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实验类真人秀创新性和问题分析

2021-09-24 08:20姚文欣赵文静杨雨欣
艺术科技 2021年15期
关键词:创新

姚文欣 赵文静 杨雨欣

摘要:真人秀一直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综艺形式之一,但随着节目内容同质化、节目形式固定化等问题的出现,此类节目的发展遇到了挑战。《五十公里桃花坞》大胆创新,在内容与形式上寻求新的突破口,为真人秀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它也存在前期主题立意不明确、过度娱乐消解意义等问题,需要引起反思。

关键词:《五十公里桃花坞》;社交实验类真人秀;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02

近些年,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各类节目竞相播出。在真人秀蓬勃发展的同时,其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由于“我国对于原创节目的鼓励机制不够完善,先进的研发体系、市场运作模式还未普及”[1]等,节目形式固定,同质化现象严重。一档节目大爆后往往会被大量复制生产,同类型节目扎堆出现难免使观众审美疲劳。“不断创新电视节目形态是满足受众求新求变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2]《五十公里桃花坞》(以下简称《桃花坞》)作为一档新型真人秀,无论是在嘉宾阵容,还是社交主题的加持,以及对群居生活的探讨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市场敏锐度,具有可取之处。

《桃花坞》定位是一档社交实验类真人秀,此类题材的真人秀本就比较少见。社交实验类真人秀起源于荷兰的电视节目《乌托邦》,15个陌生人在120个机位下,被24小时在线直播。福克斯电视台称该节目为电视史上最大的一次“社会实验”,中国也在2016年引进了这档综艺,制作了《我们15个》。《桃花坞》也有《我们15个》的影子,但其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 《五十公里桃花坞》的节目创新

1.1 内容设计有新意

1.1.1 社交类议题引发广泛共鸣

“节目应满足人们期盼驾驭信息并实现个人需求的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3]观众观看真人秀大多是为了缓解生活压力,带入情景,宣泄个人情感,《桃花坞》精准地洞悉了当下年轻人的焦虑之一——社交恐惧。《中国青年报》曾联合中国社科院发起调研,就当下年轻人的社交情况进行调查,调研数据显示,40.2%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34.3%的人表示社交障碍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其中14.2%的受访者表示影响非常大[4]。虚拟网络的发展让人们的联系更加便捷,却也使得大量年轻人逃避现实生活关系,进而引发了社交恐惧。

《桃花坞》以建设理想社区为目标,邀请了15位互不认识的明星嘉宾,通过各种高频次、多组合的社交场景,真实还原了年轻人所面临的社交困境,可谓是对症下药。节目每一期都围绕着一个社交主题展开,分别是“初见”“小团队”“团建”“挫折与成长”“团队协作”“幸福感”“相亲日”“外界评价”“相知”“告别”。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社交话题,嘉宾们的相处逐步推进,由浅及深,实现了节目与观众的“情绪共振”——“社会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上所引发的大规模情感共鸣与爆发[5]。”

例如,首期节目就以“初见”为题,展示15位嘉宾如何克服尴尬,融入新集体。有人能在陌生环境中如鱼得水,也有人难以融入,嘉宾面临着“如何在一个陌生集体中让自己舒服”“如何应对长辈突如其来的好奇心”“如何做群体决策”等日常生活中无可逃避的社交难题。节目组以“普通人的人生际遇、情感抉择、生活经验等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满足其群体意识与求同心理”[6]。

1.1.2 振兴乡村的目标传递正能量

《桃花坞》是一次群居生活体验,嘉宾在节目中要运营理想生活社区,而通过明星参与进行节目宣传,节目也达到了促进乡村振兴的功效。

《桃花坞》的选址在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梯子峪村。2018年,由马清运和他的“地意田园”团队开发而来。在节目播出之前,桃花坞并不是什么大热景点,甚至可以说鲜为人知。《桃花坞》播出后,得到了很大的关注,云合数据显示,节目上映8天,正片有效播放时长占有率为14.17%,在同期综艺节目中排名第二①;猫眼热度显示,节目上映10天,实时热度9204.21,位列第四,甚至力压《向往的生活》《密室大逃脱第三季》等老牌综艺节目②。一档新型综艺节目能有这样的不俗成绩无疑是成功的,节目的成功给桃花坞带来了巨大的热度与流量。

