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

2021-09-13 04:58臧清娥赵蓉
学理论·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培育互联网+互联网

臧清娥 赵蓉

摘 要:如今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影响着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自信的传播与认同带来了诸多影响,对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境。本文分别探讨了它的现实意义以及现实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大学生文化自信认同的培育策略与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8-0088-03

文化自信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内容,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底蕴,奋斗精神的革命文化为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的基础上,坚持不断继承创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坚持和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坚定的信念和足够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鲜明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特别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大学生作为坚定文化自信最重要的主体之一,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更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青年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就是基于在互联网这个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利用开放共享的网络资源,使高校大学生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充分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并从个人心底里对中华文化产生自豪感和认同感。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相比,这是在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一种新的培育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新添使命。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意义研究

1.个人层面:有利于增强个人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为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提供学理性支撑和精神支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如果离开文化的根基,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因缺乏人文底蕴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能坚守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很难使学生将接受到的文化知识从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精神财富,对培育学生的文化信仰增加了难度。在互联网便利的网络时代,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互联网平台融入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为青年学生展现个人才华,课后学习充电和日常生活娱乐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网络平台,在网络世界里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学生巩固扎实的文化知识和不断丰富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

2.社会层面:有利于加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要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层面需求。文化自信与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在提升人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文化自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局面下,開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对提升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传播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互联网+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同,培育大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心,树立崇高的文化信仰,有利于督促大学生肩负起传承我国千百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国家层面: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地位

中华民族的每一段进程都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文化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化的发展程度和发展内容都不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文化的内容也在历史的基础上发生相应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也是评估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如果经济落后可能会被外敌击垮,但如果没有文化根基,就好比一个人没有有趣的灵魂,将没有吸引力,会从内而垮。在加速全球化的今天,开放的互联网把世界联系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同一个地球村生存,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必然接连不断,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显现新态势,使我国的国家地位和文化安全受到威胁和挑战,这就需要广大青年学生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保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坚定广大青年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对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了更高的要求。青年大学生是我国优秀文化未来继承者的重要群体,借助“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培育大学生的文化信仰,有着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只有大学生从内心认同了我国历史文化,才可以增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把握国家未来的主流文化发展,利用青年的活力创造丰富的创新文化产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1.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判断受到干扰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具有开放式、共享式、包容式的互联网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互联网几乎融入当代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因为互联网拥有开放式和包容式的特性,使一些非主流文化和西方意识形态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领域,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和挑战。互联网中,有的发布者为了增加信息曝光率过分地对内容进行加工更改,使文化信息变得非常低俗,没有价值内容,不符合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客观事实的判断和分析。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下,对大学生展开文化自信的培育,教育者会在授课之前自觉主动地过滤筛选掉一些没有价值的文化信息,对受教育者传播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同时还会增加一些教育者的主观认识,使传授的过程更富有感染力,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氛围下更容易转化为内在的精神财富。因此,在互联网平台中应大力推动主流文化的传播,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尽可能地抵制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

2.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受到误导

共享性是互联网的特性之一,是指大众都可以随时查询和浏览发布到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达到共同分享。即时性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即时发送并且即时传播各种信息资源。这种共享性和即时性的传播改变了传统媒体对信息内容传送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弊端,使受众接收信息变得更为广泛和方便。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之一,他们通常会通过互联网去查阅各种需要的资料和信息,网络这个平台可以随时随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这样就很容易使大学生对互联网产生依赖,但是网络上的一些文化信息真假难辨,一些没有价值的内容很不利于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正确的价值形成。在对互联网形成依赖之后,但凡遇到需要思考的问题,他们都会依赖互联网这个平台寻找信息和答案,而在网络中寻求到的并非都是正确的、有用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并降低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本来共享性和即时性是互联网特有的优势,但是利用不当就会产生负面作用,我们应当正确利用互联网这一特性,积极主动地去传输主流文化信息,杜绝传播背离主流文化形态的信息,努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独立思考能力。

