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方程思想求解初中几何问题例析

2021-09-22 03:23徐松海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方程思想

【摘 要】方程思想是几何和代数之间的桥梁,运用方程思想能快速地解决几何有关问题。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方程思想,特别是在求解初中几何问题时学会建立等量关系。本文试举几道典型例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方程思想;初中几何;等量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2-0134-02

方程思想的运用就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通过适当设元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构建方程或方程组,从而解决相关问题[1]。对于初中几何内容所涉及的一些线段、角及面积等问题,运用方程思想能更简便快捷地解决。求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步骤是寻找等量关系再列方程,即根据题意及图形之间的关系,找出求解问题和已知条件之间蕴含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或方程组。以下笔者通过举例来说明几种常用的方法。

1   以内角和定理或外角关系建立等量关系

对于求解三角形或多边形中某个角的度数的问题,可以根据内角和、外角的性质等找出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求解。

例1:在下图1所示?CAB中,已知CA=CB,D为CA上一点,E为CB上一点,且AE=AB,CE=ED=DA,则∠C为     度。

解:设∠DAE=x,根据己知条件有∠C=2x,∠B=

∠CAB=3x,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2x+3x+3x=180°,

得到∠C=45°。

2   运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

借助四边形边长相等的条件,结合直角三角形性质,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线段长度。

例2:如图2所示,将如下长方形折叠,使得长方形的一边DC上的點C落在AB边上点E处,其中DA=4,DC=5,求BF的长度。

分析:想求得BF的长,利用勾股定理计算,需求EB的长,那么就需求出AE的长,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AE的长。

解:设BF的长为x,

∴ CF=(4?x),

∴ ?DCF折叠后的图形是?DEF,DC=DE,∠C=

∠DEF,CF=EF,DC=AB=5,

∴ DE=DC=5。

又∵ AD=4,

在Rt?DAE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D?+AE?=DE?,

即有4?+AE?=5?,

∴ AE=3,

∴ EB=AB?AE=5?3=2,

在Rt?EBF中,由勾股定理可得:EB?+BF?=EF?,

2?+x?=(4?x)?,那么4+x?=16?8x+x?

那么有8x=12,

∴ x=1.5。

3   借助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互相成比例建立等量关系

例3:在图3所示Rt?ABC中,己知BD是Rt?ABC的斜边AC上的高,其中BC=15,AD=16,求?ABC的面积。

分析:要求?ABC的面积,就要先求AB的长度。

解:设AB=x,CD=y,求边长AB,根据已知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然后进行求解即可。

∵ Rt?BDC∽Rt?ABC,

即152= y(y+16),

在Rt?BDC和Rt?ABD中,通过勾股定理,有BC2?CD2=BD2=AB2?AD2,即152?y2=x2?162,解得(负根已舍去),所以S?ABC=AB×BC=×15×20=150。

4   以面积相等建立等量关系

面对已知条件较为复杂的题目,需根据已知条件,挖掘面积相等这一隐含条件,建立等量关系,能化难为易。

例4:如图4所示,在等腰?ABC中,AB=AC=10,高CD=8,AE平分∠CAB。求?ACE的面积。

分析:过E点作?ACE的高EF,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知EF=ED。由已知条件可求出AD=6。由于?ACD的面积还可以表示为?ACE和?AED的面积之和,这样本题的思路便明朗了,即设出EF长,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ABD的面积,建立方程。

解:如图4,过点E作EF⊥AC,垂足为F。设EF=x。

因为CD为AB边上的高,所以CD⊥AB,∠ADC

=90°。

在Rt?ADC中,∠ADC=90°,于是CD2+AD2=AC2。由于AC=10,CD=8,所以AD=6。

因为AE平分∠CAB且EF⊥AC,CD⊥AB,所以EF=ED。

因为S?ACD=S?ACE+S?AED ,所以5x+3x=24,解得x=3,即EF=3,因此S?ACE=15。

5  利用三角函数建立等量关系

根据三角函数知识可知,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大小与两条边长的比值相互唯一确定,由此可以建立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与此类似,同样可以在等腰三角形中建立边与角之间的等量关系。可以把底边与腰的比叫做顶角的正对值,记作sad,如图5中,sad C==

,由此可知一个角的大小与这个角的正对值也是相互唯一确定的。

例5:(1)根据上述角的正对定义,如图5,在等腰?CAB中,顶角若∠C为36°,求sad C的值。

(2)如图6,在直角?ABC中,已知sin C=,其中∠A为锐角,试求sad C的值。

解:(1)作∠A的角平分线交BC于点D,易得CD=

AD=AB,?ABD∽?ABC。

∴,设CD=AD=AB=x,CA=CB=a,得

(2)如图6所示,延长CB至点D,使得CD=CA,∵ sin C=,可设AB=3k,AC=5k。∴ BC=4k,BD=k,AD=k。

以上仅通过几个典型例题来引导学生把握方程思想的精髓,强化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其中关键是挖掘已知条件,根据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的性质建立起等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把直观的几何图形与抽象的数量关系结合起来,能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优化解题路径。当教师赋予几何求解以代数意义时,对其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转化,几何问题便可归类到代数中去解决,方程思想就是几何与代数的桥梁,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方程思想的应用[2]。

总之,方程思想是求解几何问题的基本工具,不仅对于解析几何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项彬.方程思想在几何解题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学,2011(4).

[2]朱跃.方程思想在几何题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7).

【作者简介】

徐松海(1979~),男,山东青岛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方程思想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探讨
渗透数学思想,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方程思想在高中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方法在手,“k”值易求
浅析函数与方程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渗透数学思想提升数学能力的研究
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方程思想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从函数与方程思想看高中物理的几个问题
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提高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