嘉宾以构建美好家园为主线,自费投资入股,开创项目带动桃花坞的发展。截至第六期,他们已经建设起烘焙坊+酒吧、图书馆+广播站、超市、美术馆、冥想屋、告别空间,还开了联欢会,创造了一个时尚嘉年华IP,节目结束了,这些项目依然能作为特色保留下去,而明星们留下的印迹都成了网红打卡点。目前,15位明星住过的房间上涨至3000元一晚,节目带来的影响可见一斑。

同类型的节目《我们15个》也选择在了农村建设美好家园,但《我们15个》侧重于探讨社交与人性,整个节目的目的更倾向于生存挑战而非創造适合居住的社区。相比之下,《桃花坞》一直在强调乡村振兴,节目组给了嘉宾足够的发挥空间去实现建设美好家园的目标,嘉宾也有足够的实力,充分发挥了创造力,在桃花坞这个小村庄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成功带动了桃花坞的经济发展。节目倡导的振兴乡村、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向观众传递了积极的正能量。

1.2 形式设计有技巧

1.2.1 嘉宾选择巧妙,富于看点

“如果说情节是故事的发展脉络,那么角色则是故事的承担主体”[7]。节目组邀请了15位明星嘉宾,这样庞大的阵容在真人秀中并不常见,有人对全明星阵容提出过质疑,“为了争夺受众眼球,一些真人秀节目不惜投入重金打造全明星阵容,出现了过度消费明星”的情况[8]。但《桃花坞》的明星并不是随便选择的,而是充分考量后的“群体扩展”,这些嘉宾年龄跨度从20岁到60岁,有演员、歌手、偶像、时尚人士等,在资历上有知名的老艺人,也有刚出道几年的新人。除了这些区分外,节目还对每一位嘉宾的性格做了分析与选择,有礼貌大方的郭麒麟、热情开朗的汪苏泷、心直口快的孟子义、孤僻脆弱的彭楚粤等,深层次地实现了嘉宾的多样性,这不光为节目后续有冲突矛盾提供了保障,也更符合节目“社会实验”设定的真实性。

面对15个人的庞大阵容,《桃花坞》并没有为了戏剧冲突而强行为每个人预设剧本,而是根据嘉宾们的自然特质,用剪辑与旁白放大重复其个人特点,不断加深观众的印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特定的人设,其身份、外形、性格等,都会在该人物的开场介绍时出现,并融入故事情节的发展中,通过人物的一言一行加以完善”[9],嘉宾的标签都有足够的内容支撑,使得嘉宾形象深入人心。

1.2.2 旁白富有知识性与趣味性

荒诞喜剧式的旁白和社会学知识的融入,是《桃花坞》与众不同之处。在普遍追求真实、不干预的真人秀制作模式下,很多观众一时间难以适应旁白,但真人秀发展至今,“后期不再是屏幕后无言的隐匿者”[10]。旁白的加入显得节目生动活泼,并且从节目制作的角度分析,《桃花坞》嘉宾人数多,拍摄范围广,人物关系复杂,场景变换频繁,若缺少了旁白的梳理说明,会显得整个节目叙事逻辑紊乱。

(1)緩解尴尬。“好的综艺节目,需要通过情感表达和氛围渲染与观众建立较强的连接”[11]。旁白从观众视角出发,发表一些精准吐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场面的尴尬,引导观众持续观看。例如,宋丹丹逼问张翰代表作的时候,场面很尴尬,这时出现了旁白——“人生总有尴尬的问题,尴尬的回答,以及过不去的尴尬冷场。你难免会遇到‘有点年纪的人‘有点霸道的人”。这段旁白缓和了紧张尴尬的气氛并且幽默风趣地概括出了两位当事人的特点,使观看性得到提升。

