用头脑风暴或是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主题进行评价)、教学构想评价(如教学方案的要素是否齐全、要素之间的逻辑性、教学构想的可操作性等)、教学反思和发展评价(如是否制定含目标、内容、方法、形式、效果等因素于一体的过程评价表,用于反思活动)。三是开展结果评价。结果评价涉及目标达成情况与后续的教育辐射广度和力度。在主题班会课程结束之后,通过进行跟踪测试,将大学生思想、心理与行为等各项指标进行前后对比,从主题班会结束后学生的认识水平的提高程度及行为表现来判断班会的目标达成情况。

【参考文献】

[1]张筱荣.主题班会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8).

[2]范蕊,李世康.高校主题班会的定位及具体实现[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3]李艳.高校主题班会的功能定位及功能实现[J].理论观察,2011(2).

[4]向泽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宿州学院学报,2010(12).

[5]唐文红.致成长:广西高校辅导员主题班会教案精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孟凡钊(1983— ),男,黑龙江伊春人,硕士研究生,桂林旅游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李 强(1975— ),男,山东潍坊人,桂林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主题班会创新设计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学校主题班会模式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多功能床体构造设计
家用水汽治疗仪的设计与实现
园林道路设计创新应用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怎样开展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