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学习

2021-09-13 11:16叶水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分科学科知识跨界

叶水涛

跨界学习的说法当下比较流行。跨界的前提是“界”的存在。“界”是质的规定性,是事物所在的领域。没有“界”,事物间无法彼此区别,人们的思考没有逻辑起点,实践也没有对象和基础。跨界学习旨在打破学科界限,达到学科间的融合,这无疑是很美好的愿望。学校教育以知识学习为具体内容,学科知识是学校教育展开的依据,分科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知识学习的碎片化由来已久,学生在学校习得的是分科知识,但他们面对的生活世界是整体性的,因此,知识教育如何通达个体发展的整全性,就成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跨界学习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首在学科知识的融合。语文教学是民族母语的教学,在中华文化传统的语境里,语文是文史哲的统一,而现代学校制度的分科教学,将这三者完全割裂开来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学语文教材进一步分为语言和文学两个体系。当时的分,似乎也有分的道理;现在的合,当然也有合的理由。今天的所谓“合”,其实只是一种融合,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即主题学习、大单元教学之类。再说,能否跳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关键不在愿望是否善良,而在于善良的愿望如何变为现实,这愿望的基础是否牢靠。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想象的存在”和“现实的存在”这两个新概念。他举例说:“当我想要食物或因身体不佳而想乘邮车时,正是我所拥有的货币使我获得食物和邮车。这就是说,它把我的愿望从观念的东西,从它们的想象的、表象的、期望的存在,转化成它们的感性的、现实的存在,从观念转化为生活,从想象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作为这样的媒介,货币是真正的创造力。”马克思指出,唯有通过货币这一媒介物,“想象的存在”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回到跨界学习的语境里。首先,“界”的客观存在,如界限、界线等,起到规定和区别事物的作用,体现事物的异质性。诸如,语文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其次,“界”可以跨越,如情境教育的主题9大单元教学活动,就卓有成效地把语数外、音体美融合到了一起。其三,跨界是一种有条件的实践,而不是一种抽象的思辨,必须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育是人的事业,也是成就人的事业。人的发展与提高,自身命运的改变,不能流于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空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常常会听到一句话,这就是所谓“转变观念”。观念是重要的,但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产生它的基础。基础没有改变,观念就很难重塑。观念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改革的实践。一切观念形态的东西都不能直接改变任何事物,课程改革是这样,学科教学的改革也是这样。

跨界学习首先需要消解的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界限。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也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联度最高的学科,因而它天然地与其他各学科有亲和力,既能容纳其他不同学科的知识以丰富自己,又能很好地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增进其他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语文学科携带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基因,文以载道是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作为民族母语的教学,它对学生的人格塑造、道德教化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跨界学习更要强化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

跨界学习、学科融合是很具体的教学行为,它基于课堂,主要生长在教室,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改变原有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跨界学习和学科融合是让知识学习本身融于生命成长的历程之中,从而使得知识的學习变成对知识与真理的追求,使知识学习本身变成开放的过程,最终赢得生命成长的优化。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关系联结的过程,其任务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语文教学更不是一种知识存储行为。它需要联结时事、具有真实场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创设生动的教学内容,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融合。

猜你喜欢
分科学科知识跨界
跨界
跨界
品读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跨界之道
高考改革的关键不是科目多少与是否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