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海水龙纹的审美特征

2021-09-23 00:47杨晓娜喻宏
江苏陶瓷 2021年3期
关键词:审美特征

杨晓娜 喻宏

摘  要  龙纹作为典型的民族图腾,在中国漫长又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海水龙纹图案属于龙纹的一种,由于其承载着图腾崇拜与祈福纳瑞的精神文化价值,从北宋到明清时期经历了萌芽与发展阶段,尤其是在元代,海水龙纹图案在元青花上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本文以海水龙纹的起源与发展为基础,从元青花海水龙纹的造型形态、布局设计、色彩表现及文化内涵四个层面,对元青花瓷海水龙纹图案的审美特征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  海水龙纹;元代瓷器;审美特征

0  引  言

海水龙纹图案属于龙纹中的一种,由龙纹和海水纹组合而成,一般为上龙纹、下海水纹,相互交错、融合而形成的典型的中国传统纹饰。龙游走在汹涌壮阔的海面上,翻飞在滚滚波涛之中,出神入化、神秘莫测,敏捷且健壮。海水龙纹多用来表达大海波澜壮阔之气概,象征着四海升平、家国兴旺,也有祭祀的含义在里面。人们常常在新一年的开始借助海水龙纹来祈求新一年的风调雨顺。

1  海水龙纹的起源与发展

(1)海水龙纹的起源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灵,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代表图腾以及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古代人们常用“龙子”、“龙的传人”来称呼自己。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面,龙象征着祥瑞,是中华的主要象征符号。正是由于龙的祥瑞特征,人们开始将龙的形象运用到生活当中以祈求吉祥平安。随着工艺的不断进步,龙纹除了作为单独纹饰出现外,开始与一些辅助纹饰结合使用,如云气纹、火焰纹、海水纹等。尤其是与海水纹结合使用,称为海水龙纹,象征着天下太平、人寿年丰,海水纹最早出现是在北宋的影青瓷上。

(2)海水龙纹的发展

海水龙纹图案属于龙纹中的一种,它承載着图腾崇拜与祈福纳瑞的精神文化价值,从北宋到明清经历了萌芽与发展阶段,在元代更是达到了发展的顶峰,尤其以元青花海水龙纹最为精美。海水龙纹这一传统纹饰萌芽于北宋,这一时期的海水龙纹主要应用在越窑的青瓷碗上。北宋是海水龙纹的起源时期,这一时期的龙纹形式多注重写实,艺术程度化水平高,体态较为修长,龙鳞排列呈网格状,紧密有致。宋朝的龙纹在艺术创作上非常注重精神文化的表达,体现出了人文思想与精湛工艺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是龙纹的初步定型期。元代的龙纹与宋代相比表现手法则更为粗犷豪放,气势上也更加威武矫健,这与北方游牧民族健壮豪迈的气魄息息相关。这一时期的龙纹开始逐渐朝着精细化、格式化的形式发展,对形体的协调性要求变得更高。线条也更为生动流畅,龙头与身躯相比较为扁小,颈部细长,凸显出龙头的威武霸气之态,龙鳞由宋朝的细密网格状变为大的鳞片状。元代除了对龙纹的刻画更精致外,更加注意对龙所处的环境的渲染描绘,常把龙放在波澜的大海上作腾空翻飞状,龙纹周围与之相配的海水纹在表现手法上与龙纹互为一致,互相呼应,和谐而又统一,即进一步衬托出龙的神采奕奕,又使整个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大为增强。明代的海水龙纹特征基本沿袭元代的风格,既有柔和之态,又露凶猛之势,这一时期的龙纹特征更具宗教意味,美学意义渐消,更加强调威严、庄重的气势。

2  海水龙纹的文化内涵

上古时期氏族部落的人们把龙作为他们崇拜的图腾,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在甲骨文里,龙字也有几十种写法。最早记录龙的书是《易经》,有“飞龙在天”、“龙跃于渊”的记载。正因此,在各种器物上装饰龙纹是为了标榜自己为龙的传人这一属性。

龙的出现缘于我们民族的情感。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第一卷:“画龙者,析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组合成一种象征着吉祥的神兽,其精神意蕴一脉相传又不断升华。