(2)科普知识。《桃花坞》的旁白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科普社会学知识。节目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接受科普内容,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借用实际情况的将专业社会学知识融入具体的社交场景中,通过图解、幽默的方式传达给观众。例如,在宋丹丹、舒淇、郭麒麟的首次聚餐中,宋丹丹、舒淇一直拿郭麒麟开玩笑,对于这一段社交环节,旁白引用了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所提出的“社交场合中,情绪能量所聚集之处就是社交地位最高的人”的理论进行总结概括,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这一原理。

(3)推动流程。《桃花坞》的旁白打造了一种“全知视角”来推动节目流程。“‘全知视角的概念类似于 ‘上帝视角,即通过镜头的逻辑组接来呈现强大的画面感,并且往往以画外音和声画分离的方式进行节目的包装”[12]。《桃花坞》每一期都以旁白开场,先整体介绍这一期的大致内容,再点出主题,为后面的具体流程做铺垫。在嘉宾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后需要转场过渡时依然选择运用旁白过渡,直接明了地给观众呈现节目走向,便于观众理解。

2 《五十公里桃花坞》的不足之处

2.1 前期主题立意不明确

《桃花坞》“理想社区”的立意虽然很值得表扬,但在节目中所展现的意义却过于单薄,节目初期并没有给观众甚至嘉宾交代清楚什么是理想社区,为什么要建立理想社区,怎么建立理想社区。第一期只在后半段大家开会准备建设桃花坞时放了一段十秒的片段,将这件事通知给嘉宾们。观众看完一集完全不知道这个节目到底要做什么,原本需要统领全局、激发观众兴趣的第一期,却成了观众集中吐槽的一期。

2.2 过度娱乐消解意义

综艺节目很多时候是为了满足受众的娱乐心理,但综艺节目不能被娱乐大众所绑架,仅仅停留在娱乐层面,失去其意义。桃花坞的很多项目,如冥想屋、时尚嘉年华等都是很新颖且有意义的想法,但呈现的过程过于简单,其背后的意义与思考只能停留在建造者的自述中,未与其他嘉宾达成思想共鸣,节目也没有挖掘出背后的意义,效果大打折扣。

3 结语

《桃花坞》作为一档新型真人秀,仍在摸索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不能因此忽略它为真人秀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桃花坞》的成功证明了真人秀不应为了满足观众的窥探欲而存在,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的真人秀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希望《桃花坞》的成功能引发人们的思考,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为日后真人秀创新提供新的方向,使真人秀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韩潇潇.当前国内原创综艺节目发展研究[J].东南传播,2019(01):116-118.

[2] 毛子钰.情感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创新表达与价值构建[J].汉字文化,2020(11):50-52.

[3] 张李偲.浅谈国内慢综艺的生产——以《朋友请听好》为例[J].艺术科技,2020(20):42-43.

[4] 黄丹玮.超四成青年自称“社恐”社交软件成拓圈首选[N].中国青年报,2020-12-21(04).

[5] 张欢.对社会题材类电影引起情绪共振的思考——以《我不是药神》为例[J].东南传播,2019(02):43-45.

[6] 安晓燕.国内网络自制脱口秀节目的创意维度[J].东南传播,2018(3):134-136.

[7] 王思文.自然类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研究[J].东南传播,2020(08):138-140.

[8] 毛子钰.使用与满足视角下的文化真人秀节目研究[J].汉字文化,2020(07):176-178.

[9] 陆春雨.悬疑推理类综艺节目中的声音运用[J].东南传播,2019(08):140-142.

[10] 安晓燕.浅论综艺节目后期制作的角色功能转变及其存在问题[J].中国电视,2019(7):21-25.

[11] 张欢.“慢综艺”节目中的二次元式的包装[J].戏剧之家,2019(02):99-100.

[12] 张祁.改革开放40年国内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叙事嬗变[J].戏剧之家,2019(16):83-84,96.

作者简介:姚文欣(2001—),女,江苏扬州人,本科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

赵文静(2001—),女,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

杨雨欣(2000—),女,江苏淮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

指导老师:安晓燕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