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蒋蓉对紫砂艺术的贡献

2021-09-23 00:47钱苗苗
江苏陶瓷 2021年3期
关键词:自然

钱苗苗

摘  要  通过对宜兴紫砂艺人蒋蓉大师艺术人生的研究,从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家庭环境三方面探讨蒋蓉大师的艺术经历,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和热爱紫砂三方面探讨蒋蓉大师的艺术风格,从设计理念、制作技能和意韵内涵三方面探讨蒋蓉大师的艺术思想特征,以论证蒋蓉大师在当代紫砂艺术界所处的地位和为繁荣紫砂艺术创作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  蒋蓉;紫砂花塑器;仿生肖形;自然

蒋蓉是制作紫砂花塑器的陶艺大家,她对紫砂花塑器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现以研究蒋蓉大师的艺术经历、艺术风格与艺术思想作为专题,从三个部分入手进行重点研讨,首先是从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家庭环境三方面探讨蒋蓉大师的成长过程和艺术经历,其次是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和热爱紫砂的角度去探析蒋蓉大师艺术作品的形态结构和童心天趣、清新秀雅的艺术风格,通过这些论证蒋蓉大师在当代紫砂艺术界所处的地位和为推动紫砂艺术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作出的杰出贡献。

1  蒋蓉大师的艺术经历

1.1家庭环境

蒋蓉十一岁时就开始了紫砂生涯,稚嫩的肩膀挑起为父母分担、为家庭分忧的重担。自她会走路就天天在自家的作坊里玩着紫砂泥,看着年老的祖父、正值青壮年的伯父和父母在拍打成型捏塑着紫砂泥,耳濡目染着那份成型过程中的神奇。浸润在紫砂的氛围里她感到有趣,还时常伸出小手捏一把堆在泥凳角上扦割刮下來的紫砂泥,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在鼓捣着。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紫砂的熏陶下,她爱上了紫砂,后来以自己的一辈子用来与紫砂结缘。

(1)父母的技艺传授

蒋鸿泉、周秀宝夫妇既是蒋蓉的父母,又是她从事紫砂的启蒙师傅。十一岁的蒋蓉正式开始了从打泥条、拍打、镶接、捏塑成型的正规学艺经历。蒋家是做花器的紫砂世家,父母还重点教给了她从祖上传下来的花器捏塑成型的绝活。不久,她的第一件作品“松鼠葡萄水注”诞生了,其形态犹如刚摘下来的一大串葡萄,又如一只大松鼠半个脸躲在葡萄叶下紧紧抱着葡萄不放。父母见了,发现女儿观察自然和模仿自然的能力极强,作品形态可掬、工艺到位,很是欣慰。

(2)伯父的技艺传授

蒋蓉的第二任师傅是伯父蒋燕亭,他是清末民初的宜兴紫砂名家,性格活跃、善于交结、技艺高超,尤擅仿作壶器,二十世纪初即在上海为古董商仿作,亦为上海铁画轩陶器行制壶。陶刻高手、铁画轩老板戴国宝早就看上蒋家的手艺,和蒋蓉祖父蒋祥元合股经营,蒋燕亭是铁画轩的合作者,为铁画轩供应了许多素坯。

蒋蓉二十岁那年,经伯父引荐也来到上海加盟铁画轩参加仿古制作。这一阶段,伯父既是长辈,又是师傅,向她传授了许多仿古制作的技艺,尤其是花塑器的所有绝活。

1.2社会环境

蒋蓉大师的出生地潜洛村,地处宜兴南部丘陵地带的川埠乡,当时的川埠乡离县城11公里,位于宁杭公路与川埠至张渚公路交汇处,东与张泽乡、丁蜀镇接壤,西邻芙蓉茶场、宜兴林场,南和湖滏乡、丁蜀镇相连,北靠铜峰乡。丁蜀镇周边山区蕴藏着丰富的陶土资源,尤其是出自黄龙山下的紫砂矿土被誉为“五色富贵土”。丁蜀镇作为宜兴陶瓷的主产区,制陶历史悠久,镇上居民大多世代以陶为业,沿袭古老的手工作坊进行生产。潜洛村上从陶的人家,除了朱泥出自本乡的赵庄山,都要到丁山、蜀山去采购紫砂矿土回来炼制成做壶的熟泥。

少时的蒋蓉作帮手,也曾多次跟随父亲到丁山、蜀山去购买紫砂泥,休息时她也会在一旁静静地听着父亲和镇上的采矿陶工或也是从乡下来镇上的同行们唠嗑。从他们的对话中,使她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增加了认识。