龙的形象始于图腾崇拜,它作为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之一,寓意着吉祥如意、事业成功等美好意愿的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海水纹除了装饰的作用,也反映了时代因素,比如元代海上贸易增加,海上瓷器之路发达,元代商人带着中国的青花瓷器乘风破浪远赴中东,海水龙纹在这时也承载着对远方星途大海崇拜向往的感情,这也是海水龙纹图案备受欢迎的原因,反映了时代特征与生活情趣。

3  元青花瓷海水龙纹的审美特征

元代最重要的社会文化特征就是以中原传统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正是这种社会背景催生出了青花,并且一出现就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与广泛好评,也使中国开始了从素瓷向彩瓷发展的新时代。元青花在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以及笔墨韵味的同时,也将中国画传统的程式化绘画语言与瓷器装饰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语言发展空间,也让瓷器装饰多了一种表现形式。元时期平面绘画形式的龙纹开始逐渐取代唐宋时期的刻划等装饰形式,是陶瓷龙纹装饰变化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1)粗旷豪放的形态美

受元代统治者及上层贵族审美的影响,反映在龙纹装饰上,使其极具元代的时代特色。元青花上的龙纹大致呈现出五种不同的风格,龙鳞大多采用线描的形式,并且在鳞片内部加以渲染;用简略的手法描绘出龙鳞,线描龙鳞、青地白花,龙纹采用贴塑的形式,还有一种就是青花海水白龙纹,如“青花海水龙纹浮雕梅瓶”(见图1),龙纹采用浮雕的形式配以青花海水纹。龙的姿态是典型的元龙形态,身躯细如长蛇,龙头较小,四肢纤瘦,肘毛、尾鬃呈火焰状,显得生动活泼又凶猛异常。相比其它朝代,元代的龙纹更为粗犷豪放,充满力量,这也与元代统治者豪放大气的性格有着直接的联系。梅瓶的海水纹也与龙纹的形态和谐一致,用粗线和细线相结合描绘而成,以江河海洋的波浪作为主题,经过艺术手法的处理成为统一的格式化纹样。线条有力又生动自然,气势恢弘,非常符合元代的工艺美术特征。

不同时期的海水纹有着不同的绘制方法,既有纯绘画,又有彩绘和刻划的结合,绘画风格也分为写实与写意两种。整体来看元代的海水纹受元代龙的特点影响,用较为规整的扇形排列组合形式铺满底部,不规则的翻滚状海水纹经写实手法分组描绘而出。海水纹经过夸张处理,高高涌起,形成巨大的椭圆形浪头,从高处向下压。轮廓则用浓重的粗线条勾勒,轮廓内用长短不等的细密线条排列,表现出漩涡和浪花。

(2)层次分明的构图美

元青花的构图形式丰富精巧,既有覆盖全器、层次分明的饱满型构图,又有简洁明了、活泼生动的疏朗型构图,集形式感与韵律美于一身。

饱满型构图主要表现形式是分层布局,有的器物多达十多层,少则几层。是根据器物的造型,将其分为多层,分别在各层内加以装饰。一种是上下式的分层,这种方式多出现在瓶、罐等较大型的器物上,分为口、盖、颈、肩以及足等部分。如1964年出土于保定市永华南路的一个“元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见图2),现馆藏于河北省博物馆。这件作品可以算作分层布局的典范。瓶身呈八棱形,口径较小,器身呈上宽下窄的梯形,丰肩,肩部以下逐渐收敛,八棱形盖钮。外壁通体绘有青花装饰,瓶身纹饰可以分为四层。盖钮上绘制的变形莲瓣纹为第一层纹饰,配以上下各四个均匀分布的如意头形云肩,肩部绘有菱形锦纹的装饰带,最底部为双层弦纹,最中间的主题纹饰是青花海水龙纹以及火焰纹,海水波涛汹涌、上下翻滚,衬托着四条腾空而起的白龙。这四条白龙姿态各异,均双角、细颈、长身、凶猛异常。最有特色的是,这一器物的装饰手法运用了模印与划花相结合。龙纹是在绘制青花纹饰之前,先在器胎上模印和划花。整件作品器形挺拔俊秀,纹饰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白地蓝花与蓝地白花相映成趣,极富艺术感染力。

另一种分层方式是由内向外的划分,这种形式多运用在盘、碗等小件器物上,分为口沿、重心以及足底等部位。这一分层方式往往会留出一个主要部分来绘制主题纹饰,如圖3这件河北博物院馆藏的“元青花龙纹食盒”就采用了内外向划分的方式,按这种划分方式可大致分为四层,盒盖正面绘有团龙纹追逐火焰宝珠,气势雄伟壮观。盒的火焰宝珠,气势雄伟壮观。盒的坡形弧面绘有海水纹,食盒盒身为卷草纹与莲瓣纹,直壁为钱币纹。这种绘画形式使作品的纹饰显得层次分明,主次明确而又丰富。

