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IE模型在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2021-09-12 01:47陈春苗张倩赵晨倩
高教学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

陈春苗 张倩 赵晨倩

摘  要:跨文化交际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它集合了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一门面向多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课程,在常规教学只有32学时的情况下,如何准确把握课程目标,结合学情分析,甄选课程内容,并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使不论何种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深度参与并学有所获呢?文章将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详细阐释ADDIE在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ADDIE;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2-0119-04

Abstrac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highly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which integrates anthropology, sociology, cultural studies, communication studies, linguistics, and psychology with each other. As a general course offered for students of different majors, how can we make it a rewarding learning experience during 32 regular teaching hours with teaching aims clarified, students situation analyzed, course content selected,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 well-tailored to make the course participatory? The essay will explain how the model of ADDIE is applied in teach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 general course in referencing to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Keywords: ADDI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general course; teaching design

一、ADDIE模型简介

ADDIE模型是根据系统论提出来的一个课程设计模型。该模型将教学过程解析为五个阶段,如表1和图1所示[1]:

二、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基本概述

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使得人们随时都有可能置身于跨文化交际的情境之中。培养学生多元化共存、跨文化理解与世界公民意识,批判性思维与有效沟通交流能力,已经成为并将持续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作者所在的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学生培养基地——远景学院在其立院初便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其七点培养要义之一。在前期面向语言类学生开课的基础之上,该学院于2016年春季学期首次将跨文化交际作为通识课程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设。课程授课语言为双语,总学时为32学时,全学期16周,每周1次课,每次2学时;课程修读完毕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

三、ADDIE在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一)分析(Analysis)

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从文化差异切入,结合案例对文化差异的成因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应对差异所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更加珍视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以更加平和包容的心态对待文化差异,能够较好地应对日后学习、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难题。

1. 学情分析。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初期供非外语专业学生跨年级、跨专业混选。课程班人数为25人/班。经过最初三个学期的教学发现,学生的整体学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第一是知识。具体体现为目的语言、文化知识不够扎实且参差不齐,文化理解力整体比较薄弱。第二是动机。深居内陆的学生往往会觉得自身与跨文化交际相距甚远,不少学生出于学分修读需要而选修课程,没有强烈的内在动机来学习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三是交际能力相对欠缺。這是应试教育刻在大多数学生身上最鲜明的印迹。特别是在跨语言交际的情形下,受生长环境及心理等多项因素的影响,大致情形可以概括为听不懂→听懂了→不会说→不敢说几种状态。与此同时,学生普遍缺乏非言语交际的敏感性。还有因真实情境下的跨文化交际实战机会凤毛麟角,交际策略基本缺失。

建立在这样的学情分析之上,学院将该课程从“不分年级、部分专业混选”调整至供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第5-6学期选修。这个阶段,学生已经修读完大学英语1-4,基础语言文化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远景通识教育课程框架之下,他们已经先修过心理学、社会学、中华文化、西方文化8-12分的通识课程,为聚焦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吸收、动机的培养、技能的训练奠定了基础。

2. 环境分析。就宏观环境而言,深居内陆三四线城市的高校学生在其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置身跨文化交际真实情境的概率要远远低于一二线及沿海、沿边地区。在近三年对实验组每个课程班25名学生进行课前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进入大学之前你是否有过真实情境的跨文化接触?”调查显示,虽然有过接触史的学生人数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半数以上的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普遍缺乏这样的体验。而就整个社会经济环境而言,即便是在大学期间,能够涉及跨文化接触的校企合作、实训实践的机会远远不足。

就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自身的微观环境而言,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地缘因素影响,虽近八年来能使学生置身跨文化交际真实情境的途径不断拓宽,频次不断增加,然而学生深度参与跨文化交际实践的机会仍然有限。特别是2020年1月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外出和来访项目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研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