1.3人文环境

在前辈紫砂名人中,供春、陈鸣远、杨凤年等具有人文素养的作品,都对蒋蓉大师的艺术创作产生过影响。宜兴的紫砂在清末民国初期大行其道、走向海外,在国际工艺美术舞台上出尽风头、载誉归来,对她也触动颇深。

(1)供春和陈鸣远作品的人文现象

供春,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人,原是宜兴书生、学士吴仕(号颐山)家仆,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正始》:“供春,学使吴颐山家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团坯,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吴仕于正德丁卯(1507)年发解元,甲戌(1514)年进士,以提学副使擢四川参政,是一个有文化的读书人。随侍僮子供春耳濡目染,在主子影响下吸收文化素养的机会极大,对山中古银杏树身上长的瘤的形象进行艺术提炼,以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捏制了“树瘿壶”,成为紫砂艺术壶的创始人。

陈鸣远,清康熙、雍正年间宜兴紫砂名师,塑镂兼长、技艺精湛、善制新样,所制有壶、杯、瓶、盒、文房雅玩等数十种,构思之脱俗、调色之巧妙,紫砂史上罕见。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陈鸣远,名远,号鹤峰,亦号壶隐。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常至海盐馆张氏之涉园,桐乡则汪柯庭家,海宁则陈氏、曹氏、马氏,多有其手作,而与杨中允晚研交尤厚。”顾景舟主编《宜兴紫砂珍赏》:“陈鸣远,既承袭了明代器物造型朴雅大方的民族形式,又着重发展了精巧的仿生写实技法,他的艺术实践是砂艺史的又一里程碑。”

陈鸣远创作的仿自然形的“束柴三友壶”、“松段壶”很是让蒋蓉折服,她深深感到这类花塑器不仅将自然形象捏塑得生动,更主要的是以壶艺形式诠释出了松、竹、梅的人文精神。

(2)杨凤年与“风卷葵”的人文现象

1943年的早春,蒋蓉从上海返乡,从潜洛来到丁山白宕的一条巷子里专门拜访华荫棠先生。华荫棠是当时丁蜀地区最大的陶业老板、著名的开明绅士,他很欣赏这位干练的女才子,拿出一件镇宅之宝——清代制壶女名家杨凤年的代表作“风卷葵壶”。这是一件让她受到极度震撼的作品,许久许久让她沉浸在深深的感动里。过去,她只听伯父蒋燕亭提起杨凤年这个名字,杨凤年也是生于紫砂世家,是制壶名家杨彭年的妹妹,擅长花货造型制作,构思巧妙、浮雕精致、技艺卓越,可与兄彭年媲美,是紫砂史上一位最早载入史册的紫砂女艺人。

蒋蓉第一次与杨凤年的作品有这么近距离的接触,让她兴奋不已。也许女人与女人之间有感应、有共同的语言,对艺术的领悟是可以穿越时空的。自此,杨凤年成了她的楷模,“风卷葵”的艺术美感让她坚定了花塑器创新的信心。

2  蒋蓉对紫砂艺术做出的贡献

蒋蓉大师以她丰富的艺术阅历和人生经历,演绎了一个紫砂人生的传奇,她的艺术之途启示我们,从艺需要永葆一颗纯净的童心,根植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间,人们见到她无数次倘佯在自然天地里,面对撑满碧绿的荷塘、草木葱茏的原野及馨香四溢的瓜田、果园、菜地,驻足观望、留连忘返,甚或亲手摘来细细观赏。她在汲取大自然的精华、细致入微地体察着从眼前掠过的精彩瞬间,紧紧地把握稍纵即逝的创作灵感,把对生活和自然热爱的情愫融入花、果、茎、叶和昆虫动物的一举一动,出神入化地通过紫砂语言表达出来。她的作品具有天然之美、创造之美,诚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专家、东南大学教授、博导、著名艺术评论家张道一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看了老艺人蒋蓉的作品,深感她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在历代紫砂艺人中女性很少,像蒋蓉这样出名的艺人更少。”“凡是了解宜兴紫砂史的人,都知道花货并非起于蒋蓉,然而像蒋蓉这样潜心于此,做出了高水准,成为一家之长,却是绝无仅有的。”