疏朗形构图就是单一主题构图,仅以寥寥数笔就可以达到生动传神之感,纹饰简单而又有力量。这种构图是海水龙纹装饰中一个独特的布局方式,是根据龙身的特征来安排,将单龙、双龙或多条龙纹环绕整个器物,或作飞奔状,或作双龙戏珠状等,再绘以海水纹。这种布局的好处是画面完整而不繁琐,具有故事性。“元青花海水双龙戏珠纹扁壶”(见图4)是最为典型的疏朗形构图,画面没有明确的分层,仅以一个画片绘满全器,扁壶的造型是从游牧民族的“皮囊壶”演变而来的,这种形式更适于马背民族生活习惯,为适应这一造型,画面的构图以简洁疏朗为主,肩部绘以垂云如意纹,下半身绘以双龙戏珠纹,最底部是线状海水纹。这两条龙栩栩如生,在海面上翻飞戏珠,龙鳞为细密的网格状,整体画面生动形象、雄壮有力。

(3)青白相间的色彩美

青花瓷是整体呈白地蓝花效果的高温釉下彩绘瓷器,初始于唐,到了元代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虽只有青白两色,但是这简单的蓝白两色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主要是源于元代统治者崇白尚蓝的色彩喜好。西域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将白色视作吉祥、圣洁的颜色,元代统治者也十分崇尚白色,国俗尚白,以白为吉。由于蒙古人早期信奉萨满教,所以他们很敬天,重视天色,尚青、尚蓝,所以蓝色在蒙古人心目中也有着很高的地位。

元青花的色彩美感主要是基于青白二色的对比,大多数元青花海水龙纹瓷器都显示出画面满、层次多的特点,但是看上去却是满而不乱,具有极佳的装饰效果。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构图时有意识的控制青与白的均衡,元青花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十分注重蓝色的青花装饰与白色釉面之间的平衡关系,当画面中出现大面积空白时,就会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填补。元青花还有一种重要的色彩装饰方法就是蓝地白花或者白地蓝花,更能体现出青白对比与均衡关系。“元青花海水龙纹玉壶春瓶”(见图5)就是青白对比的典范。此瓶周身饰以锦地海水纹,锦地纹上一条留白三爪行龙,首尾相交互相缠绕,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底部则以变形的花瓣纹作留白处理。这种用蓝色海水衬托白色龙纹的装饰风格独特,被称为拔白工艺,这一工艺与元朝皇室的服饰上流行的白龙纹风格一致。整体风格装饰效果强烈,又因为蓝色锦地留白的形式而将青白比例控制得恰到好处,保持了画面的青白均衡,色彩美感十分别致,青花瓷的出现打破了宋朝以单色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我国彩瓷器的先河,在我国陶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4  总  结

元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史上重要的艺术种类之一,是中华民族陶瓷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海水龙纹图案是元青花瓷器中最典型的装饰题材之一,二者结合起来不仅审美意蕴深厚,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审美意蕴上讲,元青花海水龙纹有着粗狂豪放的形式美、层次分明的构图美、蓝白相间的色彩美等特征,是多民族文化共同结合的产物,代表着兼容并蓄、和谐发展,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来源之一。

参 考 文 献

[1]王芳.论元青花瓷龙纹的审美与文化[J].陶瓷,2017(09):62-65.

[2]余雪.宋代至清代陶瓷龙纹装饰特征演变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

[3]杨洁.幽蓝神韵  悦目赏心——河北保定元代客藏青花瓷品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11):20-23.

[4]杨得鸿.元青花瓷龙纹浅识[J].收藏家,2014(03):47-51.

[5]胡颖.龙纹形图案在元明瓷器上的运用[J].中国陶瓷,2008(08):74-76.

[6]侯瑞秋.浅谈元明清瓷器上的龙纹装饰[J].满族研究,1996(02):69-72.

猜你喜欢
审美特征
伊斯特伍德女性电影的审美特征
自然与建筑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论广西龙州旦歌的审美特征及功能
浅谈影视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功能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辛夷坞青春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世纪贵州苗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