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有生长力的儿童语文

2021-09-13 11:16李勤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建构生长儿童

[人物名片]

李勤,江苏省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校长、书记。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名师工作室导师,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奠基未来·感动无锡”教育年度人物。主持或核心参与全国、省、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8项,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或主编书作5本,二度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省精品课题、省教育科学规划实践类成果奖等多个科研奖项,应邀至省内外公开教学或学术讲座200余场。

一、教学主张凝练及内涵阐释

教学主张,是教师对于自己信奉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行为方式等的个性化表达。它犹如教师的教学指南针,对教学实践起着观照和引领作用。语文教学主张,则是对“语文是什么”“语文与人的生命成长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语文教学承担着怎样的独当之任”“语文教学当以怎样的方式展开”以及“如何实施语文评价”等系列问题的思考、认识和见解。

教学主张不是想当然或空穴来风,没有长期的实践和思考,是形成不了教学主张的。我之所以将“建构有生长力的儿童语文”作为教学主张,一是缘于多年来对“童年”“生命”“语文”内在关联的追问与思考;二是缘于对“语文味”“儿童味”“生长味”缺失的教学现状的深深忧虑;三是缘于对童年生命的敬畏,对理想语文生活的追寻,以及做儿童语文“点灯人”的师者情怀。

在我看来,童年是人的“根基”“核心”与“一生的源头”。从生命成长的角度看,童年语文是一种“胚胎”语文,包含了生长的最初内核与最初动力。童年语文应回归儿童完整的语文生活,在以“大阅读,大积累,大思考,大表达”为鲜明标志的语言实践海洋中,为孩子完成言语系统、美学系统和价值观系统的启蒙与奠基。

“有生长力的儿童语文”,指扎根母语学习的丰厚土壤,遵循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立足语文课程“本体”,强化儿童学习“主体”,紧扣“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关键的语文策略”“应有的语文习惯”等显性要素,找准核心生长点,形成适切生长链,营造正向生长场,催生蓬勃生长力,达成语文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儿童生命整体发展的语文教育;是语文老师送给童年生命最丰厚的礼物。

“有生长力的儿童语文”,其价值取向体现为三大特征。

其一,注重“原动力激发”。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携人类优秀基因而来,且生长在母语环境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兴趣,激发潜能。语文教学要彰显语文自身的魅力、交流分享的魅力、创造体验的魅力,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深深地“爱语文”。

其二,注重“学习力培养”。关注学科特质、学科素养,关注方法策略习得、良好习惯养成,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表达力,让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学会语文”。

其三,注重“精神力建构”。语言的背后是人,是人的思想、情感、心灵、精神。语文教学不能止于“工具意义”,还应“从语言抵达生命”,在“丰富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审美”等精神力建构上有作为,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让学生真正地“享受语文”。

二、“有生长力的儿童语文”落地路径

1.“润泽·生长”课堂建构

以统编教材使用为契机,指向国家课程教材的最优化实施。紧扣“教学目标精当确立”“教学内容精粹取舍”“学习活动精巧设计”“学习氛围精心濡染”“学习评价精准适切”等关键要素,力促语文课堂激扬学生言语生命、提高学生言语能力、优化学生言语品质,让学生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精神的同生共长。具体需在四方面着力。

其一,确立生长点:核心目标、核心知识凝练。语文教学之难,难在“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二度创生。从“教材内容”中生成“教学内容”,教师需锤炼“语文眼光”,有强烈的文体意识,能敏锐地把握文本特色,捕捉到文本高于学生的“语文经验”及“人生經验”;需锤炼“课程意识”,精准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学段要求及素养生长的内在逻辑;需锤炼“学情意识”,研判具体学情,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性格特征、学习方式等了然于胸。最后,在“课程要求”“教材特色”和“学生发展”三者的结合点上,找到最适切的“语文生长点”,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生命发展建立意义关联。

