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2021-09-22 09:26陈尊雷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34期
关键词:职校中华传统

陈尊雷

[摘           要]  在实践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历史久远,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培养中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和文化自信,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从而更好厚植中职学生的爱国情感,更加坚定地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    键   词]  中职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4-0206-02

纵观历史,曾经无上荣耀的古希腊城邦民主文明、盛极而衰的拜占庭帝国、遥远神秘的两河文明、骁勇善战的斯巴达将士全都隐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只可从风化斑驳的历史遗迹和寥寥的史书中窥得一斑。而在这些古老而灿烂的文明中,只有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不倒。究其原因,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所起到的作用不可或缺。

一、在中职校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弥补中职学生文化素养的缺失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禹建立夏王朝到青铜文明精彩绝伦的周王朝,再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纷纷阐述自己的政治思想。这些文化一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骨血之中,从不曾丢弃。汉唐时期更是无与伦比,司马相如的一曲《凤求凰》谁人不知、谁人不晓,盛唐时期的李白将自己的仙气注入诗句中,他的万丈豪情造就了中国人骨子里脱不去的豪情万种。杜甫更是在诗句里面注入了忧国忧民的厚重的爱国情感。淡泊雅致的宋词、缠绵悲伤的元曲、瑰丽曲折的明清小说……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经过时间的淘沥流传千年并且闪闪发光的优秀文化,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并发扬光大。中职生由于初中时期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不高,基础打得不牢,没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整体学业水平偏低,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从人的成长成才需要方面看,他们更需要学习一定的文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但由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趋于多元化,造成急功近利的文化、大肆消费的文化、浮夸的时尚文化散见于社会的角角落落,再加上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缺少正确的判断,导致他们热心于网络洗脑“神剧”以及“神曲”。这些“潮流”仅仅是社会对高压生活与学习状态的一种缓解途径,却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恰恰是背道而驰的。通过对刚入学的中职生调查表明,他们缺乏主动肩负起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与责任心。因此,在中职校实施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传统儒学经典和以节庆文化为核心的传统风俗文化等种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可以陶冶中职生的道德情操,坚固中职生的精神信仰,使其从乌烟瘴气的文化泥石流中得以脱身。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儒学经典经过了历史的考验,有着厚重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所蕴含的道理,都会在无形中影响中职生的“三观”,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现实社会、改造世界。有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他们才能产生更大的文化自信,从而自觉地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职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但在实际教学中,中职学校往往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要目的,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很少,专门开传统文化课的学校更少,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只知道以职业技能傍身,只注重生活质量而忘记了精神世界的建设。这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社会都不是一个好现象。中职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职校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克服各种困难,通过课堂渗透、活动开展,积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知道作为中职生不能光有技能,要想立足社会、服务社会,还要懂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提高,也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一技在手、多技在身的意义,掌握技能,不仅仅是为了以后有碗饭吃,其实这也是报效祖国的一种形式,他们也是爱国者,一样受到尊重与认可。

二、在中职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一)探究专业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

除了在哲学与人生、德育、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职业道德与法律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外,中职校还应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教师要培养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察力,钻研自己教授学科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让中职生在专业学习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说农林牧渔专业,无论是有关定义、范畴还是整个农林牧渔理论体系的构建,都可以在其中窥见传统文化的影子。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曾记载:畋不掩群,不取麝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就是说:打猎不捕杀整群的鸟兽,不捕杀幼兽,不把池塘里的水弄干捕鱼,不焚烧树林打猎。这是在告诫后世:自然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刘安崇尚文景之治时期顺其自然、与民休息的政策,反对统治者压迫百姓,认为这是涸泽而渔,必定会使国家衰败、百姓民不聊生。道家文化创始人老子提出顺应自然也是此道理。因此,在农林牧渔课程教学中,广泛结合我国古代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深入探究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从而使中职生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并且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带来的积极的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职校中华传统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百年职校与支教项目“美丽中国”共探教育均衡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