2.1新奇的造型形态

造型的新奇则具体通过内容新颖来表现,为达到这一目标,成型过程中就需创造新的工艺技法。有些新的造型结构没有传统技法可参考借鉴,需从无到有,去探索、去实践。成型制作过程中,不仅得注重具有仿生对象的细微特征,还需注重具有器皿的赏用功能,既需保持紫砂原有的特色,更需具有时代新意。这些诸多要素集中融于一体,要做到适度、完整、统一、完美的程度实非易事,蒋蓉大师从大体着眼,抓住仿生象形器造型的要领,统筹兼顾,竟然无生硬之弊,如自然天成,巧夺天工,体现了高超的技艺。

2.2色彩的相得益彰

蒋蓉大师的仿生象形花器作品的色彩也非同寻常,这是经过高温窑火烧炼凝结而成的瑰丽姿容。她善调五色之土,使粉红的荷花、果黄的枇杷、暗褐的栗、玉白的藕、晕染的桃等容颜色彩,无不与主题相呼应。其配色之妙,贵在自然、妙在润泽,让人欣赏时尤感和谐、愉悦。她在成型制作前就将泥料按需调配,使得作品烧成后能达自然之本色,并达艺术审美的理想意境。她善于运用对比、调和、类色、晕染等多种技法,因题施艺、以彩托题、施彩大胆多变,给人以无限美的艺术享受和广阔的审美联想空间。

2.3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是造化先师;业精于勤、用心专注,使蒋蓉大师走上一条不断创新突破的艺术之道。她对抽象与概括、夸张与写实、取舍与组合有着特殊的才情,绘五色于紫玉之中,得其形、获其神,还有着丰富的意蕴内涵。从审美的理想观念来进行分析,蒋蓉大师的审美观始终保持着追求“高洁”的审美心态,这一自宋代就出现的审美观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物观物”再到“寓意于物”,蒋蓉大师沿袭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精华,使之成为自己审美理想的依据,并催生了她紫砂仿生象形花塑器艺术特征的建立。她的作品承载的意蕴内涵,囊括了她精神世界、情感理想和审美心态的丰厚积淀。蒋蓉大师这一艺术思想特征是继承了自宋以来就形成的“高洁”审美观,并以此观照自然、观照人生、观照紫砂,注意力集中于花塑器仿生象形艺术中。从她创作的此类题材的作品中可发现,许多是与“荷、莲”有关。这些与荷、莲相关的一系列作品不仅造得生动,还蕴涵着“出污泥而不染、艳而不妖、清雅高洁”等意念。同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她拓展创作视野、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的反映。

由此可见,蒋蓉大师以其独有的艺术风格、鲜明的思想特征,强化了仿生象形花塑器这门艺术流派。同时,在她艺术风格的感召和艺术思想的影响下,宜兴紫砂艺苑花塑器创作的这朵奇葩,现今已开放得愈发艳丽,有一支年轻有为的创作队伍正在茁壮成长。在她當年还是“七大工艺辅导”之一时,她就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专业技艺传授给弟子学生们,她多次阐述自己的观点,要关心中青年一代的技艺进步,要关心他们艺品、艺德的修炼。年轻的一辈是紫砂事业继往开来、持续发展的关键,她为紫砂陶艺界指导和培养出了许多有出息的弟子学生,已成为今天的大师、紫砂界的栋梁之材。

正如她于1995年5月撰写的论文所述:“作为一名从事艺术生涯的创作者,必须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尤其在紫砂花货型的艺术创作中,效法自然、提炼自然,更有着它潜移默化的作用。赋泥土以生命,到大自然中去,通过实地观察,汲取、效法、造化才能有所启迪。这是我从事紫砂花货型创作六十多年艺术生涯的总结。”

参 考 文 献

[1]宜兴市地方编纂委员会.宜兴市志[M].方志出版社.2012.

[2]时顺华.中国紫砂文化与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3]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M].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出版.1992.

[4]韩其楼.紫砂壶全书[M].华龄出版社.2006.

[5]徐风.花非花——紫砂艺人蒋蓉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蒋  蓉 (别号:林凤)

(1919年-2008年2月19日)

1995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作品曾在全国工业会议上评为“特等奖”,并为周恩来总理出访东南亚等国家制作礼品。

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她为紫砂工艺“技术辅导”,这在当时历史情况下是工艺界的一种最高荣誉和待遇。作品技术精湛、生动逼真、别树一格,成为中国紫砂工艺史上第一位女工艺美术大师,曾任中国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设计协会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

猜你喜欢
自然
吟唱自然的歌者——米勒
日本导演河濑直美电影创作特征浅析
对自然万物的悲悯情怀
从环境批评视角解读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