其二,设计生长链:过程结构、学习活动设计。素养是怎样形成的?能力该怎样教?答案是学习过程结构化,而不是线性的分析讲解或简单运用信息。一流的教学方案,都应该是一个严谨的向心结构。这个“心”就是课堂要达成的核心目标。“心”确立好之后,便是要努力使“学习过程结构化”。向心结构不是简单的“活动叠加”,它要考虑到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这“逻辑”表现在既要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逻辑,又要符合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和学生学习建构的经验逻辑。因而,它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表现为循序渐进的层次递进。在语文教学中,通常可以紧贴文本语境,顺着“文眼主旨”线索设计层级递进的学习活动;也可以紧扣语文要素,顺着“挑战任务”线索设计层级递进的学习活动。

其三,营造生长场:学习情境、学习支架搭建。一方面,着力建设学会倾听、善于思考、大胆表达、积极展示的语文课堂生态。另一方面,赋予知识学习以“情”和“境”,使知识和认知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情趣化、生动化、背景化、问题化和思维化,让情境成为沟通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沟通文字符号与客观事物,沟通知识与思维、知识与素养的桥梁。再者,“生长场”营造还需关注“问题支架”“图表支架”“思维导图”“任务单设计”等学习支架的搭建,以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助力学生思维的展开与进阶。

其四,扩大生长圈:学习评价、学习延展优化。一要关注课堂评价的针对性、指导性、全面性和激励性,使教学评价指向思维发展,指向质疑问难,指向深度参与,指向自我反思,指向人际互动与合作。二要关注小组学习的质量评价,重点引导小组学习的组织有序、相互倾听、意见发表、音量使用、成果整理、汇报展示等。扩大“生长圈”,还意味着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知识技能的习得要始终与提高学科学习兴趣,注重学习习惯、方法培养等紧密相连。

2.“润泽·生长”课程创生

通过“1+X”的方式,遵循统编教材暗含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螺旋上升体系,以项目组为单位,依据学生年段特点、班级学情及师生兴趣,着力“微诵读”“微演讲”“微写作”“跟着课文读绘本”“趣味小古文”“国学经典主题赏读”等丰富立体的语文微课程建设,更好地助力儿童阅读力、表达力、思考力和精神力的蓬勃生长。

比如,“微诵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重在为学生选择健康美好、文质兼美的优质文本,用儿童新奇与喜欢的方式,以声音传递文字,触摸情感,敏锐语感,促进儿童日有所诵和日积月累,让儿童在经典和优质语言的积累与濡染中获得表达力生长。主要实施途径为晨诵。

再如,“微演讲”课程的开发,重在让学生掌握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相辅相成,观点明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增强表达自信,提升倾听和应答品质。主要实施途径在于课前小演讲、课堂答问和社团活动。

3.“润泽·生长”学习方式革新

对儿童语文学习的内容、过程、方法及策略层面作系统关注,将不利于儿童语文素养生长的“碎片学习”“符号学习”“浅层学习”和“离身学习”,向“整体学习”“情境学习”“深度学习”和“具身学习”方向革新,让素养导向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凸显“学为主体”,彰显“学”的魅力,也让“学科育人”找到实施路径,并得以逐步落地。

其一,变碎片学习为整体学习。在课堂学习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树”“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建构起知识的“亲缘”关系,改变从单个知识点的识记到理解再到应用的认知路径,注重学生在學习过程中认知结构的重组、同化与顺应。

其二,变符号学习为情境学习。置学习于一定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或探究情境中,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探索情境,在亲历、体验、问题解决及反思等过程中,广泛联系各种资源,形成自身的独特认知。

其三,变浅层学习为深度学习。突破学科知识表层化、学生思维浅层化的藩篱,让高阶思维(概括、推理、分析、综合、评价等)和高阶情感(共情、专念、悦纳、自省等)参与到学习中来,注重“理解与批判”,注重“联系与建构”,注重“迁移与运用”。

其四,变离身学习为具身学习。把学习视为人脑、身体与特定情境交互作用的知识体验过程,强调学习者的行动和知识的具身建构,主张通过行动来理解、内化和迁移知识,践行“境脉学习”“身心一体学习”和“多感官共同学习”。

猜你喜欢
建构生长儿童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碗莲生长记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建构游戏玩不够
留守儿童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