3.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关注和传播不够

现在的互联网门槛太低,而且操作也很简单,只要有网络,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递员,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对网络中传递的内容加工再进行二次传播。正是因为低门槛,使互联网中存在着很多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信息,这种庸俗、低俗、媚俗的信息充斥在开放的互联网中,大大降低了文化的质量和传播深度,缺乏文化创新。长此以往,由于缺乏正确有价值的主流文化的引导,很容易使青年形成思想偏差,甚至不能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价值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形成合理性的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指导着党和人民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宝贵的理论经验,为一代代的青年追寻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我们必须不断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但是,通过互联网获取文化信息的大学生很难获取到正确且有价值的文化观点和文化思维,大大降低了大学生从互联网中获取文化教育资源的质量,降低了他们对主流文化的关注度,不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探析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先进文化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如果没有实践的认证,理论和真理永远都是空中楼阁,只会高高在上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因此,必须通过实践不断探索真理的实践性和科学性,才能让理论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实现在实践中推进文化理论的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看待、甄别多元文化,在多元文化思潮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广大大学生是社会中最具有活力的群体,是社会的栋梁、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精力最充沛、知识最丰富、思维最活跃、受各类文化冲突影响最大最深的群体,只有在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中自觉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从内到外的成果转化,从而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新的时代里,还应当大力弘扬具有英雄主义、科学主义、历史主义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树立集体主义的意识,构建家国情怀,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还要不断地接受教育不断地巩固理论功力,树立正确的民族国家观和历史文化观,增强民族文化荣辱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

2.加强文化信息的正确引导,提升大学生的鉴别力

在互联网肆意裂变的今天,据统计,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9亿用户,其中青少年是网民用户中占比较大的一部分,他们平均每日上网时长达9个小时。与传统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比,网络上的一些文化信息和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影响要比传统课堂的感染力更大,因为传统课堂教育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传授的文化信息是有限的,而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打破了传统课堂及传统媒体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网络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网络功能去体验上网功能、休闲娱乐、查阅资料等。但是,网络功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它,正因为它开放性、共享性的特性,也导致了很多虚假信息及不良文化在网络中肆意流传,那些低俗的文化信息很容易被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使我国的优秀文化产业受到威胁。因此,正确的、含有价值的网络资源的传播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启发者,尽可能地在课堂及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起到全程教育,让他们将学习到的课堂知识内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使用正确的网站资源,在信息查阅和寻找资料文献的时候,要去正规的、权威的网站查阅学习,面对互联网上的各种文化信息和教育资源要学会正确的取舍,取其精华之处,自觉屏蔽其糟粕内容。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从源头上杜绝虚假信息和不良文化的传播,加大信息审核机制和违规惩罚机制,对于网上的不良和虚假信息要及时做出处置,同时避免不良信息的二次传播。除了从以上各方面加强对文化信息的正确引导,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被网络中的干扰因素而影响,不断提升自我鉴别能力。

3.增强文化传承使命感,加速推进文化创新研究

当代大学生在认同、深刻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是职责所在和现实需求,大学生必须意识到我国各民族是一个团结、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整体,要树立起家国同构的情怀,我国各民族不分种族和地域,更没有种族和地域的歧视,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要自觉承担起传承文化的使命与担当,自发地实践和弘扬本民族文化,从内到外真正做到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让广大青年学生明白自己是文化传承的主体,自觉地为保护本民族文化、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出一份力,并激发主观能动性,加速推进对文化理论的创新研究。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发挥青年群体在互联网方面的优势,他们是学习的主体、网络使用的主体、文化信息传播的主体,更是传承文化,实现文化创新的主体,是推动中国未来文化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4.加强传播主流文化,抵制文化负面舆论

如今的网络时代,由于其操作便捷,门槛低,当代青年几乎人人都使用网络,只要某个言论观点符合大众的喜好,就会受到广大网民的支持,对其观点内容进行无限次地重复转载传播,就会很有可能成为网络中的“意见领袖”。而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中,大量的信息在进行着传播,“意见领袖”所赞同的观点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确保传播主流文化的网络平台,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当代青年对先进文化的认识,降低文化判断力。因此,要加大对主流文化的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喜好传播他们喜闻乐见的主流文化。一方面,要加强对文化理论的宣传,让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论;另一方面,要抵制网络中的一些负面文化舆论,舆论是毁掉一个人和改变一个人三观思想的隐形杀手,因此,要从正确的角度去引导舆论,尽可能地实现舆论负面最小化。

四、结语

文化興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下,“互联网+”模式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网络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文化交流更为宽广的时空平台,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了教育方式。但是,开放性的互联网平台也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认同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显得更为紧迫。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时代机遇,借助互联网的时代力量,根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进一步实现对文化自信的传播和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17.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李梁,王金伟.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培育互联网+互联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