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效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2021-09-24 17:19钱炬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8期
关键词:有效提问实施策略语文教学

钱炬

摘 要 本文就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问题,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试图探讨提问这项教学技能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策略。文章从文本层面、学生层面、教师层面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涉及课堂教学的实施主体、实施对象、教师角色定位等专业理论的探究,是一线教学经验的总结。

关键词 语文教学;有效提问;实施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学会学习的有效尝试。只有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提出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才是学生获取、理解知识的途径。

一、文本层面

1.课堂设问的取舍源于文本特色和教学目标的设置。粗略的按照文本体裁来说,每一种文体所对应的问题预设方式都会有所区别,再加上时代背景、作者背景等因素,每一篇文本就具有其独特性,所以课堂设问就有了不同的取舍。另外,即使相同体裁的文本,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所设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

如在阅读《方山子传》的过程中,第一遍解读字词句的意思时,笔者发现了文中有几个疑问句比较难理解,在第二遍梳理这几个句子的翻译时产生了疑惑,文章标题是《方山子传》,应该集中写传主,而这几个难解的句子又都是作者苏轼问的,于是顺着这几个问句就发现文本的特色之一:文中处处有作者。第三遍把重点放在传主方山子身上,把文中关于他的词句找出来就发现文章中有很多强烈对比的地方,于是抓住“异”字,将方山子的特立独行串联起来,人物形象的鲜明就出来了。第四遍读文本的时候,主要发现了文章的两个细节:一是方山子面对苏轼说自己被贬黄州的缘由居然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从这里入手来挖掘苏轼塑造方山子形象的意义。二是文章最后一段说:“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这个细节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为什么多异人?为什么方山子又能见到他们?这样就引出文章的另一个特色:含而不露的奥妙。

2.课堂设问的逻辑性来自于所选择文本的切入点。每一个授课者对课文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课堂设问应该紧扣教材,有一定的探究性,能推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积极感受,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沟通。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丰富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思考和感知,充分发掘作者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对文本进行补白,那么就会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情感得以激发。

二、学生层面

我们在课堂设问中还应该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设问的起点,从学生的疑惑点和关注点入手,能增强课堂设问准确性和巧妙性。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入选要不拘一格,要坚决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愿意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间。有效的课堂设问应该是能真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问题。关键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提问的有效性。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思维,如何冲破教师的经验束缚生成课堂,从而获得新的节点,这需要我们思考并努力追寻。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既是教师洞察学情的

重要渠道,也是研究学生和自我专业成长的良好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学生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拥有着很大的自由空间,但并不是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由学生讨论、任意发挥。如果以还课堂给学生为借口,降低和退化了教师的能力,把教师边缘化,那么,课堂就不是师生都双赢的场所。课堂一旦打开,就充满着很多不确定性,如何筛选和过滤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利用好课堂资源,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三、教师层面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首先应该修炼寻找主问题的功夫。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会遇到一种情况,对文本有了很好的解读,但是课堂呈现并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我们要思考如何寻找一个切中要害的主问题,以此来呈现对文本的思考,体现文本的独特解读。

其次,课堂设问应注重激趣。教师应在课堂中以巧妙有趣的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因此,课堂设问应努力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角色的体验,能使学生深入使学生的阅读更投入,感受也更真切有个性,体验也更深刻和丰富。孩子们在愉快宽松、和谐互动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促进学生思维更深层次的思考。

笔者感受最深的一次课堂实践是在上《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个梳理探究的内容时,一开始按照课本所给的内容进行教学,结果令人大失所望,除了带着学生多认识了一些成语之外,没有达到任何梳理探究的目的。经过反复思考,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首先以请5位同学分别用一个成语描绘自己的家乡为导入引出设问:什么是成语?同学们都能说一些成语,但是却不能准确地概括出概念。所以,激起了大家对成语概念的思考。接着展示几组成语并设问:这些成语的来源是什么?能挑出其中一个,给大家简单复述故事或者点明成语的出处,并讲讲它的含义吗?这个设问既让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关注,又不死板的照搬,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通过梳理列举弄清了成语的主要来源。其中,在梳理文人作品这个来源时,又补充呈现不同作品中的成语,让学生猜一猜。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一本厚厚的成语词典中,绝大多数都是有出处的,范围涉及到诗、词、文化典籍、小说等多种文学样式,并经文人使用,广泛流传。例如《论语》中就有大量的成语。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的许多词汇已经变成了一个民族普遍使用的词汇了。这样,简单的成语罗列就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很好的照应了题目。当学生明白这一点的时候,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讨论探究成语中的文化信息。追加设问:在众多成语中,有关“家庭”的成语有很多,请每个小组列举几个,并想一想这些成语承载了怎样的文化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见到听到的与“家文化”相关的成语,在师生对话中有了很精彩的课堂生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成语不光是一种简单的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是文化最简洁而厚重的表现形式。最后,安排了一个探究实践:能否仿照《中华文化之歌》写一首短小的成语歌诀,要求有文化内涵,意思连贯,读来朗朗上口。这个环节将前面的梳理结果让学生在具体的一个问题中得到呈现,而通过自己的寻找和仿写又很好的体现了探究的方式。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断受到已知和未知的融合和挑战,学习的兴趣和收获实现了双赢。

再次,教师在课堂设问中的语言表述一定要准确恰当,避免宽泛笼统,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每一次精心打磨的课堂无一不是在设问的表述上下过功夫的。笔者所理解的准确恰当,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应该包括让学生以什么方式完成对什么具体问题的思考,最终如何呈现。有好的设问,才是有好的生成的重要前提。

课堂设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运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只有巧妙地设计问题,真正走进文本,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碰撞學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课题“基于云南省正高级教师的教学技能研究,探寻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有效路径”(课题批准号:EHA180510)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云南曲靖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有效提问实施策略语文教学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